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营养治疗进行临床分期的设想

朱建芳

关键词:营养治疗, 临床分期, 设想
摘要:对疾病进行分期是医学上一种常见做法.通过分期、分级的概念,往往可以提示病情进程、严重程度、预后等,对治疗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参考这样的概念,对营养治疗进行临床分期,能从整体上明确治疗思路,避免营养诊断不能指导治疗的问题,也能对目前营养筛查,营养治疗实施后效果的评价欠客观和全面的问题予以弥补.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素质教育的儿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结合了当前儿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全新教学模式:采用主动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手段,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作者:王丙增;张宏;张旭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早期妊娠血清孕酮与妊娠结局的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妊娠妇女血清孕酮浓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利用围生保健门诊资料,按血清孕酮浓度值的高低分成A(>25ng/ml)、B(15-25ng/ml)、C(<15ng/ml)三组,每组随机收录符合条件的早期妊娠妇女150例,随访统计终妊娠结局结果异常妊娠(包括流产和异位妊娠)的发生率A组5.33%(8/150)<B组12.67%(/150)<C组45.33%(68/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68,P<0.01).结论 血清孕酮浓度越低,流产和异位妊娠等异常妊娠的发生率越高.

    作者:庞翠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CHF患者86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LiFHe)进行测试,对比两组患者变化情况,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LiFHe得分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iFHe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能更好的提高CHF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何玉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成药的使用误区

    目前中成药种类繁多,与西药相比其优势在于副作用小、安全、方便,被广泛使用,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不免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使用误区,现就临证所见、思考、总结如下:1单凭处方断定功效

    作者:于淑英;张岩;陈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光抑素CYS-C、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 探讨血光抑素CYS-C(cystatin C)、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糖尿病患者74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A)27例、微量蛋白尿组(MA)31例和大量蛋白尿组(P)16例,对74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CYS-C、Fg、CRP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Cys-C在糖尿病组均有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CYS-C、Fg、CRP水平逐渐升高,对照组的CYS-C、Fg、CRP与NA、MA、P中的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蛋白尿组血CYS-C、Fg、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血CYS-C、Fg、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蛋白尿组,且以大量蛋白尿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血CYS-C、Fg、CRP水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军;陈桂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复方谷氨酰胺联合八味锡类散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2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谷氨酰胺胶囊联合锡类散治疗放射性直肠炎(RE)的疗效.方法 RE患者62例,治疗组32例,同时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口服及八味锡类散灌肠,对照组30例给予蒙脱石散灌肠,观察两组的总体疗效、生存质量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之间肠镜下疗效、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复方谷氨酰胺联合锡类散治疗RE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作者:吴洋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进展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降解后、含r2-r3键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同时也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和纤溶亢进状态的重要标志物.当前,D-二聚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疾病上均已将其作为重要的诊断指标.本文就D-二聚体的形成、特性、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作一简单的综述.

    作者:余祖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护理方法对预防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压疮的预防方法.方法 选择用Waterlow Scaies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平分,选择分值在15分以上的血液净化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向股静脉置管一侧倾斜30°使骶尾部腾空、仰卧位、平托的方法,3种体位间隔时间均为2h.回顾相同病例具有可比性的1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皮肤护理的方法,即护士将双手深入患者的骶尾部按摩,1次/2h.结果 两组预防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向中心静脉置管一侧倾斜30°、仰卧位、平托三者交替的方法,能有效预防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压疮的发生.

    作者:李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LIPA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SLIPA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通过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成SLIPA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不同时间段心率,血压变化及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成功,插管组在T3、T4时间相点,HR、SBP、DBP升高较喉罩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终及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率方面喉罩组较插管组少(P<0.05).讨论SLIPA喉罩由于具有口咽刺激小、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相关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可高效安全地应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

    作者:魏海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测定冠心痛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CHD组与对照组比较,CHD组hs-CRP、TC、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内比较,SAP组、UAP组、AMI组TC、T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认为hs-CRP作为正在进行的炎症标记和较敏感的心血管病危险预测因子,其重要性独立于某些传统危险因子(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若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判断CHD的严重程度,预测AMI的发生以及CHD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刘新涛;邹德辉;佟凤芝;侯艺;刘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减轻全麻苏醒拔管期不良反应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小剂量瑞芬太尼降低全麻苏醒拔管期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术毕按0.05μg·kg-1·min-1的用量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对照组在术毕后停用瑞芬太尼,比较两组拔管时、拔管后3min、5min的MAP、HR较拔管前的变化情况、拔管前后咳嗽发生率及程度,术毕后自主呼吸及足够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开始听指令时间、苏醒期时间.结果 观察组咳嗽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程度较对照组轻,术毕后自主呼吸及足够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开始听指令时间、苏醒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苏醒期的MAP、HR比对照组稳定,较拔管前变动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瑞芬太尼可以明显减轻全麻苏醒拔管期的不良反应.

