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酸钠注射联合TENS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赵晓;余生源;吴梅;程莉莎

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 膝骨关节炎, 玻璃酸钠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联合TENS,n=40)和对照组(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配合复方倍他米松痛点注射,n=40),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3个月的VAS值、疗效评定及有无副作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结论: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联合TENS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湛江市公务员高尿酸血症及相关性疾病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在公务员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疾病的检出率,为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湛江市7 943例公务员HUA及相关性疾病(超体重、高血压、脂肪肝、血糖、血脂异常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湛江市公务员HUA检出率为22.01%(1 748/7 943),男性公务员HUA检出率(29.24%,1 654/5 657)显著高于女性公务员(4.11%,94/2 28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男性HUA主要分布在30~49岁年龄组.HUA患者组的超体重、高血压、脂肪肝、血糖、血脂异常检出率(45.65%、24.54%、70.42%、12.87%、50.69%)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24.44%、15.37%、42.11%、9.35%和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公务员HUA检出率较高,HUA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HUA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性高于正常人群.

    作者:廖梅;梁巧莹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为(46.28±10.35)min,短于对照组[(71.92±19.27)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0.3%和19.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程丽梅;胡子春;刘贤玲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新疆哈萨克族民药包尔胡特枝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哈药包尔胡特枝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和专项预试法.结果:包尔胡特枝中糖类、鞣质、皂苷、醌类、香豆素内酯类、有机酸、酚类及油脂的系统预试试验结果为阳性.蒽醌类的专项预试试验结果为阳性.结论:哈药包尔胡特枝中含有糖类、鞣质、皂苷、醌类、香豆素内酯类、有机酸、酚类及油脂等成分.

    作者:厉彦翔;阿斯亚·拜山伯;玛依拉·马吾列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0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各50例,术后均采用PCEA.镇痛泵药液配方,D组,地佐辛0.3 mg/kg+舒芬太尼1 μg/kg+左旋布比卡因3 mg/kg;S组,舒芬太尼2 μg/kg+左旋布比卡因3 mg/kg.两组药液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强度评分和舒适度评分;记录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累积用量;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期间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D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评分显著低于S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S组(P<0.05);术后48 h内,D组PC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累积用量均少于S组(P<0.05);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麻醉中选用.

    作者:沈勤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综合穿刺模拟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综合穿刺模拟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模拟教学新模式.方法:将264名临床系专科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28名)和实验组(13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授课,实验组使用综合穿刺模拟人进行模拟穿刺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穿刺操作成绩,并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感受.结果:实验组学生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和骨髓穿刺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绝大多数学生对模拟穿刺教学持肯定态度.结论:模拟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综合穿刺模拟人进行模拟穿刺教学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郭莉华;贾亚莲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产科婴儿防盗安全管理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预防产科婴儿被盗的护理安全措施.方法:分析母婴同室婴儿被盗的风险因素和医院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包括病房安装防盗门、责任护士加强宣教,认真履行婴儿防盗安全告知义务,加强病房巡视及交接班制度.结果:实施2年以来未发生婴儿被盗事件,孕产妇满意度由89.12%上升到98.22%.结论:结合医院自身特点采取的婴儿防盗安全措施,可杜绝婴儿被盗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学会;孙彦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凝血功能紊乱与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PT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PT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艳丽;余杨;刘红彬;何利珍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以外的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临床分离的19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药敏结果,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判定依据NCCLS(2004版).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逐年升高,除万古霉素、呋喃妥因、丁胺卡那、米诺环素以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等6种抗生素耐药率高达65%~92%.结论:连续监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袁红萍;周文俊;朱奋勇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跟骨粉碎性骨折围术期中西药消肿疗效对比

    目的:研究中药消肿方与半量甘露醇在跟骨粉碎性骨折围术期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34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7例患者,A组采用消肿方口服,B组采用半量甘露醇静脉滴注.术后7 d观察疗效.结果:术后7 d,A组完全消肿率(0级)达到79.10%,高于B组(46.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显效率达到56.72%,高于B组(3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肤坏死率为4.48%,低于B组(13.43%).结论:中药消肿方在跟骨粉碎性骨折围术期可提高消除水肿效果,减少皮肤坏死发生率.

    作者:徐丰涌;陈鑫营;陈天恩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肝癌伴双肺转移TACE治愈一例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面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其中外科治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仅10%~15%的患者有进行外科手术的机会,绝大多数患者往往因肝功能状况差、恶性程度高、肿瘤体积大以及肿瘤的扩散和转移等诸多因素,延误了手术时机.近年来肝癌的介入治疗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肝癌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已成为目前临床首选.

