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铸;叶萍;陈叶芳;陈阳;张寄南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剂,可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使血胆固醇水平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又可刺激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合成增加,从而促进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通过受体途径代谢,降低血清LDL含量.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田洪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作伴血流动力学紊乱时非同步电复律效果.方法 6例患者,TDP发作时QT间期辨别不清或增宽的QRS波群与T波难以区分,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均以非同步电击复律,电能为150 300J.结果 5例成功转律,继以补钾补镁,静滴利多卡因,治疗原发病等后无再发作;1例TDP顽固发作,多次非同步电击并补充钾、镁,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和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均无效,继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仍不能控制发作,终因顽固性室颤死亡.结论 TDP发作伴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时,需尽快抢救.因室速频率很快,QRS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难以区分,放电难以同步,予非同步电击复律可以奏效.
作者:魏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除对病因治疗和纠正神经内分泌异常外,应着重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心肌代谢异常和损害进行治疗.但传统的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等效果不佳.我院2002年10月-2003年5月应用硝酸甘油与钾镁合剂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孔勇;张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与住院期间存活和死亡关系,探讨cTnI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清cTnI浓度测定,比较住院期间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cTnI浓度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对其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存活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患者中胸痛发作后18h内,再通者明显高于未通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中冠脉再通与未通者血清cTn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关,死亡患者在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的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升高;存活患者冠脉再通峰浓度增高,峰值提前;死亡患者再灌注与否对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铸;叶萍;陈叶芳;陈阳;张寄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硝酸酯类制剂作为血管扩张剂目前被广泛地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同时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抑制左室重构,有效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减少并发症[1].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我科1999年1月-2001年6月对101例各种病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分别应用ISMN和硝酸甘油(NTG)注射液治疗,对静滴后的常见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ISMN及NTG耐受性差异,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陈安;陈建明;吕冰;何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以不典型表现为初始症状时,多造成误诊误治.我院有3例门诊收治时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休克;上呼吸道感染、心动过缓;高血压病3级、心力衰竭.收住院后及时做心电图检查,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诊断得到及时纠正.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93例心脏骤停复苏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等方面.结果 93例心脏骤停者中复苏成功23例,占24.7%,存活12例,占12.9%.结论心脏骤停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均对复苏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3医学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何为创新思维,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核心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创新思维归根结底旨在突破旧概念旧框框,孕育新概念新架构的一种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技巧,而是一个系统的思维科学体系.它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不是就事论事,简单从事,而是对这个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
作者:强亦忠;王崇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除心肌细胞本身结构、代谢及功能异常外,心脏间质组织也发生异常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心肌细胞本身的改变上;80年代以后,许多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心脏泵功能的异常不仅取决于心肌细胞本身的改变,而且还发现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尤其是心肌胶原的异常改变,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江涛;陆凤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急症,尽早实行静脉溶栓是目前国内外治疗AMI使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分析69例AMI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及国产尿激酶(UK)溶栓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钾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对LQT2模型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TDR)的作用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LQT2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以d-索他洛尔(Ikr阻断剂)模拟LQT2模型.结果 d-索他洛尔(100μmol/L)使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增加,但以M细胞APD90增加为显著,结果使TDR增加.d-索他洛尔作用于M细胞,诱发早期后除极(EADs)和APD交替变异,而心内膜、外膜细胞则未见.吡那地尔(2~6μmol/L)呈浓度依赖性地缩短受d-索他洛尔影响而延长的三层细胞的APD,以M细胞为著,因此明显降低TDR,并且消除d-索他洛尔所产生的EADs及APD交替变异.结论对于Ikr缺陷所致的LQTs,钾通道开放剂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洁;胡大一;李运田;丁国良;郭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2001-2003年应用小剂量肝素持续静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观察组56例,对照组53例,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1:311],并无出血素质或疾病.观察组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岁.
作者:侯红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血管病中为常见、对患者危害大的疾病,在几种重要的心脏疾病中,目前只有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第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也将心力衰竭列为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共有2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了心力衰竭的新研究进展,涉及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和起搏器等治疗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次设立的护理论坛也重点探讨了护士在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和治疗中的作用.另外,本届大会还发表了有关心力衰竭的论文41篇.
作者:吴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又称无痛性心肌梗死,据报道[1]约占心肌梗死的14%~34%,因其无痛、症状不典型又多见于老年,故临床上易误诊、漏诊[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静丽;孙勤梅;丁光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1999年1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收治3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闫润宝;刘连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中,特别是随着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逐步从大医院重症病房发展到门诊、社区、家庭病房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护士的作用日显重要.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药理研究、日常管理、规范治疗的实施以及康复教育的过程均需要有护士参与.第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特设立了全国护理论坛.
作者:吴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4.4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的测定所有已登记的心脏移植候选人都必须进行常规的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的测定.如果在受体身上测得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阳性,则必须按已知的人类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样品专门分类.假使供体也含有人类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供体必须被排除其抗原和受体的抗原是属相容的同一类.
作者:翁渝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