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亚型HIV-1Gag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汉族人HLA-Ⅰ类等位基因相关性分析

韩晓旭;张慧;赵彬;陈欧;张程;吉阳涛;张子宁;崔卫国;刘宝贵;段松;尚红

关键词:HIV-1, HLA抗原, 基因产物, Gag
摘要:目的 探索我国B′亚型HIV感染者Gag蛋白突变与HLA-Ⅰ类等位基因型的关系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B′亚型HIV-1慢性感染者95例,测序获得病毒gag基因,PCR-SSP法测定HLA-Ⅰ等位基因型,分析氨基酸突变与HLA相关性及对CD4+T细胞、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 Gag蛋白的28个位点与HLA-Ⅰ类等位基因存在47种相关性(P<0.05),其中9个位点(26、30、81、84、125、146、147、357、437)位于13个已知HLA限制性表位内或侧区;HLA相关氨基酸突变位点数与CD4+T细胞及病毒载量显著相关(r=-0.318,P =0.002;r =0.360,P=0.003).结论 我国B′亚型HIV-1感染者HLA相关Gag蛋白氨基酸突变可能与HIV感染疾病进展有关.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转录因子E2F-1及其转录靶向分子双特异性磷酸酶PAC1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研究细胞转录因子E2F-1及其转录靶向分子双特异性磷酸酶(PAC-1)在高氧刺激下诱导人骨肉瘤细胞Saos-2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构建siE2F-1和siPAC1的细胞克隆,锥虫蓝染色法观察不同E2F-1或PAC1表达水平的Saos-2细胞在高氧刺激后细胞存活率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下游相关凋亡靶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Saos-2/siE2F-1和Saos-2/siPAC1经H2O2刺激后相对于对照组存活率均明显提高,其内p-ERK1/2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余被检测的靶分子没有看到明显被诱导表达的现象.结论 E2F-1/PAC1/MAPKase途径是一条特异性的传递凋亡信号的通路.

    作者:吴晶晶;樊慧杰;樊青霞;张明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深圳市男男性接触人群中HIV-1原发耐药性调查

    目的 分析深圳市男男性接触(MSM)人群中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原发性耐药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08-2010年深圳市MSM人群未经治疗的HIV-1感染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分别对样本的逆转录酶(RT)基因区和蛋白酶(PR)基因区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序列拼接,整理出pol区序列,并对其进行亚型测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164份样本的pol区序列,原发耐药率为2.4%;耐药相关突变率为22.56%,其中蛋白酶抑制剂(PI)次要耐药相关突变率8.54%,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相关突变率1.2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耐药相关突变率13.41%;CRF01_AE重组株耐药突变率为30.88%,B亚型毒株耐药突变率为19.23%.结论 深圳地区MSM人群HIV-1耐药株的流行处于低度水平,须对该人群中耐药株的传播提高警惕,加强对该人群耐药株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耐药株在该人群中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作者:赵广录;于微;蔡于茂;王峰;洪福昌;姜维娜;李永来;彭毅;张春来;张娟娟;冯铁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腔内超声对女童青春期性发育状态的评价

    目的 探讨腔内超声在正常女童和特发性性早熟( ICPP)女童性发育状态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内分泌门诊和儿科生长发育门诊的女童,采用腔内超声测量180名正常女童和44例ICPP女童子宫长、宽、厚,宫颈长度,卵巢容积,大卵泡直径.并对其中17例ICPP女童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前后各超声值变化进行对比.结果 正常女童平均在9岁后子宫、卵巢体积明显增长,9岁组子宫体积( 1.87 ±0.58)ml,7岁组(1.03±0.24)ml;卵巢体积(3.01±2.73)ml,7岁组(0.98±0.36) ml;ICPP女童各超声测量值均大于正常女童;ICPP女童治疗后较治疗前各超声测量值明显降低.子宫体积治疗前(1.16±0.19) ml,治疗后(1.02±0.15)ml;卵巢体积治疗前(2.11±0.48) ml,治疗后(1.72±0.55) ml;大卵泡直径治疗前(1.36±0.25)cm,治疗后(1.16±0.36)cm.结论 腔内超声能够作为评估青春期性发育状态以及性早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晓冬;阎雪;陈丽华;唐红娟;沈鸿敏;周英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 本文回顾性总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8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经验.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89例经病理确诊的PSH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结果 本组89例PSH患者中,男11例,女78例,男女比例约为1∶7.患者年龄为24 ~71岁,中位年龄为51岁,好发年龄段为41 ~60岁(50.6%).53例患者(59.6%)无任何症状,其余36例患者(40.4%)出现咳嗽(30.3%)、痰中带血(24.7%)等非特异性症状.本组共切除了92个PSH病灶,大径为0.3 ~6.0 cm,中位大径为2.3 cm;38%位于右肺下叶,26.1%位于右肺中叶.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只有不到1/3的病变诊断为PSH可能性大;5例行PET-CT检查的患者中,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47处PSH病灶采取肿瘤剥除,29处楔形切除,14处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结论 PSH术前难以获取明确的病理诊断.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一定的错误率和延迟诊断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扩大切除.手术切除是PSH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以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尽可能保留肺组织为原则.

