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秋;吴雪枚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患者便秘情况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便秘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排便困难评分、粪便性状评分、排便时间评分、下坠不尽及胀感评分、排便频率评分、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冠心病合并便秘患者有着积极有效的护理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商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10例脑瘫患儿分为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30例、迟缓型脑瘫患儿2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10例。所选患儿均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0例痉挛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显效26例、有效21例及无效3例);30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0%(显效13例、有效14例及无效3例);20例迟缓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5%(显效5例、有效12例及无效3例);1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为40%(显效0例、有效4例及无效6例)。结论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5例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5例血栓患者经彩色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血栓的形成与中心静脉导管直接相关,也与疾病、药物治疗、患者活动度有关。
作者:郭晓凯;杨新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优化抗生素应用中的价值。方法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观察组根据血清PCT水平指导抗生素应用。当血清PCT≥0.25 ng/ml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当PCT<0.25 ng/ml时,则停止使用抗生素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疗程,抗生素所用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疗程、抗生素使用费用、住院费用及二重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及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根据PCT水平使用抗生素,能较明显缩短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减少医疗费用,有效防止抗生素过度使用。
作者:蔡远玲;周云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心理舒适度以及满意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产妇140例和实行普通护理的产妇140例,分别标记为A组和B组,比较A、B两组患者对于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及其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病房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惠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6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76%泛影葡胺60~100 ml行消化道造影,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胃肠道中的位置及通过情况,以确定梗阻部位及手术时机。结果53例患者造影剂在6~24 h后到达结肠而给予保守治疗,平均症状缓解时间12.5 h,9例患者症状体征加重、造影剂不能到达结肠且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检查可以明确梗阻部位以及对选择手术时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作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印万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术期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40例70以上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70岁以下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心肺并发症(肺内感染、肺不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并发症发生87次高于对照组的2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内感染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术期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70岁以下肺癌患者,加强对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术后预后效果。
作者:张华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心外科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86例心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再加上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再住院率、死亡率等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的再住院率、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生活质量的比较上,观察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外科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同时能够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04例缺血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状态。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1%(P<0.05);研究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及低切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血塞通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万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其中5例患者为颈段,8例患者为腰段,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瘘口为多支动脉供血,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常用方式,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瘘口位置进行明确,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作者:刘学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效果。方法4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2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并出院,循证组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都要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循证护理比常规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可促进患者康复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
作者:刘淑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志军;梁立华;梁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进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0.72±0.18)高于治疗前(0.3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作者: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肺透明膜病(NRDS)早产儿的治疗结果影响。方法60例NRDS早产患儿,随机分成仅采用机械通气的对照组(30例)与在机械统计基础上联合PS治疗的观察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评价PS对于呼吸机治疗NRDS早产患儿的治疗影响。结果采用PS联合呼吸机治疗的观察组,经0.5~2.0 h治疗后,呼吸窘迫情况显著好转,两组血气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时间与总吸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此外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病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S联合机械通气对于NRDS早产患儿的疗效显著,较单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缩短病程、治疗时间,减少患儿家属负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闫会丽;谷广辉;刘红贞;刘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神经外科进行诊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甲组与乙组,每组25例。甲组患者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形式进行全面的护理,乙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术后感染率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甲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16.0%)低于乙组患者感染率(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满意度80.0%高于乙组48.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形式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感染控制率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上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王巍;刘亚平;牛运祺;刘晶玉;李昕;张喜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临床初产妇焦虑抑郁的作用。方法49例初产妇,随机分成A组(24例)与B组(25例), A组患者给予其常规护理, B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SDS与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B组的降低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的实际心理状态,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重贤;徐丽娟;尚雪琴;杨雪梅;杨桂勇;关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相应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100例行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纪英;宋蕾;牛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食管胶囊内镜右侧卧位检查改进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消化科需进行食管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右侧卧位的检查法,观察组采取改进的检查法,对比两组患者胶囊内镜食管通过的时间,齿状线和食管的清晰度、可视范围及食管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食管中位通过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齿状线和食管的可视范围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齿状线和食管的清晰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检查中有3例出现一过性呛咳,观察组则无此情况出现。结论相比较于右侧卧位检查法,改进检查法在取得同样齿状线和食管清晰度的情况下,具有更加广泛的可视范围及更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作者:张逸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效果。方法50例妊娠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定期对患者做相应的梅毒病原体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采取规范的预防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的出生率为100%,其中有2例为早产儿,25例新生儿均未感染梅毒;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对照组的新生儿的出生率为92%,其中有4例为早产儿,死胎的发生概率为8%,正常新生儿所占比例为68%,先天梅毒患儿6例(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梅毒预防措施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阻断梅毒的母婴传播,提高产科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妍;刘晓丽;张光华;刘振云;赵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腔镜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通过Wexner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率82.5%、87.5%分别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6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在保留肛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万川;张晓槟;杨清水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