    作者:许荣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异丙酚与长托宁合用和单用异丙酚对无痛人流麻醉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在无痛人流麻醉中,异丙酚与长托宁合用和单用异丙酚两种给药方式,哪种更优.方法 选择18-40岁女性患者40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n=200),单纯静脉推注异丙酚1-2mg/kg体重,B组为长托宁组(n=200),患者先静脉推注长托宁0.5mg,约1min后再静脉推注异丙酚1-2mg/kg体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抑制程度、呼吸暂停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唾液分泌量、宫颈松驰程度和清醒时间.结果 B组用药后相对于A组呼吸暂停时间短,呼吸抑制明显减轻,SPO2波动不明显,口腔分泌量少,宫颈较松驰,缩短手术时间,清醒较快.结论 长托宁与异丙酚合用于无痛人流,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陈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常熟市2004-2010年病毒性乙肝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 为及时掌握我市乙型肝炎发病特点、预测流行趋势,进而为政府有关部门制订预防控制措施和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2010年全市病毒性乙型肝炎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从2004-2010年我市乙型肝炎发病率趋势上来看,病毒性乙肝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我市主要乙肝发病人数集中在城区,好发年龄段为青壮年,职业分布上主要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其次为民工.结论 经过多年的计划免疫,我市的病毒性乙肝防控效果逐步显现,乙肝发病的第一高峰基本呈现一个散发状态,我市学生乙肝发病率下降,排序第九位.乙肝的防治应继续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做好常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率,提高人群免疫力.

    作者:任宇花;邹新宇;张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重症脑出血并发胃肠道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脑出血并发胃肠衰竭的主要因素的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重症脑出血156例,根据是否发生胃肠衰竭分成胃肠衰竭组和非胃肠衰竭组,从患者既往史、就诊时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及胃肠衰竭发生时间与病死率的关系几方面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既往史及意识障碍方面无差异(P>0.05);而脑叶出血量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丘脑出血出现胃肠衰竭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发生百分比观 察组为52.2%,对照组为0.9%,两者比较P<0.01.结论 重症脑出血并发胃肠衰竭与发病时的脑叶及丘脑出血情况、意识障碍程度有关,与既往史及意识障碍无关.胃肠衰竭组死亡率较高,表明胃肠衰竭的出现预示存在脑出血预后不良倾向.

    作者:杨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4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院前诊断及救治体会

    目的 充分认识院前急救现场对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诊断及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减少患者脑细胞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提高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14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现场14例患者全部确诊,其中11例患者经静脉推注25%葡萄糖60-100ml在现场及转运途中逐渐恢复意识(约2-10min),2例入院后逐渐恢复意识(约20min左右),1例入院后意识一直未恢复,呈植物人状态(后续跟踪).结论 对院前昏迷患者既往有糖尿病者要及时应用便携式血糖仪快速明确诊断并给予救治,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较为合理的救治,为院内救治创造条件,以提高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金环;高贵森;刘静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有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2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顿服,共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消退、血脂水平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前有112个斑块,治疗后为78个,斑块消失率30.4%,未消失斑块纵径有明显缩小(P<0.05);颈动脉IMT明显缩小(P<0.05);治疗后血清TC、TG、LDL-C明显下降(均P<0.05),HDL-C明显升高(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辛伐他汀调脂疗效良好,对斑块的稳定和消退作用明显.

    作者:韩永强;刘贤;刘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生存素研究进展

    生存素(survivin)是一种新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它与细胞分裂、增殖等功能密切相关,已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一大热点.现就生存素(survivi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会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跟腱炎非手术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前瞻性地研究玻璃酸钠治疗跟腱炎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将93例跟腱炎按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Ⅰ-Ⅲ期.Ⅰ期:以非类固醇药物治疗.Ⅱ-Ⅲ期:均采用玻璃酸钠2ml行跟腱周围注射,每周1次,7次为1个疗程.结果 平均随访1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8.24%、91.89和87.18%.结论 玻璃酸钠对Ⅱ-Ⅲ期跟腱炎疗效肯定,作用持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袁君君;钱明;王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TMZ)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U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共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对照组接受常规抗不稳型心绞痛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片20mg/次,3次/d,共12w.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LVEDD,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之比(E/A)等参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x2=4.10,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左室LVEDD、LVESD降低和LVEF、E/A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TMZ治疗能改善UA患者左室功能,提高治疗UA的效果.

    作者:刘新秋;杨荷霞;韩清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腔镜及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4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126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肌瘤剔除个数、抗生素使用天数、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顺利.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剔除肌瘤个数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一种保留子宫的理想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刘津;李淑娟;常子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