    作者:冯飞跃;程贵余;高树庚;刘向阳;毛友生;谭锋维;邱斌;李宁;李放;赫捷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B′亚型HIV-1Gag蛋白氨基酸突变与汉族人HLA-Ⅰ类等位基因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索我国B′亚型HIV感染者Gag蛋白突变与HLA-Ⅰ类等位基因型的关系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B′亚型HIV-1慢性感染者95例,测序获得病毒gag基因,PCR-SSP法测定HLA-Ⅰ等位基因型,分析氨基酸突变与HLA相关性及对CD4+T细胞、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 Gag蛋白的28个位点与HLA-Ⅰ类等位基因存在47种相关性(P<0.05),其中9个位点(26、30、81、84、125、146、147、357、437)位于13个已知HLA限制性表位内或侧区;HLA相关氨基酸突变位点数与CD4+T细胞及病毒载量显著相关(r=-0.318,P =0.002;r =0.360,P=0.003).结论 我国B′亚型HIV-1感染者HLA相关Gag蛋白氨基酸突变可能与HIV感染疾病进展有关.

    作者:韩晓旭;张慧;赵彬;陈欧;张程;吉阳涛;张子宁;崔卫国;刘宝贵;段松;尚红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评价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招募2001-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49例HIV感染患者,其中未治疗组41例,治疗1~2年组60例,治疗>5年组48例,以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经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测量全身、腰椎1~4、右髋部和右股骨颈BMD-Z值及T值.结果 治疗>5年组右髋部BMD-Z值(0.16±0.82)显著低于未治疗组(0.61±1.09)(P =0.039).治疗>5年组右股骨颈BMD-Z值(-0.002±0.87)显著低于未治疗组(0.55±1.08) (P =0.012).治疗1~2年组BMD-Z值与治疗>5年组、未治疗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年组及治疗>5年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右髋部及右股骨颈BMD-Z值与HAART时间呈负相关.体重是影响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5年组患者髋部及股骨颈BMD显著下降;接受HAART治疗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增加.BMD变化与HAART时间呈负相关.长期接受HAART患者合并高龄、体重减低等危险因素需定期复查DXA.

    作者:苏元波;谢静;韩扬;邱志峰;李雁凌;宋晓璟;余卫;李太生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VCu与TCu380A宫内节育器用于有剖宫产史妇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VCu与TCu380A两种宫内节育器在有剖宫产史妇女中使用的效果和各自的特点,为育龄妇女知情选择避孕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广东省阳江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对自愿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身体健康且无上环禁忌证并有剖宫产史妇女400例,随机放置了VCu与TCu380A,其中放置VCu环200例,放置TCu380A 200例,于放置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在12个月末VCu和TCu380A带器妊娠率分别为1.02% (2/196)和4.64%(9/194),脱落率分别为0(0/196)和3.1% (6/194),因症取出率分别为1.02%(2/196)和4.13%(8/196).两种IUD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u脱落率和因症取出率均低于TCu380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u的累积续用率高于TCu380A(P<0.05).结论 VCu避孕效果优于TCu380A,放置12个月时VCu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具有放置方法灵活简便、脱落率低、因症取出率低、累积续用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元红;冯贞洁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二例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系由全身性或系统性恶性肿瘤在中枢、周围神经的远隔效应(remote effect)所引起.现将本院收治的2例病例报道如下.例1 患者女,65岁.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乏力半年,反应迟钝1个月”再次收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双下肢麻木,4个月前麻木呈持续性,并伴有肢体乏力及颈部疼痛,当地头CT、颈椎MRI未见异常.2个月前以“周围神经病”收入神经科.查体智能轻度减退,四肢腱反射低.腰穿压力正常,白细胞5×106/L,脑脊液糖、氯化物正常,蛋白919 mg/L.脑脊液抗Hu抗体滴度1:10.MMSE评分17分(小学文化).电生理检查示广泛神经性受损.胸片及腹部、泌尿系B超未见异常.腓肠神经活检示慢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近1个月行走更加不稳,反应更迟钝,伴有欣快,傻笑,记忆减退至不认家人.体重下降5kg.既往无咳嗽、咳痰及心肺疾病史.

