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防治药物流产后流血

马丽英;赵齐生

关键词:药物流产后出血, 米索前列醇, 维生素E, 防治, 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优势.方法:将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8例早孕女性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为术后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者.对照组58例为术后加服中成药益母草膏者.观察两组妊娠物排出后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与正常经期平均日月经量比较,分别进行评分.结果:两组的显效时间、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无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在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方面效果较其他方案更为明显,能够有效缩短药物流产后流血时间,减少流血量.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足月妊娠应用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普贝生对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0例初产妇、足月、活胎、头位,宫颈Bishop评分≤6分,有阴道分娩适应证,无引产禁忌证,无严重内科合并症的单胎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采用普贝生1枚放置于阴道后穹隆;对照组50例,用小剂量缩宫素静脉微量泵泵入.比较两组用药后的宫颈Bishop评分、宫缩、分娩情况及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用药后12 h宫颈评分(7.9±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8)分(P<0.01);24 h临产率为84%(42/50),对照组为10%(5/50)(P<0.01),阴道分娩率为80%(40/50),对照组为32%(16/50)(P<0.01);两组间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缩过强为主要副作用,但取药后好转.结论:普贝生能够有效地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临产时间,增加阴道分娩率,可安全地用于临床.

    作者:张凯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HPLC法测定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中丙酸氯倍他索的含量

    目的:建立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中丙酸氯倍他索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HIMADZU VPODS 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0.05 mol/L儿磷酸氢二钠溶液(用85%磷酸溶液凋节pH值至2.5)-乙腈-甲醇(42.5:47.5:1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丙酸氯倍他索的线性范围为5~40μg/ml,r=0.999 9,平均同收率为98.05%,RSD为0.72%.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可行,可用于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中丙酸氯倍他索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守莲;范玉峰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护士在根管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急、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牙髓牙周综合征等50例,采用四手操作方法配合根管治疗,护理配合包括:安排患者、准备用物、调配材料、传递和回收器械,及时吸除口内唾液、水和废屑等.结果:经医护配合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术.结论: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根管治疗术的操作程序和治疗方法,才能更迅速、准确地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工作.

    作者:王建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咽旁脓肿3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咽旁脓肿急诊急救经验,以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方法:分析3例患者咽旁脓肿经紧急咽部CT确诊并紧急行气管切开术等的治疗过程.结果: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咽旁脓肿是耳鼻喉科急症,若处理得当,患者恢复良好,否则,延误诊治会造成严重致死性并发症.

    作者:毕凌志;闫红英;张彩花;王清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留置尿管时机探讨

    目的:探讨妇科择期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机.方法:选择妇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取进手术室后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留置尿管,对照组在病房于术前在非麻醉状态下留置尿管.结果:实验组术前紧张焦虑情绪6例,留置尿管时无疼痛,无膀胱刺激征;对照组术前紧张焦虑情绪30例,尿道疼痛16例,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无泌尿系统感染,对照组有6例泌尿系统感染,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停留尿管的时间实验组亦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选择进手术室后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留置尿管为妇科择期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机.

    作者:彭婉文;蔡平;陈月玲;王晓飞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APS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APST患者60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AP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为主.本组非手术治疗57例,治疗2周后一般情况趋于稳定,体温逐渐下降,腹痛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腹膜炎体征趋于局限甚至消失,各项生化指标趋于好转或正常;平均住院(20.20±3.25)d,全部治愈出院.手术治疗3例,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获得临床治愈,1例患者术后6 h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APST需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小波;张亮;陈水雄;刘永焕;吴小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sICAM-1和IL-6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运动功能、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sICAM-1)的表达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8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44例)采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和金纳多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42例)仅采用金纳多等常规治疗.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4周后外周血sICAM-1的表达和IL-6的含量,并选择30例健康者作对照.分别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评定表(MESSS)、Fugle-Meyer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来评定疗效.结果:两组ACI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时sICAM-1的表达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综合治疗组治疗1、2周时sICAM-1的表达和IL-6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治疗2周时综合治疗组MES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FM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综合治疗组4周时FMA、BI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MES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综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ACI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ICAM-1的表达和IL-6水平有关,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金良;谭峰;丁德权;黄涛;吴海科;张明霞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防治药物流产后流血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优势.方法:将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就诊的118例早孕女性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为术后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者.对照组58例为术后加服中成药益母草膏者.观察两组妊娠物排出后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与正常经期平均日月经量比较,分别进行评分.结果:两组的显效时间、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无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米索前列醇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在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方面效果较其他方案更为明显,能够有效缩短药物流产后流血时间,减少流血量.