    作者:邵爱东;张彦;张平文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的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1年6月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肝硬化患者未合并医院感染的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引起医院感染有关的因素进行比较.结果:80例医院感染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26例,呼吸系统感染22例,消化系统感染22例,其他10例;症状、体征或腹水检验多不典型,常表现为乏力、纳差加重、低热、黄疸加深、腹水增加等.观察组年龄大、Child-Pugh分级差、侵袭性操作及并存症多、预防应用抗生素比例高、住院时间长等均为医院感染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医院感染肝硬化合并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老年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艳丽;张方征;尹春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9例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髋臼骨缺损患者29例(29个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打压颗粒植骨、髋臼假体置换重建髋臼骨缺损后进行假体固定.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髋正位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假体松动.本研究29例患者到随访结束时均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位置变化.经Harris评分显示,术前患者平均得分为(37.5±7.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得分为(91.3±8.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打压颗粒植骨联合髋臼假体置换能合理、有效地重建缺损的髋臼骨.

    作者:汪志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r tomography,DSCT)副鼻窦成像技术的优剂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副鼻窦检查的成人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不同管电压和(或)管电流对不同组病例进行副鼻窦DSCT成像,第1组采用120 kV,200 mAs;第2组采用120 kV,100 mAs;第3组采用120 kV,50 mAs;第4组采用100 kV,100 mAs;第5组采用100 kV,50 mAs;第6组采用80 kV,100 mAs.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对所有副鼻窦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对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名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将所有重建图像分为以下3等:①无明显伪影的优质图像;②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不同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等级行χ2检验.结果:第1~6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4.97、12.48、6.24、7.49、3.74、3.48 mGy.第1~5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图像质量评分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重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第6组有16例(16/20)的重建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副鼻窦DSCT检查中采用恰当的管电流及管电压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作者:杨靖逸;陈加源;陶客言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去氨加压素对围术期输血及失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2例拟行单侧THA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应用去氨加压素按照0.3 μ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配制,静脉滴注,术前30 min应用1次,术后1次/d,连续用2 d;对照组仅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b、Hct、Plt及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患者获1~3个月随访,仅2例表现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论:在THA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去氨加压素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作者:杨鸿发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论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成本控制

    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机遇,而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又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政府对其投入有限,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就成了医院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为此,医院应建立成本控制的理念,做好一系列的基础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使医院以合理的投入购买到理想的设备.

    作者:戴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丹红、硫酸镁注射液联用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和硫酸镁注射液联用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8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和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动脉压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两组都有明显疗效,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肺功能及血气结果的改善更加显著,肺动脉压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和硫酸镁注射液联用对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显著疗效.

    作者:董芳;杨钦清;马瑞斌;柯颖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CIMT,并根据CIMT值将全部患者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患者62例,CIMT值≥1.0 mm,B组患者53例,CIMT值<1.0 mm,比较两组血糖、血压和血脂等代谢指标,并对与2型糖尿病C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A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BMI、LDL-C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093、1.088、1.038、1.732,均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CIMT增厚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与年龄、肥胖、糖尿病病程和LDL-C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曾华锋;赵小林;余红丽;文雯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lb)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观察组)血清Cys C和24 h U-mAlb水平,并与43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Cys C、24 h U-mAl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Cys C和24 h U-mAlb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Cys C和24 h U-mAlb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时升高均较为灵敏,二者可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的敏感指标.

    作者:周碧燕;李友邕;钟德斌;覃政;文延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1例初产妇分娩期自发性子宫不完全破裂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子宫破裂是指在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是产科极严重的并发症,若未及时诊治可导致胎儿及产妇死亡,其发生率为0.005%~0.8%[1].我科于2011年3月24日成功抢救1例初产妇分娩期子宫不完全破裂的患者,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贤华;俞丽丽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慢性假性肠梗阻110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佳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6月~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10例严重慢性假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手术组(62例)和非手术组(48例).手术组行盲肠造瘘、病变肠管切除手术,非手术组行保守治疗.通过对生存率、疾病复发、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分析来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患者预后在生存率、疾病复发及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非手术组(RR死亡=0.49,P=0.02<0.05;RR复发=0.46,P=0.000 1<0.01;RR生活质量=0.52,P=0.000 1<0.01).两组在并发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并发感染=1.06,P=0.80>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慢性假性肠梗阻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史劲松 刊期: 2011年第34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