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
目的:探讨中医医院中药库存的科学管理,保证合理用药.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5~2009年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剂的销售和库存数据,以库存周转率为指标衡量库存管理效率.结果:2005~2009年我院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周转率分别提高了55.56%和 37.50%.结论:中医医院应结合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建立合理库存量,提高库存周转率.
作者:廖银标;孙毅东;黄勇斌;黄健芬;曾祥仲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鼻窦骨折中的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30例鼻外伤患者进行冠状面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真正为鼻窦骨折16例,X线平片显示阳性6例,占37.5%.2例CT扫描考虑为骨折,而3D重建显示为血管孔.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为16例,其中上颌窦6例,筛窦3例,颌筛窦2例,额窦2例,额筛窦1例,蝶筛窦及额上颌窦各1例.单纯鼻窦骨折9例,占56.25%,并发上颌骨额突骨折7例,占43.75%,鼻中隔断裂2例占12.50%.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鼻窦骨折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晓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BNP结合胸阻抗法监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术后心功能.方法:随机抽取先心病患儿45例为实验组,按照心功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分为N1、N2及N3组.同期小儿科住院患儿20例为对照组,术后1、6、24、48 h测量左心室Tei指数,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LVET及C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NP浓度.结果:术后1 h血清BNP及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轻度增高,术后6、24、48 h血清BNP及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逐渐减低;术后CI逐渐增高,LVET逐渐减低.结论:血清BNP结合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动态地评估先心病婴儿术后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保英;王涛;孟详春;彭乐;张青;马超;潘晓兰;王元祥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炎琥宁每日0.24 g治疗.结果:第一日症状缓解率观察组为85.71%,对照组为47.62%.三日治愈率观察组为95.23%,对照组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王玮 刊期: 2010年第19期
晚期喉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手术、靶向药物治疗及它们之间的联合应用,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必须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大可能提高喉癌的局部控制效果;在保证局部控制的基础上,尽大可能保留患者的喉功能.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逐渐成为晚期喉癌治疗的标准方案.
作者:窦洪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针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生理特点及心理行为特点,总结出他们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控制或消灭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及护理质量缺陷的发生.
作者:何敏兰;刘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产科母婴同室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方法:通过总结本院创建爱婴医院时实行的母婴同室管理经验,现就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管理,控制院感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于此同时加强了母婴同室病房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产科病房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母乳喂养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母婴同室病房安全管理是产科病房护士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母婴同室病房安全,亦是产科护士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冯婷花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延长留置时间.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56例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改进固定方法和常规固定方法.结果:观察组留置平均时间4.05 d,对照组平均留置时间2.59 d,P<0.01.结论:改进固定方法能延长新生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新生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靳铁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为更好地探讨全人口(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绩效管理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效果.方法:对26个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进行项目管理的强化和引申,结合绩效管理做一个有益的尝试.结果:扩大免疫规划的各项指标得到明显的提高.结论:项目拨款用到实处,激励效果明显,提高了效率,确保了绩效.
作者:李铁华;吴彩琴;夏岳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和中医证属.方法:对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采用GCS预后评分表(GOS)评分.结果:36例患者按GOS评分结果,轻型患者11例全部恢复良好;中型13例,其中,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重型患者12例,其中,恢复良好1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较满意.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医辨证为气闭瘀积阻脑证.
作者:彭洪;龙中林;彭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针对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高压氧治疗,提高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作者:章桂香 刊期: 2010年第19期
通过将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血液灌流中抗凝效果、安全性以及使用肝素的实验室监测方法进行比较,认识到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实施血液灌流安全、高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建业;秦伟涛 刊期: 2010年第19期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学>教材的使用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21世纪,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的使用,要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既具有丰富的性状鉴别经验,又具有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知识并且熟练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中药.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为目的,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使用及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作者:王红霞;陈随清;谢新年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老年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36例非老年SAP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老年SAP患者以胆石症为主要病因,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高血压多见.老年患者的局部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SAP病因以胆源性疾病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伴发病多,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诊疗难度较大.
作者:于庆功;郑清华;王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治疗皮肤黑热病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清除病损部位的病原体,缩小皮损面积,并大限度地达到小瘢痕和小毒害性伤害.笔者采用冷冻疗法治疗皮肤黑热病,可以使患者皮损迅速愈合.通过对120例病例、455个皮损的疗效观察,冷冻疗法治疗皮肤黑热病优于传统的锑剂药物治疗方法,且克服了传统的锑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
作者:周云彪;李月岚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 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 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 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C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作者:郑庆棠;陈卓;解丛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了解各类人群候诊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指导门诊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因此,医院需要努力完善门诊治疗环境的硬软件设施,让患者了解医院;根据患者的医疗要求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强化服务质量内涵,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梁美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指导,包括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指导、血压监测指导、出院后指导等.结果:120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不正确监测血压明显减少,能够坚持合理用药和出院后定期复查.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顺铂(DDP)对昆明小鼠体内眶内组织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用Griess法测定昆明小鼠体内眶内组织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的生成量,测定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巨噬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结果:DDP在120-180mg/m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正常巨噬细胞NO的生成,在200~300mg/ml浓度范围内可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的巨噬细胞的NO生成.结论:DDP对昆明小鼠眶内组织巨噬细胞NO的生成具有激活和抑制双重作用.
作者:刘丹阳;费洪新;石艳会;宋丹;郭丽影;刘燕南;唐菠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加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孙宗义;徐萍;孙家良 刊期: 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