肖静;李红
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1963年由挪威遗传学家Berg在制备LDL抗体过程中首次发现并命名,在1988年国际Lp(a)专题会议上被确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近10年来许多文献报道糖尿病伴白蛋白尿者比无白蛋白尿者血浆Lp(a)水平高[1-4].本文就Lp(a)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刘茂东;李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贫血被认为是慢性肾衰竭(CRF)的一个标志.当进行性CRF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30ml/min时,必然出现贫血[1],贫血是CRF主要,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对CRF患者贫血发生机制除了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生成相对减少这一点较为肯定外,仍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1989年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作者:肖静;李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临床意义血尿是肾脏科常见的临床表现,约见于40%~50%肾内、泌尿外科门急诊患者,亦可能是恶性疾病的信号.患者思想负担重,影响精神状态,其危害较大.现就临床上血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作者:胡峰;杜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在我国不仅感染率较高,而且感染年龄也比发达国家早10~20年[1],因此,对于HP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关注,目前已经确认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MALT恶性淋巴瘤[2],由于上述疾病在我国尚属常见多发病,且随时威胁着人类健康,乃至生命.为此,广大的胃肠病工作者在HP感染的发病学及治疗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广大的胃肠道疾病患者提供了相应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苗苗;侯庆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谢冰;李永强;李金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疾病.新近的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几乎所有的胃部感染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改变,重者发展为CAG,甚至胃癌.CAG的发生除HP感染外,还与胆汁反流、宿主遗传性、获得感染时的年龄、宿主酸分泌状态以及高盐、低维生素饮食等有关[1,2].对CAG的治疗至今尚无有效的方法.因此,一直为临床医师所关注.近年来,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CAG的临床治疗有不少新的进展.现将近几年来有关临床治疗方面的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程秋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地肺癌的发病率、病死率急剧上升,肺癌的发病机制亦日益受到关注.肺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新统计表明,肺癌病死率上升幅度居各类肿瘤之首.到20世纪90年代已达17.54/10万[1].由于绝大多数肺癌临床确诊时已属晚期,其中50%以上患者已不能手术.而且,绝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肺癌的75%~80%)对化疗及放疗又不够敏感[2].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已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各方面,初步揭示了肿瘤形成和发生过程,也为早期诊断肺癌提供了很多信息,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以下就分子生物学在肺癌早期诊断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郑永咏;王茹;尹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狂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以特殊首发症状的狂犬病屡有报道,但命名较混乱.现综述近年狂犬病的特殊首发症状,并提出早期特殊临床类型及分型标准.
作者:李汝勇;吴翠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寄生于人类胃内革兰阴性杆菌.1993年由Warren和Marshall等报道从胃粘膜中分离出[1],HP是全世界人群中感染广泛的致病菌,是迁延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菌,且在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对HP深入研究发现,HP除能引起胃肠道病变外,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有关联,现就其发病机制等有关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吴东初;郑春大;赵志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preservation reperfuson injure)是肝移植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引起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导致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1,2];因而一直是肝移植领域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对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的研究表明,粘附分子参与和介导了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MN)与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的粘附过程,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苏志良;吴晓彤;刘根祥;赵浩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的重要、直接的血管生成因子,它与肿瘤包括肝癌的关系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以近来对肝癌中VEGF及其受体VEGFR的研究和相关的肿瘤治疗为重点综述如下.
作者:朱宏斌;郭世伟;王知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肝源性肾损害在文献中记载诸多,如肝肾综合征、乙肝相关性肾炎、肝硬化引起的肾小球、肾小管病变.临床上以治疗原发性肝病为主,其预后与肝功能是否逆转密切相关.肾源性肝损害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提及,在临床上却经常遇见,由于因果关系认识不清,常造成误诊误治,甚至使用过度的肝病治疗方法,加重肾脏负担,贻误病情.本文浅谈肾源性肝损害数种及几种同时出现的肝肾损伤,以探讨其因果关系及治疗.
作者:杜莉;申纪轩;胡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心静脉插管(central vessel catheter,CVC)越来越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必要手段,早在1952年,法国Aubaniac就报道了经锁骨下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战场伤员进行快速输液,1962年美国Dudrick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长期TPN支持治疗.近30年来,随着中心静脉导管质量的更新换代,插管技术的普及,中心静脉插管广泛应用于危重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自体干细胞移植、血液净化、快速输液、化疗等.然而,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发病率较高.如何降低CRS发病率,是近10余年来医护人员较为关心的问题,现就CRS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孙少川;李富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性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发病12小时内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20×104U经股动脉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溶栓,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10×104U静滴溶栓,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h、24h、7d、14d行ESS评分.结果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治疗后1/2h、2h、24h的有效率及治疗后1/2h、2h的ESS评分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P<0.01),且治疗后24h、7d、14d的治愈或基本治愈率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1).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中2例出现颅内出血,1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静脉溶栓组中4例有轻度全身性出血,1例颅内出血.结论 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均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早期疗效及治愈或基本治愈率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
作者:冯美江;吴祖舜;高俊凤;陈玉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20世纪末,美国有80 000名儿童和青少年因他们的父母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死亡而成为孤儿.我国自1985年6月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据卫生部披露,截止2000年第2季度,全国共报道艾滋病毒感染者19 431例.据专家估计,中国目前艾滋病感染的实际人数已超过50万人,已处于艾滋病快速流行期的初级阶段.因此,母婴传播的流行危险也提交到重要时刻.尤其是妊娠妇女的监测及发现阳性孕妇的早期干预性治疗是遏制艾滋病在我国流行、保护儿童的关键之一,近年对围生期HIV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明显进展,这些进展及对于母婴传播的流行危险因素已在许多文章中被陈述[1].
作者:刘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自由基的基本概念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指外层轨道上有1个或1个以上未配对电子的分子、原予、离子等.人体内的自由基主要指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早在1931年Haber和Willsattr就假设存在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O-2)和它相应的酸HO2,后来为Czapsiki用冰冻溶液的脉动射解实验所证实.
作者:元文勇;姜惟龙;申瑢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跨入21世纪,皮肤科医生将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期望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末征服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发病率持续上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尽管在欧美国家开展的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健康运动已持续了15年之久,迄今尚无确切资料可以表明黑素瘤的发病率处于稳定状态.因此,皮肤科医生就要做好诊治更多黑素瘤的准备,而且大多数是早期病患者.
作者:何弘;高天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一直被列为β受体阻断药的禁忌证,这是由于:①认为交感神经兴奋是心力衰竭后机体的重要代偿机制之一,不应加以干预.②β受体阻断药对心肌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应用后可能使心力衰竭恶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sin-co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以来,认识到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激活作为代偿机制具有两面性,长期的RAS过度激活对于心力衰竭是不利的,应予以干预.因受到ACEI治疗的启示,而且认识到持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增强对心血管的危害,近来对CHF的治疗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血流动力学模式转移到CHF中神经-内分泌变化的新模式,自80年代中,β受体阻断药便陆续地用于CHF,在CHF中的应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何爱明;黄启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众所周知,人脑左右半球的形态和功能不是完全相同的,明显的例子是人手有左利或右利优势.动物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情况呢?随着行为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脑的不对称性并非人脑所特有,大鼠也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行为表现.
作者:高焕民;程介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是指尿常规检查蛋白阴性,而定量分析尿白蛋白在30~300mg/24h(20~200μg/min),它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高胰岛素血症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3],而且IR和MAU均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病死率[4],二者关系密切,因此,就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的MAU与IR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路影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