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张欠欠;周惠惠;余美

关键词:影像, 就业,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影像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该专业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本院在校的影像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学分析.结果 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欠缺;对当前就业形势及社会市场需求的认识也存在一定不足.结论 加强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程度及其发展方向的认识以及学生对于本专业社会供需情况的了解,从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更新观念实施人性化门诊护理

    探讨应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及效果,通过分析著名专家诊室护理工作情况,总结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患者赢得优质服务、护患实现双赢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于杰;王惠娟;庄桂英;杨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39例急性CO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CO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转运事项.方法 对39例院前急救的急性CO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已死亡3例,拒绝入院4例,余32例经院前有效救治均安全转送入院.结论 在急性CO中毒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早期通风、迅速脱离中毒现场、纠正缺氧、注意保暖,安全转送患者至关重要.

    作者:金环;高贵森;刘静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30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采用鼻肠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进行相应护理.结果 27例患者配合完成营养计划,创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余3例肠内营养不适,改肠外营养.结论 胃癌术后经鼻肠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林永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不同胃疾病中β-catenin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胃疾病组织β-catenin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分化中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0例不同胃疾病粘膜标本进行β-catenin的原位检测.结果 SG、AG、GC组织,β-catenin蛋白总表达率为SG>GC>AG;β-catenin蛋白细胞核表达率为SG、AG关键词:不同胃疾病β-catenin胃癌分化

    作者:于秀文;高音;王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建立的研究

    课程标准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课程标准的建立应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岗位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不断实践修订完善.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建立其课程标准对明确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小玲;王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维持性血透患者胆固醇与死亡率关系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状况与死亡率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血脂正常以及低于正常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n=2098),其中共986名(46.9%)患者死亡.结果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2.5-3.0 mmol/L组死亡率高于胆固醇正常组,胆固醇水平<2.5mmol/L组死亡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胆固醇血症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锐艳;谢长英;解桂芝;李吉河;马培龙;罗家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圆钝尖角T波改变分析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性圆钝尖角T波改变.方法 对212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的T波进行分析,并与低血钾心电图做比较.结果 212例先天性心脏病中有23例出现了圆钝尖角T波改变,发生率10.8%,见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复合型缺损、动脉导管未闲,多见于室间隔缺损,占60.9%,但复合型缺损发生率高,37.5%.圆钝尖角改变与低血钾改变明显不同,易于区分而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特征性改变.结论 圆钝尖角T波改变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性改变,对先天性心脏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机制是与左向右分流造成左右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合并右心室肥大有关.

    作者:谭贺怡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常熟市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1].

    作者:邵健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双源CT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方法 使用双源CT,对58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25例经DSA实.造影剂用量60-90ml,注射速率3.5-4.0ml/s,扫描后用对比剂跟踪软件Bolus触发达阈值110HU后再延迟14-20s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结论 合理的扫描方案能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显示下肢动脉.

    作者:王树春;蒋瑞生;辛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论卫生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广泛使用的一种法学教学方法,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卫生法学是医学与法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卫生法教学中借鉴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性.本文就卫生法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的中误区作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霍增辉;胡超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的体会及在社区中的作用

    目的 进一步探讨了解在社区中通过中医药治疗慢性疾病的体会及其起到的作用.方法 对桌社区内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糖尿病和中风后遗症等62例慢性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后,显效的有54例,有效的有60例,无效的有12例,总有效率为90.48%;132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患者空腹测量、餐后2h测量血糖的含量值、糖化血红蛋白比例和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8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的有23例,有效的有59例,无效的有6例,总有效率为93.18%.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疾病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在社区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锦;张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内镜下胆道内引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mge,ERB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32例围手术期ERBD患者与34例未减黄直接手术的患者术中术后输血需求及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围手术期ERBD组术中术后输血者6例(6/32),与未减黄直接手术对照组需输血的22例(22/34)比较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ERBD组输血量3.2±1.3单位,与未减黄直接手术对照组输血量6.1±1.4单位比较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ERBD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32与未减黄直接手术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4/34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围手术期ERBD不但可以减黄而且避免了胆汁的体外丢失,符合生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继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头颅CT低剂量扫描的优化

    目的 探讨头颅CT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方法 随机抽取来我科做头部CT检查的患者90例,均分为3组,分别用常规剂量(A组)120KV、260mAs,减低剂量(B组)120KV、200mAs,低剂量(C组)120KV、150mAs扫描,扫得的图像以侧脑室上方半卵园中心层面测量脑白质的CT值.,以每组CT值的标准差(SD)评价噪声水平;所有的图像经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盲氏阅片,然后统计、分析.结果 相同管电压扫描,随着管电流的减少辐射剂量也减少,B组辐射剂量比A组减少约20%,C组比A组减少约42%;图像噪声随管电流的减少而增加,B组噪声与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与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图像质量随管电流的减少而下降,但A、B两组图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C组有3例图像质量差,勉强符合诊断要求.结论 120KV、200mAs头颅CT扫描图像符合诊断要求,可以作为日常工作的参数使用.

    作者:陈凯;林子玲;孙福洲;秦培鑫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

    随着妇科病治疗方法的日益丰富和技术进步,腹腔镜在妇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它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腹部切口美容等优点[1],充分体现了腹腔镜手术微创的优越性.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77例,均获得较满意效果,现将对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10年3月-2011年3月实行腹腔镜手术77例,年龄19-66岁之间,平均年龄33岁.其中,子宫全切11例,卵巢囊肿31例,异位妊娠20例,盆腔粘连松解5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5例,恶性肿瘤5例.

    作者:王岩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Hunt综合征21例临床观察

    2006年5月-2011年6月,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亨氏综合征21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例入选病例均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按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3.6岁;病程:1d-6周,平均病程21.3d;其中伴有眩晕者3例,伴耳鸣耳聋者4例.对照组21例,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2-40d,平均病程22.1d.其中伴有眩晕者4例,伴耳鸣耳聋者3例.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慕然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药理学理论教学联系临床实践

    将临床实践贯穿整个药理学教学中,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采用案例版教材、教师教学密切联系临床、学生课后进入临床或病案室实践,三位一体的方式将临床实践融于药理学教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丹;王江洪;李彩蓉;欧阳昌汉;吴基良;闵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目的 探讨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流程,重在预防.结果 本组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及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脑出血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期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配合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仪治疗,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

    作者:郑云霞;张洁;徐兴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生脉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分析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近2年来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生脉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注射液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显效41例,有效8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 生脉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提高疗效.特别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有血压较低者.

    作者:哈尼克孜·玉素甫;何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电针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电针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和中药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疗效对比,观察电针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电针组针刺阿是穴、血海、梁丘,中药组服用中成药,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定记录表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1疗程后,电针组的总分、疼痛积分、活动范围积分、步行能力积分、日常动作积分明显高于中药组(P<0.01).结论 电针治疗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有显著疗效.

    作者:杨晓鸿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药品效期检查中易忽略品种专项检查表的设计应用

    目的 设计药品效期专项检查表,加强对易忽略品种专项检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以电冰箱冷藏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为对象,设计药品效期专项检查表,应用2次进行检查评价.结果 与无专项检查表相比,加强了易忽略品种效期专项检查.结论 专项检查表具有实用及加强易忽略药品专项检查的作用,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李德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