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尚
今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逝世170周年纪念.王清任一生的医学成就主要在于他对解剖学的贡献和他在发展气虚血瘀学说基础上创立的一系列活血化瘀处方,他的医著<医林改错>是他医学思想的结晶.100多年来,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刘玉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6世纪初,朝鲜李朝许浚荟萃中国明代中叶以前主要医籍以及部分朝鲜医籍,辑成<东医宝鉴>,标志朝鲜医学开始走向建立独特理论体系的新阶段.这部巨著传入中国后,第一个试图梓行的人是一位民间医生--王如尊.从王如尊其人、1747年王如尊手抄本的概貌,以及该书的柴潮生序文和王如尊的后记,认定王如尊手抄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王如尊手抄本<东医宝鉴>珍藏于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
作者:阎桂银;冯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宋明理学的学风和思潮,开启了当时医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对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视,强化了辨证论治的发展道路,理学的有关内容如太极、气化、体用、先天后天等也被吸收为医学理论的要素,但理学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负面作用.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战国至三国,是中医外科理论体系初步奠定的时期,从外科临证实践的进步和外科基本理论的奠定两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有利于认清这一时期外科理论体系初步奠定,并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作者:周俊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该书从病态舌象的病位、病性、治疗方药、病机解释几个方面,可说明其作者属于刘完素的学术流派,舌诊是基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学说而建立的、用于辨别温热病的诊断方法.<敖氏伤寒金镜录>利用直观的视觉,证明了红舌与热证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是使温热病学说从伤寒学中裂变出来的重要环节.同时,红舌--里热证--清解里热的诊断、治疗模式,也由于舌诊的建立而被确立.
作者:梁嵘;王召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手术前需判断大脑损害的病变部位,否则无法做手术.由于外科手术的需要,促使神经外科医生产生了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概念.19世纪中期之前,多数人认为脑的作用是一个整体,并非特殊部位具有特殊重要功能.
作者:郝清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综述头颈癌病因学的认识、近代头颈癌治疗的发展进程(1500-1900)、现代头颈癌治疗的发展方向(1900-1990)及我国头颈癌治疗历史概况等,旨在探索150多年来头颈癌治疗的发展规律,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郭传瑸;张大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英文版的医学通史已出版多部,这些著作各具特色,且都是在国际医史学界十分活跃的学者多年研究的力作.
作者:李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回顾方剂学发展历史,总结方剂学演变规律,可以看出,在方剂的原始积累以及临床辨治思路上,呈现出如下两个鲜明的特征:从经验用方转向理论组方,从理法方药相脱节转向理法方药相结合;从辨病论治转向辨证论治,从方病对应转向方证对应.深入认识方剂学学术发展特点,对于准确把握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及配伍要点,透彻领会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家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从近代民众和民间医生的视野,探究他们如何描述鼠类活动和患者症状,以及如何命名鼠疫,对于鼠疫辨别是有帮助的.虽然民众和医生对鼠类活动和患者症状有相当的认识,但并没有将鼠疫和其他传染病区分;对于鼠疫的命名,和以往相比,依然复杂多样.
作者:李玉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朝鲜太医许任所著<针灸经验方>成书于仁祖四年(1644年),是朝鲜针灸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但是以往一些针灸史著作中关于该书著作年代有错误,<勉学堂针灸集成>中被公认为具有特色的部分系抄自本书.
作者:王宗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由和中浚、吴鸿洲主编的《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001年9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集中了全国中医院校医史博物馆的精华,而且由于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博物馆等编委单位有关藏品的面世,以及不少考古发现的珍贵资料,使该书成为一本内容丰富的医学文物精品集。
作者:梁峻;李经纬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