    作者:马丽英;赵齐生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中英药理学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的比较

    药理学是医药学院校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本文对中英两国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资交流.

    作者:崔红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因素.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住院的因素有认识程度(OR:4.762)、BPRS总分(OR:3.259)、就医条件(OR:1.906)、家庭经济状况(OR:1.795)及医疗付款方式(OR:1.413).结论:应加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力度,扩大医保覆盖面,改善就医环境,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住院.

    作者:易焕文;余英仪;于世江;林月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先天性唇腭裂孤儿修补术的护理

    通过对25例先天性唇腭裂孤儿修补术的观察护理,总结了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改善营养状况重要性的护理经验.强调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护理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饮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莫立荣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中药缓控释片剂的研究进展

    通过近年来中药缓控释骨架型片、多层片、包衣片、渗透泵片、口腔片、胃内漂浮片的研究,探讨中药缓控释片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者:王琼珺;王二丽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4例不同病因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对比前后血小板、凝血因子、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指标,评估血液净化的治疗效果.结果:4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小板、凝血因子升高,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其中,3例症状缓解,1例患者因原发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血液净化是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凯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中药浸泡法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浸泡法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7例)给予中药疣洗方剂浸泡后,皮损处外用氟尿嘧啶注射液;对照组(47例)给予温热水浸泡双脚皮损处,氟尿嘧啶注射液外用,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有效率为65.9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浸泡法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多发性跖疣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王泽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糖尿病教育对血糖、血压控制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尿病教育在血糖、血压的控制中的作用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对照组则不系统讲解,只是普通宣教.观察期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肾功能及偶发事件发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的糖尿病教育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及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减少偶发事件.

    作者:向前;王利玲;徐严菊;于敏;谢民栋;洪雪儿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几种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股骨髁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和逆行绞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月采用股骨髁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和逆行绞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33例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对3种内固定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对膝关节疗效评定采用kolmert评定,比较疗效.结果:股骨髁钢板12例,其中,优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66.6%;微创内固定系统8例,其中,优4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逆行绞锁髓内钉13例,其中,优8例,良3例,可2,差0例,优良率为84.6%.对3组患者优良率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手术方法均为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好方法,但相比而言,逆行绞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更具有明显治疗的优势.

    作者:吴景春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126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肝性脑病(HE)的相关因素.方法:同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数量发病因素HE患者之间的预后.结果:HE发病因素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各种感染、高蛋白饮食及电解质紊乱,且HE的病死率随发病因素数量的增多而升高.结论:HE诱因多,要指导肝硬化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因素,以减少HE的发生.

    作者:孙健;殷蕾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的健康宣教方法

    目的:探讨完善的健康宣教在正电子发射与计算机断层相容扫描仪(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8月5日~2008年10月6日对115例PET-CT检查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方法,针对PET-CT检查的特殊性,采取多种教育形式适时地对患者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健康宣教,总结宣教的效果.结果:115例患者对检查注意事项和步骤比较熟悉.很好地配合检查,无一例患者投诉.PET-CT检查显影清晰.结论:健康宣教会使患者对检查有一定的了解,使其更好地配合检查.

    作者:杨云英;伍淑文;陈培雪;唐刚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饮食护理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目的:总结肝硬化患者合理饮食护理原则,提高患者对科学膳食的重视程度,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17例肝硬化患者实施饮食护理,了解患者对饮食重要性认识程度及遵从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对合理饮食重要性的认知度得以提高;促进了疾病的康复;避免了由饮食原因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饮食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患者自觉地遵从合理饮食原则,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温丽娟;杨旭;岳丽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太原市中心地区夏秋季气传致敏花粉调查分析

    目的:探明太原市中心地区夏秋季常见气传致敏花粉的种类、含量、花粉飘散规律及分布特点,分析其与花粉症的关系,指导该疾病的防治工作.方法:用曝片法调查该地区夏秋季空气中花粉的种类和含量,对比4层、7层、17层楼高度的花粉种类和含量.结果:共收集该地区夏秋季空气中飘散花粉9 189粒,4层楼顶与7层楼顶空气中花粉种类和含量相差不大,17层楼顶空气中花粉种类和含量减少.结论:太原市夏秋季气传致敏花粉以蒿属(6 191粒)及葎草属(1660粒)为主,花粉的飘散高峰期与花粉症患者的发病季节相一致,居住高层住宅可能会减轻花粉过敏症状.

    作者:成娜莎;张克军;王宁;刘太琴;王长生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