    作者:王春芳;赵文锐;梁英魁;高春华;王新强;戚晓昆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胸腺手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疗效随访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长期的随访评价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59例儿童重症肌无力患儿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结果,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稳定缓解、药物缓解、好转、无变化、恶化(包括死亡).对性别、手术年龄、临床分型、术前病程、异位胸腺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术后总随访人数53例,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无恶化和死亡病例.总缓解率(完全缓解+药物缓解)69.8%,有效率(完全缓解+药物缓解+好转)90.6%.16例完全缓解患者无复发.眼肌型患者术后无1例转化为全身型,而16例全身型手术患者是由眼肌型转化而来.(2)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病程影响手术疗效(P<0.05).生存分析眼肌型和全身型患者术后2年、4年的总缓解率分别为56%、88%和42%、75%,Log-rank法比较两者之间总缓解率无差别.结论 严格挑选的重症肌无力儿童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特别是术前病程较短者.总缓解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升高.

    作者:李言;刘卫彬;罗传铭;冯慧宇;黄鑫;王海燕;邱力;黄如训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改良腓肠肌腱膜瓣翻转修复新鲜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腓肠肌腱膜瓣翻转粗糙面朝前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及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0年1月急诊跟腱断裂入院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2 ~45岁,均为运动致伤,跟腱完全断裂.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跟腱内侧直切口,长约5 cm,在较长拉钩的帮助下切取腓肠肌腱膜瓣翻转使粗糙面朝前修复新鲜断裂的跟腱,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Arner Lindholm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2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所有患者皮肤愈合良好,3周时换短腿石膏练习膝关节屈伸功能.6周时可以完全去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8周时踝关节屈伸功能接近正常,9周时可以穿平跟鞋练习行走,12周可以练习慢跑.患者终评价结果:优24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3.8%.结论 腓肠肌腱膜瓣翻转修复新鲜跟腱断裂疗效良好,可以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东;孙彤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Ebstein畸形矫治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埃博斯坦畸形(Ebstein's anomaly)矫治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2004年3月至201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Ebstein畸形患者的麻醉处理情况.全部病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及哌库溴铵或维库溴铵静注.麻醉维持给予间断注入舒芬太尼及咪达唑仑,并酌情吸入异氟烷辅助麻醉.结果 麻醉平稳,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结论 Ebstein畸形患者需加强麻醉前评估,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维持合适的肺血管阻力,避免心律失常.

    作者:林培容;栾秀妹;张东亚;吴清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临床症状对退行性脊柱侧凸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临床症状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手术方案选择的影响及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1996年5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例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女23例,男12例.平均年龄59.1岁(45 ~74岁).收录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查体以及术前术后不同阶段影像资料.分别于术后1周,3、6个月,1年及其后每年1次随访.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全部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减压;B组,责任节段减压伴短节段融合;C组,责任节段减压伴长节段矫形融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2.4个月(24~168个月).A组9例,术前均无明显腰痛史;术前平均冠状位Cobb角(15.6±2.3)°,末次随访(17.1±3.3)°;术后1年所有患者神经根性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3例腰痛进行性加重.B组15例,术前均有明显腰痛病史,合并下肢放射痛6例,间歇性跛行9例;术前平均冠状位Cobb角(14.1±4.6)°,末次随访(24.4±6.7)°;脊柱畸形加重12例.C组11例,术前均有明显腰痛病史,合并下肢放射痛5例、间歇性跛行6例;术前腰椎冠状位Cobb角平均(22.3±9.2)°,末次随访(12.2±4.7)°;术后4例残留腰背痛,无病例需要翻修.结论 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前认真的查体、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案.选择短节段融合时,切记融合端椎避开侧凸顶点及其毗邻点,以防术后脊柱畸形迅速加重.

    作者:赵栋;邓树才;孙志明;吉宁;赵合元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学龄前儿童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全麻后苏醒期躁动(E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268例2~9岁的住院儿童,均在全身麻醉(全麻)下接受不同类型手术,统计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EA的发生率,记录患儿术前能否与父母分开、药理学及非药理学治疗方法及相关不良事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与EA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16例患儿(43.3%)在PACU发生EA,持续时间为(9±7) min,其中有35例(30.2%)并发了与EA相关的不良事件.单因素分析发现EA发生的相关因素是难以与父母分开、学龄前期(2~5岁)及七氟烷麻醉,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只有难以与父母分开[OR =3.091 (95%CI:1.688,5.456,P<0.01)]及学龄前期[OR=1.965(95% CI:1.112,3.318,P=0.024)]这两个因素是EA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PACU小儿全麻后EA高发,难以与父母分开及学龄前期是EA的预测因素.

