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亦忠;王崇道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与住院期间存活和死亡关系,探讨cTnI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清cTnI浓度测定,比较住院期间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cTnI浓度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对其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存活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患者中胸痛发作后18h内,再通者明显高于未通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中冠脉再通与未通者血清cTn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关,死亡患者在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的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升高;存活患者冠脉再通峰浓度增高,峰值提前;死亡患者再灌注与否对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铸;叶萍;陈叶芳;陈阳;张寄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6届学术大会2003年11月9~12日在美国奥兰多(Orlando)召开,参会代表28 000余人,围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Clinical Science),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和人群医学(Population Science)的新进展进行了研讨.
作者:胡大一;史旭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病历报告女,65岁.持续心慌、胸痛3h于2002年1月1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出现发作性心慌,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发作时间超过半小时,常出现胸痛、胸闷,心慌缓解后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提示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查体:BP 135/75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无罗音,HR 142/min,律不齐.
作者:常德超;刘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病患者中约65%~75%为肥胖者[1].1994年瘦素(leptin)的发现使人们对肥胖的研究真正进入分子时代[2].研究表明:瘦素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能量代谢及血压,由于选择性瘦素抵抗,导致肥胖及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病的发生.
作者:李海涛;李志娟;刘孝民;葛庆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又称无痛性心肌梗死,据报道[1]约占心肌梗死的14%~34%,因其无痛、症状不典型又多见于老年,故临床上易误诊、漏诊[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静丽;孙勤梅;丁光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抢救技术之一,本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恒定,患者无痛苦,能较长时间保持有效起搏,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我院1996-2003年,在心电图指导下,床旁使用普通起搏电极,对22例患者实施紧急心脏起搏,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巧玲;安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选择109例EH患者,其中男56例,女53例,平均年龄(60.8±6.2)岁.应用B型超声诊断仪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检测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IL-6、TNFα的浓度.结果 IL-6、TNFα与IMT呈正相关,粥样斑块组IL-6、TNFα高于非粥样斑块组,P<0.05.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率(Flow-MD)IL-6、TNFα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329、-582,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液中IL-6、TNFα浓度增高与动脉细胞功能受损、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作者:张俊;罗开良;刘增长;高兴玉;吕湛;罗勇;陈丽;刘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调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25例ACS患者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n=63)非辛伐他汀治疗组(n=62),另选健康对照组(n=60),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经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水平明显下降,非他汀治疗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调脂可阻滞ACS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作者:吕以杰;才晓君;孙德成;朱世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其中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16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果颈动脉IMT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个观察组,P<0.01,而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但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高,但3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机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时与斑块的检出率、指数和积分成正比.
作者:赵永爱;白梅;王梦秋;高萱;王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心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它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对全身生理的干扰,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费用低,且疗效与常规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无明显差别.但由于OPCAB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变化,这就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实施OPCAB 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蕾;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中,特别是随着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逐步从大医院重症病房发展到门诊、社区、家庭病房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护士的作用日显重要.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药理研究、日常管理、规范治疗的实施以及康复教育的过程均需要有护士参与.第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特设立了全国护理论坛.
作者:吴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退行性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简称老年瓣膜病.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瓣膜病越来越多见,其并发症较多,危害严重,预后较差.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的46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高凌宇;李朝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方法.观察组52例,服用厄贝沙坦,平均(75±15)mg/d,对照组37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二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6min步行试验及心肌耗氧量.结果其相关参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观察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明显减少(P<0.025).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非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秋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HRV分析是一种敏感性高、无创性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定量检测方法[1].目前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起重要作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是晕厥的始发因素[2].本文旨在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以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及其意义.
作者:刘志远;闫学辉;肖培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4.4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的测定所有已登记的心脏移植候选人都必须进行常规的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的测定.如果在受体身上测得人类淋巴细胞毒素抗体阳性,则必须按已知的人类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样品专门分类.假使供体也含有人类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供体必须被排除其抗原和受体的抗原是属相容的同一类.
作者:翁渝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以不典型表现为初始症状时,多造成误诊误治.我院有3例门诊收治时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休克;上呼吸道感染、心动过缓;高血压病3级、心力衰竭.收住院后及时做心电图检查,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诊断得到及时纠正.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除对病因治疗和纠正神经内分泌异常外,应着重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心肌代谢异常和损害进行治疗.但传统的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等效果不佳.我院2002年10月-2003年5月应用硝酸甘油与钾镁合剂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孔勇;张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64岁.反复心悸8年,于2002年5月21日来我院诊治.超声检查示心脏大小正常,室壁运动异常.动态心电图:心动过速,QRS呈宽一窄二种波型,反复连续交替,其次数约占心率的67%,多数QRS波增宽.留取体表心电图(图1)和食管心电图(图2)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清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2001-2003年应用小剂量肝素持续静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观察组56例,对照组53例,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1:311],并无出血素质或疾病.观察组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岁.
作者:侯红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