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钾通道开放剂对长QT综合征LQT2模型的跨壁复极离散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洁;胡大一;李运田;丁国良;郭实

关键词:M细胞, d-索他洛尔, 吡那地尔, 长QT综合征
摘要:目的观察钾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对LQT2模型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TDR)的作用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LQT2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以d-索他洛尔(Ikr阻断剂)模拟LQT2模型.结果 d-索他洛尔(100μmol/L)使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增加,但以M细胞APD90增加为显著,结果使TDR增加.d-索他洛尔作用于M细胞,诱发早期后除极(EADs)和APD交替变异,而心内膜、外膜细胞则未见.吡那地尔(2~6μmol/L)呈浓度依赖性地缩短受d-索他洛尔影响而延长的三层细胞的APD,以M细胞为著,因此明显降低TDR,并且消除d-索他洛尔所产生的EADs及APD交替变异.结论对于Ikr缺陷所致的LQTs,钾通道开放剂可能有治疗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阵发性心房颤动致无Q波心肌梗死1例分析

    1病历报告女,65岁.持续心慌、胸痛3h于2002年1月1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出现发作性心慌,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发作时间超过半小时,常出现胸痛、胸闷,心慌缓解后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提示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查体:BP 135/75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无罗音,HR 142/min,律不齐.

    作者:常德超;刘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以不典型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

    急性心肌梗死以不典型表现为初始症状时,多造成误诊误治.我院有3例门诊收治时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休克;上呼吸道感染、心动过缓;高血压病3级、心力衰竭.收住院后及时做心电图检查,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诊断得到及时纠正.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房室结多径路伴双向性旁路所致无休止性心动过速

    1病历报告患者,男,64岁.反复心悸8年,于2002年5月21日来我院诊治.超声检查示心脏大小正常,室壁运动异常.动态心电图:心动过速,QRS呈宽一窄二种波型,反复连续交替,其次数约占心率的67%,多数QRS波增宽.留取体表心电图(图1)和食管心电图(图2)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清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剂,可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使血胆固醇水平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又可刺激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合成增加,从而促进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通过受体途径代谢,降低血清LDL含量.

    作者:赵梦华;石建平;田洪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3年第1卷作者索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硝酸甘油与钾镁合剂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除对病因治疗和纠正神经内分泌异常外,应着重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心肌代谢异常和损害进行治疗.但传统的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等效果不佳.我院2002年10月-2003年5月应用硝酸甘油与钾镁合剂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孔勇;张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厄贝沙坦治疗非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方法.观察组52例,服用厄贝沙坦,平均(75±15)mg/d,对照组37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二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6min步行试验及心肌耗氧量.结果其相关参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观察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明显减少(P<0.025).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非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秋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医师协会召开主办杂志(京津地区)编辑部主任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其中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16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果颈动脉IMT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个观察组,P<0.01,而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但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高,但3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机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时与斑块的检出率、指数和积分成正比.

    作者:赵永爱;白梅;王梦秋;高萱;王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3美国心脏协会大会亮点荟萃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6届学术大会2003年11月9~12日在美国奥兰多(Orlando)召开,参会代表28 000余人,围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Clinical Science),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和人群医学(Population Science)的新进展进行了研讨.

    作者:胡大一;史旭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退行性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分析

    老年退行性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简称老年瓣膜病.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瓣膜病越来越多见,其并发症较多,危害严重,预后较差.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月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的46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高凌宇;李朝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

    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心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它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对全身生理的干扰,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费用低,且疗效与常规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无明显差别.但由于OPCAB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变化,这就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实施OPCAB 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蕾;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93例心脏骤停急救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93例心脏骤停复苏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等方面.结果 93例心脏骤停者中复苏成功23例,占24.7%,存活12例,占12.9%.结论心脏骤停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均对复苏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22例临床分析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抢救技术之一,本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恒定,患者无痛苦,能较长时间保持有效起搏,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我院1996-2003年,在心电图指导下,床旁使用普通起搏电极,对22例患者实施紧急心脏起搏,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巧玲;安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生存和死亡及再灌注与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的关系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与住院期间存活和死亡关系,探讨cTnI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清cTnI浓度测定,比较住院期间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cTnI浓度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对其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存活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患者中胸痛发作后18h内,再通者明显高于未通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中冠脉再通与未通者血清cTn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关,死亡患者在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的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升高;存活患者冠脉再通峰浓度增高,峰值提前;死亡患者再灌注与否对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铸;叶萍;陈叶芳;陈阳;张寄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医学论文写作中的灵魂:创新思维(二)

    3医学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何为创新思维,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核心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创新思维归根结底旨在突破旧概念旧框框,孕育新概念新架构的一种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技巧,而是一个系统的思维科学体系.它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不是就事论事,简单从事,而是对这个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

    作者:强亦忠;王崇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钾通道开放剂对长QT综合征LQT2模型的跨壁复极离散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钾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对LQT2模型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TDR)的作用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LQT2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以d-索他洛尔(Ikr阻断剂)模拟LQT2模型.结果 d-索他洛尔(100μmol/L)使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增加,但以M细胞APD90增加为显著,结果使TDR增加.d-索他洛尔作用于M细胞,诱发早期后除极(EADs)和APD交替变异,而心内膜、外膜细胞则未见.吡那地尔(2~6μmol/L)呈浓度依赖性地缩短受d-索他洛尔影响而延长的三层细胞的APD,以M细胞为著,因此明显降低TDR,并且消除d-索他洛尔所产生的EADs及APD交替变异.结论对于Ikr缺陷所致的LQTs,钾通道开放剂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洁;胡大一;李运田;丁国良;郭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新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血管病中为常见、对患者危害大的疾病,在几种重要的心脏疾病中,目前只有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第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也将心力衰竭列为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共有2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了心力衰竭的新研究进展,涉及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和起搏器等治疗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次设立的护理论坛也重点探讨了护士在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和治疗中的作用.另外,本届大会还发表了有关心力衰竭的论文41篇.

    作者:吴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平板运动试验(ETT)是目前临床上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它具有简便、实用、可靠等优点,但其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为此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对传统的判断标准进行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盛伟;龙黔清;邓淑云;杨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电复律方式探讨

    目的观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作伴血流动力学紊乱时非同步电复律效果.方法 6例患者,TDP发作时QT间期辨别不清或增宽的QRS波群与T波难以区分,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均以非同步电击复律,电能为150 300J.结果 5例成功转律,继以补钾补镁,静滴利多卡因,治疗原发病等后无再发作;1例TDP顽固发作,多次非同步电击并补充钾、镁,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和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均无效,继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仍不能控制发作,终因顽固性室颤死亡.结论 TDP发作伴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时,需尽快抢救.因室速频率很快,QRS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难以区分,放电难以同步,予非同步电击复律可以奏效.

    作者:魏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