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朱洁;李娟萍

关键词:冠心病, 2型糖尿病,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122例冠心病患者,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没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为非糖尿病组,将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动脉造影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数目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心绞痛不典型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单支血管病变的患者低于非糖尿病组,而三支血管病变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预防并分级预防.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乳酸卡德沙星中卡德沙星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乳酸卡德沙星中卡德沙星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01 mol/L柠檬酸溶液-乙腈-甲醇(84:16:10)(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5.0);检测波长:327nm;流速:1.0 ml/min.结果:卡德沙星在0.30~0.70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7%,RSD=0.4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卡德沙星中卡德沙星的质量控制.

    作者:马杰;高媛;赵玉新;李国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并研究其物理、磁学性质及传递特性,探讨其作为磁共振阴性对比剂的可能性.方法:共沉淀一步法制备葡聚糖包被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分析其内部晶体结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其表面结构,透射电镜(TEM)及动态激光粒度仪测量其大小,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检测磁化率等参数.此外,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家兔血和不同脏器中的样品铁含量,MRI观察注射样品后肝、淋巴结的增强效果.结果:所得样品核心为四氧化三铁晶体,表面包覆葡聚糖,核心粒径6~8 nm,整体颗粒直径为33 nm.样品铁含量为0.2 mlnol/L.磁化曲线表现为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48.1 emu/g.样品在家兔体内血循环时间较长(>6 h),主要分布至脾、肝、肺、心、淋巴等网状内皮系统,注射样品后肝、淋巴结在T2WI1号明显降低.结论:实验表明,制备的样品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磁共振阴性造影剂,广泛用于肝脾、淋巴结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国华;陈燕明;蔡庆;陈晓军;洪若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转移性上皮样肉瘤1例

    笔者报道1例转移性上皮样肉瘤,患者2年前因左足弓内侧部肿物行局部肿物扩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肉瘤,因左胭窝囊肿行囊肿切除术,术中取囊肿基底部周围坏死样组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转移性上皮样肉瘤.左足弓部结节穿刺活检诊断为上皮样肉瘤复发.

    作者:马立学;赵建刚;孔庆波;王立明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医院药师专业化服务的实现途径探析

    不断提高医院药师专业化服务水平,不仅是医院服务理念转型和患者医疗消费观念转变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适应药学发展的趋势,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药师队伍,确保患者合理用药的必然要求.

    作者:熊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肺部真菌感染11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11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9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中,90%的病例有基础疾病,原发性肺部疾病48例,神经系统疾病24例,风湿、类风湿及代谢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18例,血液系统疾病11例,泌尿系统疾病5例.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常见诱发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69例(57.98%),应用糖皮质激素10例(8.40%),免疫抑制剂14例(11.76%),化疗10例(8.40%),气管切开或插管9例(7.56%),吸毒2例(1.68%),其他5例(4.20%).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为主.在临床上发热者有76例(63.87%),白细胞增高者有92例(77.31%).单纯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治疗者分别为63、11例,其余病例均采取联合治疗.治愈87例,占73.11%;好转4例,占3.36%;未愈5例,占4.20%;死亡23例,占19.32%.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2004年1月~2007年1月41例,占34.45%;2007年2月~2008年12月78例,占65.54%.结论: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化疗等密切相关,也与医院检测条件及技术有关.

    作者:黄维军;骆训武;张朝栋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综合治疗63例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观察

    目的: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方法:对63例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门诊病例采用中药药物离子透入、电针及穴位注射、中药辨证内服综合方法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显效26例,占41.2%.有效29例,占47.1%.无效8例(有3例仅治疗1个疗程)占12.7%,总有效率为88.3%.结论: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应用综合疗法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潘泽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硝酸甘油对离体大鼠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NTG)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期补充一氧化氮(NO)供体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取36只大鼠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离体大鼠心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分为用药组(18只)及对照组(18只).用药组于缺血期给予4.4×10-3mmol/L硝酸甘油,碳酸氢盐缓冲液灌注.对照组仅给予碳酸氢盐缓冲液灌注.全部心脏均测定NO释放量、肌酸激酶漏出量及(或)心脏功能.结果:用药组大鼠心脏使用NTG后表现为两种效应.其中,非心室颤动组10只,NTG增加肌酸激酶漏出量,减弱再灌注期心脏功能的恢复,伴随缺血期NO释放量的增加;心室颤动组8只,NTG减少肌酸激酶的释放,但心脏于再灌注期持续心室颤动,缺血期NO释放量无明显增加.结论:缺血期给予同一剂量NT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双重效应,既可增加心肌损伤,又可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严孚莹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35例加强介入前、介入中、介入后护理,给予积极的健康指导.结果: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35例患者情绪稳定,能愉快配合治疗与护理,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加强对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能提高患者有效配合的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和适应性.

