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厄贝沙坦与怡开联合厄贝沙坦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及特点.方法: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根据患者情况及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使用厄贝沙坦,实验组采用怡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肌酐(CR)、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血压(B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CR、BP指标,但实验组在降低UAER、CR方面作用更加明显(P<0.01).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联合应用怡开和厄贝沙坦,比单独使用厄贝沙坦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
作者:许福海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了解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我院职工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及来我院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进行血RBP、血尿素(Urea)和血肌酐(Cr)的检测.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R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血Urea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Cr方面,糖尿病合并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无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此组血RBP的阳性率高于血Cr的阳性率.结论:检测血清中的RBP浓度能反映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对于预防糖尿病肾病有积极意义,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监护治疗的一项有用的生化指标.
作者:周奎臣;李合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分析目前小儿输液存在的诸多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如输液前实行编号、屏幕显示叫号、双人核对;输液中加强巡视、观察、宣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输液风险纠纷明显减少.
作者:胡翠萍;李怡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总结147例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经验.结果:本组147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7.48%).其中,鼻腔出血3例,眶周淤血及皮下气肿3例,鼻腔粘连4例,呼吸道并发症1例.结论: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或防止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不适并促进其康复.
作者:张瑞芝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各种手术方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58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38例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例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67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出现十二指肠残端瘘2例.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出院.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无复发,53例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0.5~2.0年出现溃疡复发.结论:胃大部切除术仍是治愈胃、十二指肠的有效手段.
作者:田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建立制备替硝唑氯己定洗剂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替硝唑和氯己定为主药制备替硝唑氯己定洗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两主药含量.结果:替硝唑氯己定洗剂配伍合理,质量可控.结论:该洗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含量测定方法准确.
作者:黄德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母要的健康与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随之提出措施,目的在于促进母婴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作者:赵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麻黄止嗽胶囊治疗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00例60岁以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先用阿奇霉素0.5 g和病毒唑0.2 g一次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混匀后每天1次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麻黄止嗽胶囊,治疗6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o%,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麻黄止嗽胶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芝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加强ADR的监测力度,提高ADR监测水平.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到的ADR报告414例,就年龄分布、产生ADR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癌药ADR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抗感染药、升白细胞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冷、胸闷,其次为骨髓抑制、腰背疼痛、发热.结论:ADR监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加强宣传,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蔡晔芬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方法:运用AO三叶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术后经10个月~4年的随访,其疗效参照Mazur评定标准:优6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2.2%.结论:AO三叶型钢板是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
作者:崔德铮;赵家驹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发散性思维训练在精神科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63名精神科护士和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培训.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分别进行创造性思维测验、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和案例分析考核.结果:培训前后创造性思维测验、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测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护士案例分析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散性思雏训练对提高精神科护士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志祥;张轶杰;王琦珠;马润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妊娠时间和体重指数对初孕妇女负压吸宫术前直肠置入米索前列醇疗效的影响.方法:①对128例行负压吸宫术的初孕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4例,即术前1 h分别应用400μg和600μg米索前列醇置入直肠,在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基础上实施负压吸宫术;②对A、B两组按妊娠时间和体重指数再行分为四组,观察和比较各组手术时官颈扩张、出血量、子宫收缩等情况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内部比较,A1、B1组宫颈扩张显效率低于A2、B2组,有显著性差异;而手术时间则A1、B1组长于A2、B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之间比较,前者手术时间长于后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Ⅰ组宫颈扩张显效率、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和手术时间均优于AⅡ组,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B Ⅰ组宫颈扩张显效率、手术时间优于BⅡ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Ⅰ组与BⅠ组、AⅡ组与BⅡ组之间比较,仅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米索前列醇术前直肠置药用于初孕妇女负压吸宫术时应考虑妊娠时间和体重指数的影响,剂量和置药时间要个体化.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生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然而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学生对生理学有畏学心理及生理学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针对生理学课程的特点,提出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并探讨了该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法及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牛淑冬;赵堃;王滨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人员管理,规范制度管理,强化药品管理,重视药房信息化管理,同时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才能促进药房规范化建设,促进药学服务水平提高,保证为临床提供质量可靠、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的药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艳卿;刘凤冰;邓伟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乙酸法制造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三组,能全素组(A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B组,可溶:不可溶为1:2)、能全素+膳食纤维组(C组,可溶:不可溶为1:3).造模后7 d内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取末端回肠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结果:添加复合膳食纤维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TNF-α、CRP浓度低于单纯能全素组(P<0.05),肠黏膜损伤程度较轻,小肠炎症学评分较低.结论:肠内营养中添加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程度因膳食纤维中可溶性与不可溶性纤维的比例不同而异.
