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兰;周静;曾德秀
目的 探讨乳腺增生症的超声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准确无创的方法,达到减少不必要手术的目的 .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14例乳腺增生症超声检查误诊为占位性病变的二维超声形态学指标.结果 14例患者17个病灶中7例误诊为乳腺癌待排,7例10个病灶误诊为纤维瘤.结论 超声医生应加强乳腺增生症的认识,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便于治疗决策.
作者:高洪波;任家庚;易寅华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的手术配合.方法 回顾性的对10例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并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整理,改进,得出经验.结果 全组10例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均良好.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属微创手术,护士除有娴熟的配合技术及经验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以便发生意外时转换手术方式.洗手护士必须熟悉手术解剖位置、手术步骤及配合技巧,熟悉腹腔镜器械的名称、性能、用途,术中做到传递快速,准确无误,同时做好中转开腹准备.
作者:管燕 刊期: 2009年第26期
头孢菌素因其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头孢菌素后饮酒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应予重视.吉林大学第四医院自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36例头孢哌酮所致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经及时治疗均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梅;唐春艳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发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愈率.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2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其他脏器改变患儿,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其中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过敏性紫癜6例,肝功转氨酶改变16例,肾脏改变致肾小球肾炎2例,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放射线检查多可获得诊断,对于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药,其次根据累及脏器对症治疗.
作者:闫秀娟 刊期: 2009年第26期
超市发展速度很快.已不仅仅是商品一进一出的单纯售卖,特别是食品采用出租柜台、引进厂家直销、直接入口食品拆装散售、现场加工制作等形式多样,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带来许多食品安全隐患.因此,超市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值得进一步加强与探讨.
作者:高英武 刊期: 2009年第26期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是在超声检查下注入超声诊断造影剂(声学造影剂),观察其在子宫、输卵管及子宫直肠窝的影像.根据H2O2与宫腔内黏液作用后释放出大量气泡,在B超下显示出星状亮光回声走行情况来诊断输卵管的通畅性.
作者:李影平 刊期: 2009年第26期
医院手术室是进行手术、诊疗及抢救的很重要场所,是医院外科的窗口.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手术室护士反应敏捷,灵活主动,而护理人员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等锐器接触,极易发生误伤,医护人员的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感染医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1],为此,笔者于2008年10月对本科手术室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希转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老视近附加科学规范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38名老视患者,其中男21人,女17人,年龄40~78岁.应用综合验光仪对其进行远视力矫正,初步近附加,精确近附加,试戴评价后获取终处方.将检测结果与经验近附加值进行比较,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际检测近附加值与经验近附加值有显著差异.实际检测近附加回归公式=0.19+0.026×年龄.结论 临床中实际检测近附加值应根据被测眼的调节参数进行调整和验配,不能简单地按照经验公式开具处方.
作者:蓝方方;刘先洲;刘洪婷;刘伟民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13例,对其急救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12例患者均平稳度过急性期,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规范的急救及护理措施对提高肺动脉栓塞的救治率至关重要.
作者:马征;庞久玲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颈椎病患者81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运动针法进行治疗.结果 2组间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
作者:吴忠源;黄素芳;宫慧娟;吴忠庆;贾志明 刊期: 2009年第26期
临床合理用药是目前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之一.但多注重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方向的问题,而忽视护理工作在合理用药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临床合理用药中护士应做些什么方面的文章很罕见.本文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所观察到现象和体会简介如下,供参考.
作者:李凤霞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 对本院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70例抢救成功,16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脑疝,抢救成功率81.4%.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行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的吸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作者:张平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漏的方法与临床应用.方法 对10例冠状动脉漏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观察5例典型病例清晰显示瘘管/漏口内血流频谱,1例只显示漏口血流信号,未能显示完整瘘管及频谱,余4例临床表现为典型心肌缺血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作者:周丽萍;王俊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7例的治疗效果及观察术后伤口疼痛、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 使用意大利HEerniamesh公司生产的赫美疝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 手术短时间30 min,长42 min,平均36 min,伴有术后疼痛的8例.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方法简便、手术指征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等特点.结论 此项更加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特点的手术方法,适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王尚斌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社会老年化给护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老年患者因生理、心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问题,为了能更好的满足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沟通技巧是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作者:高华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头面部皮肤癌的手术治疗及术中的配合.方法 回顾性的对48例头面部皮肤癌,扩大切除后采取皮瓣转移和皮片移植一期修复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结果 皮瓣全部一期成活,切口愈合良好,外形满意,随访1~5年,除1例恶性黑色素瘤半年后复发,遂再行局部切除,1年后脑转移死亡外,其余病例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丁建芳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β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7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以依达拉奉治疗14 d,对照组仅以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第1、3、7、14天观察血清NSE、S-100β变化;在发病第1、14、28天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urvey,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第1天NSE水平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第3天后,对照组在第7天后,NSE水平开始明显下降,与发病第1 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第3、7天的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周后NSE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S-100β在第3 d达到峰值,与发病第1 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后逐渐降低;治疗组的第3、7天的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周后S-100β回到相同水平(P>0.05).治疗期间各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28 天,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NIHSS评分、BI评分在相应时间点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可降低血清NSE、S-100β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可在临床应用.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09年第26期
通过社区健康干预,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社区门诊近年来治疗的22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健康干预组和对照组,评价6个月后两组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 健康干预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社区健康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具有明显的效果.结论 通过有效的社区健康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伯良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矽肺患者患有糖尿病时,若发生呼吸衰竭和低血糖昏迷,低血糖症极易被掩盖.现将救治1例Ⅱ期矽肺呼吸衰竭并发低血糖昏迷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孔莉;程丽娟;孔伶俐 刊期: 2009年第26期
目的 比较溶栓与抗凝同时进行和先溶栓后抗凝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收集AMI病例201份.随机分为抗凝溶栓同时进行组(A组)和先溶栓后抗凝组治疗(B组),每组根据发病时间又进一步分为A1、A2、A3和B1、B2、B3组.通过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心电图S-T段的变化、并发症和死亡率来判定治疗的疗效.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S-T段下降幅度大、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 溶栓抗凝同时进行的用药方法优于先溶栓后抗凝组.
作者:王兰;曹海青;彭春风 刊期: 2009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