    作者:黄奕梅;曹彭钢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电脑三维腰椎牵引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电脑三维腰椎牵引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4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1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组采用电脑三维腰椎牵引配合中药热敷、手法推拿按摩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脑三维腰椎牵引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97例(97.0%),对照组总有效86例(87.7%).结论:电脑三维腰椎牵引配合中药热敷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雷锋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NC方案治疗40例转移性乳腺癌的观察分析

    目的:研究NC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NC方案化疗,设为化疗组,NC方案,NVB 25 mg/m2 ivgtt,dl、8;DDP 70 mg/m2 ivgtt,dl,21~28 d为一周期,4周期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佳支持治疗.结果:化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5.0%和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21.3个月和12.1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毒性反应方面,化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结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给予NC方案化疗疗效理想,毒性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耀昆;张跃臣;王俭明;孙大鹏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冠心病患者对比剂诱发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39例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氯化钠水化治疗组(对照组,19例)及碳酸氢钠水化治疗组(治疗组,20例),测定治疗术后24、48、72、96 h的血肌酐.结果:对照组6例(31.5%)、治疗组3例(15%)发生CIN.结论:碳酸氢钠水化治疗方案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朱志勇;周庆国;王轶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多媒体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在外科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需要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李斌;陈鹏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输卵管再通术治疗阻塞性不孕82例

    目的:探讨输卵管再通术治疗阻塞性不孕的疗效.方法:利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数字胃肠透视机和美国Cook公司同轴导管装置对患者施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结果:本组患者82例,阻塞输卵管共115条,再通术成功103条,有效7条,无效5条,成功率为89.56%,总有效率为95.65%.术后随访妊娠32人,占39.02%.结论:输卵管再通术治疗阻塞性不孕有很好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是目前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理想的选择.

    作者:周晓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手法整复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23例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手法整复和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儿均一次手法整复成功,4周内解除外固定并行功能锻炼,经6个月-3年随访,有效率为95.65%(22/23),优良率为82.61%(19/23).结论:手法整复及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患儿恢复快.

    作者:高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 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 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 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C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作者:郑庆棠;陈卓;解丛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健康教育处方对促进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检查的必要性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处方对提高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检查数的价值,以早期发现患者并彻底治疗.方法:将60例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的接触者给予常规指导,出院后保持联系.实验组的接触者制订健康教育处方,定时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主动检查的人数和发病情况.结果:实验组接触者对肺结核病相关知识和政府免费政策等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的亲属都能定时主动检查,检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肺结核病发病率及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高接触者对肺结核的认知水平,促进肺结核患者的家属进行主动检查的自觉性.

    作者:陈振兰;曹磊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抗真菌药物在ICU早期经验性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讨论抗真菌药物在ICU患者早期经验性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51例患者对其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用药后的临床反应.结果:本研究5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的突破性真菌感染,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总有效率为85.6%.结论:抗真菌药近年来进展迅猛,抗真菌活性较之传统药物有所增强,为对抗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效果,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的开始.

    作者:刘春妮;宋蕾;张建国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我科门诊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经治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型均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显效42例.显效率为87.5%,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发生.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关晓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309例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讨论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309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良好的护理配合措施,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5 d,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手术效果满意,未见有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率,对手术成功率有二定帮助.

    作者:潘玉韶;程洲平;杜惠梅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门诊或住院消化性溃疡患者489例分为中药治疗组249例和对照组2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中药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半夏泻心汤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4.77%,对照组总有效率70.41%,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应重视中医药的应用,应用半夏泻心汤进行合理的辩证加减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早期康复,防止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作者:李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