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梅;袁冰华
强直性脊椎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关节的慢性炎性疾病,国内患病率约为0.3%[1].AS除关节受累外,还可引起全身其他系统的病变,其中急性前葡萄膜炎是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据国外文献报道,20%~40%的AS患者发生葡萄膜炎[2].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强直性脊椎炎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1例,现将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报告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艳春;余业明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自拟软坚强肝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自拟软坚强肝汤,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连服1个月.结果:通过治疗,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好转)87.7%,好转32例(49.23%),显效25例(38.47%),无效8例(12.31%).结论:通过用自拟软坚强肝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5例临床观察,疗效迅速稳定,发挥了中医特色.
作者:胡春光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如光疗、酶诱导剂、双岐三联活菌制剂),与治疗组(应用常规治疗如光疗、酶诱导剂、双岐三联活菌制剂并加用茵栀黄颗粒口服),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患儿黄疸治愈率、及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胆红素水平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良好.
作者:王蔚;崔晓晴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回顾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影像学表现及探讨其诱因.方法:收集13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资料,结合国内文献报道,分析其诱因.结果:影像学分期Ⅰ期0例,Ⅱ期6例,Ⅲ期24例,Ⅳ期39,Ⅴ期66例,其中有明确长期大量激素使用史23例(17%),髋臼发育不良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13.3%),股骨头及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坏死16例(11.1%),不明原因股骨头坏死61例(58.6%).结论: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颈及股骨头骨折也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书芳;陈延军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的相关因素,探讨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方法:对2004年及2010年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剖宫产相关因素.结果:2004年剖宫产率为23.91%,2010年为40.04%,两年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004年剖宫产前三位因素为胎位不正、胎儿窘迫、社会因素,2010年剖宫产前三位因素为社会因素、胎位不正、胎儿窘迫,社会因素上升两年度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与剖宫产率升高关系密切.
作者:张微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硬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减少其出血及死亡.方法:采用心理护理、积极补充血容量、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饮食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治疗肝硬变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4例.结果:44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肝硬变是一种中晚期肝病,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变常见的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治疗、细致做好临床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潘燕洪 刊期: 2011年第36期
在不孕不育症的治疗中,各种疗法的运用,排卵率可达>80%,而妊娠成功率为40%左右,可见如何提高排卵后卵子的受精率、着床率和妊娠成功率也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促排卵成功或自然排卵后运用加味水陆二仙汤合黄体酮助孕治疗以提高妊娠成功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向文红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液基超薄细胞技术(TCT)结合Bethesda系统(TBS)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参与宫颈癌筛查的3703名妇女进行TCT检查和TBS细胞学诊断,对TCT检查发现异常的病例进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3703例涂片均满意.检出异常涂片246例,其中不典型鳞状细胞(ASC)14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4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7例.40~49岁年龄段异常涂片高114例,其次为50~59岁年龄段62例.LSIL、HSIL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分别为80.00%和82.35%.结论:液基超薄细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宫颈病变筛查方法.
作者:王小琴 刊期: 2011年第36期
布鲁菌病是能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通过直接接触被污染的血液,破溃皮肤的黏膜表面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布鲁菌是细胞内寄生病原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一旦进入血液可形成菌血症,能累及多种器官的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症状有反复发热、头痛、身体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2011年4月从血培养中分离1株布鲁杆菌.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玲 刊期: 2011年第36期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肺栓塞属少见病,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心血管疾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居第3位;由于DVT的高发病率,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在美国也是公认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美国肺栓塞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梗位列第3,每年至少65万人死于肺栓塞,美国参议院已把每年3月作为DVT的警示月.
作者:陶海龙 刊期: 2011年第36期
髋部骨折即股骨颈骨折,包括粗隆间、粗隆下及囊内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病.髋部骨折多数须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利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卧床致肺部感染并发症等.近两年来共施行此类手术60例,年龄75~101岁.现将麻醉方法及术中管理探讨如下.
作者:杨德祥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14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的556例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发现并且比较HP感染阳性率.结果:556例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7.2%,胃溃疡79.4%复合溃疡52.7%,浅表性胃炎49.5%,食管炎48.6%,胃癌40.1%,消化性溃疡组明显高于胃炎,胃癌组,门诊患者阳性率59.3%,住院患者阳性率41.8%,门诊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住院患者,结论:14C尿素呼气试验与目前常用的HP检测方法具有相似的检测率,但它安全、方便、快速.
作者:吴同利;华启洋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室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一种急性病症,包括初发劳累型、恶化劳累型以及自发性心绞痛,可按照不同的疾病发展途径发展,一种可以转化为稳定型心绞痛;另一种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心脏猝死.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2006年5月~2010年5月用川穹嗪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英;韩永胜;徐雪丽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分析研究电击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收治电击伤患者31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掌握电击伤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对电击伤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春丽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分析影响中学教师身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特点,并为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中学教师2005年~2010年教师健康体检结果临床资料.结果:排在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以2010年体检结果为例,前5位集中分布在35~55岁.结论:中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视中学教师特别是35岁以上老师的健康知识的宣教,做到定期体检,疾病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余秀峰;陈润钿;李润明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0~6岁儿童贫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婴幼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选择本地区0~6岁儿童2111名,测定血红蛋白,同时调查家长喂养情况及儿童的饮食行为.结果:本地区0~6岁儿童的贫血率12.03%,男童略高于女童,差异无显著性(P>0.05),婴幼儿高于学龄前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孕妇学校及幼儿家长中开展营养知识宣教,合理调整婴幼儿的饮食结构,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可以降低贫血的发生率.
作者:田桂兰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现报告1例高位截瘫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认为患者病情复杂,卧床时间长,提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呼吸机护理是其重点.
作者:谢涓贞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冠心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1例口服稳心颗粒,对照组75例给予芪冬颐心口服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3%,对照组6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71.34%,对照组49.34%,P<0.01;且治疗组对轻、中、较重度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有很好疗效.结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李洪丽;徐莲丽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以减少护理纠纷与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方法:对新生儿科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完善护理服务及制定防范风险的各项制度,且实行了人性化管理,合理配备科室人力资源.结果:通过加强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了加强,消除了护理环节中不安全隐患,降低了护理投诉率和差错率.结论:制定和加强护理风险防范预案与有效管理,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消灭护理中的缺陷,可明显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作者:欧阳晓红;何茹;江新娣 刊期: 2011年第36期
分娩过程顺利与否,除与产力、产道、胎儿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产时的心理状态有关[1].在分娩过程中,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时间越来越长,强度越来越大,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宫口逐渐扩张,胎头逐渐下降等产生的疼痛使产妇感到难以忍受,大多数产妇又缺乏关于分娩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情绪影响产程进展.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不良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适时的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使产妇顺利分娩,保证母子健康.
作者:时艳芹 刊期: 2011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