    作者:范皓;陶凡;万海方;罗宏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Citrin缺乏引起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及基因-表型分析一例

    患儿男,4个月,因“巩膜黄染1个月”于2011年6月就诊.患儿系孕1产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 kg,身高51 cm.生后3d皮测胆红素无异常.3个月龄始出现巩膜黄染,大便色淡,生长发育与同龄儿无明显差异.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史.体检:患儿神清,反应可,“胖圆脸”,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无皮疹.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心率120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肋下2 cm,脾不大,腹部无包块,肠鸣音正常.肢体活动可.实验室检查: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4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2 U/L,碱性磷酸酶554 U/L,γ-谷氨酰转移酶133 U/L,总胆红素116.6 μmol/L,直接胆红素75.4μmol/L,间接胆红素41.2 μmol/L,总胆汁酸345.7 μmol/L,血糖2.02 mmol/L.血氨:52.7 μmol/L.铜蓝蛋白0.11g/L.乙肝五项阴性.凝血检查: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7.50 s,凝血酶时间21.90 s.

    作者:李亚勤;詹益鑫;张成;胡朝晖;操基清;王艳云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联合拉莫三嗪(LTG)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癫痫中心的癫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患者入组,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在3、6、12个月3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发作频率,分析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计算50%、75%有效率及发作完全控制比率,记录患者随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从而评估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评定疗效的长期性,并分析疗效与发作类型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中均数的两两比较及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患者134例,其中10例退出.在3、6、12个月3个时间点,儿童组每月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6%、62%、70%;成人组每月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74%、82%、85%,成人组稍高于儿童组.联合治疗第3个月时50%、75%有效率及发作完全控制比率即可达:儿童组70.97%~35.48%,成人组83.87% ~43.01%,至联合治疗后的6个月,12个月时仍可达较高比率,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S及SGTCS疗效差于SPS及GS(P<0.05).皮疹是退出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结论 VPA与LTG联合治疗对各型癫痫均有效,可维持疗效稳定长达1年,且对SPS及GS疗效更佳;联合治疗后不良反应无增加,安全性好.

    作者:康慧聪;胡琦;刘晓艳;许峰;李巷;刘志广;曾铮;王敏;朱遂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观察

    目的 观察正常情况下横韧带断裂后及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后标本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变化.方法 新鲜尸体含完整上颈椎标本6例,均死于急性颅脑损伤,均为男性,年龄26 ~57岁,平均39.7岁.标本分为3组:标本完整状态组(intact组)、寰椎横韧带离断组(destabilized组)、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组(fix组).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加载系统对标本施加2.5 kg·m-2·s-2纯力偶矩,首先对正常标本进行测试,然后再制成横韧带损伤模型进行测试,后对标本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测试.结果 在寰椎横韧带离断后,前屈、后伸的运动范周增大,与intact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比3.5°,P<0.05),而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与intact组相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后,标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较完整标本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0.2比15.1±2.7,0.6±0.0比11.1±2.4,均P<0.05).结论 当横韧带断裂后,寰枢关节前屈及后伸运动范围显著变大,尤其前屈范围变化为显著,侧屈和轴位旋转运动范围的增大与完整标本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采取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后,寰枢关节的前屈、后伸、侧屈及轴位旋转范围较正常情况均减小,其中左/右轴向旋转功能的丧失尤其明显.

    作者:田纪伟;王震;赵庆华;王雷;董双海;夏天;刘铖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H型高血压即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0日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入院当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和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在患者发病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改良的Rankin( MRS)量表评分.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634例,6个月随访失访32例(5%),女197例(32.7%),男405例(67.3%),年龄:(19 ~92)岁,平均年龄为(59±13)岁;入院后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19±11) μmol/L;患者中高血压病343例(57%);MRS≥3分者145例(31%).经Loistic多因素分析得: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 μmol/L,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有关(P=0.012,OR =2.566 95% CI:1.299 ~5.357),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存在正相加的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0.683、26.61%、1.59],其他影响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有:年龄、卒中史、入院NIHSS、入院舒张压.结论 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 μmol/L,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共存时对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表现为正相加交互作用.

    作者:王海利;谈颂;宋波;苗旺;高远;赵璐;卢甲盟;许予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