作者:李悦;武华;张睿;刘玉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取出非穿透角膜异物之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把非穿透角膜异物按侵入角膜浅深不同分为贴附于角膜表面、位于角膜上皮内和位于角膜浅、深基质层等.按异物多少分为单个和多个异物.根据单个角膜异物的深度不同或多发异物位于角膜上皮内及角膜瓣下等,采用棉签拭除,1 ml注射器针头剔除,角膜上皮连同异物一并去除,5 ml注射器换上冲洗针头加压冲洗去除等.结果:228例非穿透角膜异物均一次性取出,无感染性角膜溃疡发生.结论:位于角膜前弹力层前的异物和位于基质层的单个异物,均可一次性取净,位于基质层的某些特殊类型多发异物,只要方法得当,亦可一次性取出.
作者:齐红卫;刘雪彦;孙雅楠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甘利欣与拉米呋啶联合治疗重型乙肝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2008年5月在我科的60例重型乙肝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性治疗,包括输注新鲜血浆、人血清蛋白、能量合剂及凯西莱针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呋啶100 mg口服,1次/d,疗程1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甘利欣注射液30 ml(150 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个月.1个月后改口服甘利欣150 nag,3次/d,连用至ALT、AST正常后停药.每3天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用药前后各测1次;采用PCR法进行HBV-DNA定性检测.并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TBiL、ALT、AST、PTA)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66.86±23.75)μmol/L,(73.63±33.54)U/L,(71.38±45.07) U/L,(36.6±10.7)%]明显优于对照组[(108.61±50.41)μmol/L,(99.17±45.62)U/L,(96.72±50.73)U/L,(38.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甘利欣与拉米呋啶联合治疗重型乙肝疗效好,不良反应率低,两药物合用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恢复肝脏功能.
作者:刘嗣庭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关系及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为临床建立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或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离体的肝脏标本40例,通过开放性实验进行解剖,分别测量肝静脉属支(左、中、右静脉)与门静脉左、右支的长度、直径及其之间的距离,并观察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情况.结果:肝左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38.22±15.4.1)mm和(6.34±1.45)mm;肝中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40.61±14.80)mm和(5.83±137)mm;肝右静脉长度及直径分别为(50.12+10.46)mm和(7.65±1.52)mm;门静脉主干长度及直径分别为(74.51±6.07)mm和(8.16±3.22)mm,左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9.30±2.11)mm和(6.08±1.86)mm;右支长度及直径分别为(12.24±2.67)mm和(7.53±2.04)mm;门静脉右干末段距离肝右静脉(17.30±8.53)mm,门静脉左干末段距离肝左、中静脉(20.61±9.10)mm及(18.94+8.72)mm;其中,肝左、中静脉合干汇入下腔静脉18例,肝左、中、右静脉单干汇入13例,肝中、右静脉合干汇入9例.结论:肝静脉右支的长度与直径均比左、中支长度与直径粗大,与肝门静脉右支间距离更近,肝内门一腔静脉分流术应首选肝右静脉与门静脉右干末段或分支间进行穿刺;经下腔静脉肝内穿刺、肝静脉造影时需先观察肝静脉属支汇入下腔静脉的组合类型再行操作.
作者:孙石柱;沈雷;李永涛;李公启;李静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新型护具在临床上应用时的优点.方法:研究2009年1~12月来我院我科就诊的263例患者,145例患者未应用新型保护具,为对照组;118例患者采用新型保护具,为试验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未应用新型保护具的患者弄伤自己或拔掉输液针头、胃管、吸氧管等意外情况发生率为40.69%,应用新型保护具的患者弄伤自己或拔掉输液针头、胃管、吸氧管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为6.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型保护具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AM)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溶栓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80例STEAMl溶栓患者随机分为A组(AM组,40例)和B组(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二重乘积(SBPxHR)、CK-MB、cTnT、SOD、MDA的变化.结果:溶栓术后A组较B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减少,CK-MB、cTnT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M对STEAMI溶栓患者MI/RI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建修;胡华元;谢炳娣 刊期: 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