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4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组43例,采用TiNi环抱式接骨器将骨折处肋骨内固定;B组51例,采用可吸收髓内钉将骨折处肋骨内固定;C组40例,采用胸带加厚棉垫行外固定。观察并分析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固定肋骨数、术中出血量及胸腔积液引流时间,对三组患者治疗的止痛有效率、外观满意率、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B组的手术时间、固定肋骨数、术中出血量及胸腔积液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的止痛有效率、外观满意率、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分析发现A、B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TiNi环抱式接骨器及可吸收髓内钉相对于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均有促进骨折愈合、减少住院时间、缓解胸部疼痛的作用,临床上应结合骨折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孟庆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不同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SV组(采用ASV模式通气)和SIMV+PSV组(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每组24例。比较两组使用通气模式前后RR、HR、pH值、PaCO2、PaO2、BNP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和平均调机次数。结果:通气后两组RR和BNP水平均低于通气前,且ASV组降低更为明显,ASV组调机次数低于SIMV+PS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模式和SIMV+PSV模式均能有效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频率和降低BNP水平,且对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不大,其中ASV模式优于SIMV+PSV模式。
作者:丁延龄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前后医院护理质量的改变情况。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在本院呼吸科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PDCA循环实施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对照组患者未实施PDCA循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后,基础护理质量、分级护理质量、技术操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查房质量与健康教育质量均明显提高,各项分值均较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前有所提高,开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使得护理管理更具人性化,不但可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符合优质护理要求。
作者:李玉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在茂名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高州市人民医院经外周静脉行深静脉置管的250例患者PICC维护情况作回顾性分析,发现PICC维护在基层医院的护理难点及存在问题。结果:茂名基层医院的PICC维护条件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的问题,患者带管出院期间护理不到位并导致并发症较高,经过干预后,并发症相对减少。结论: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并确保询证实践,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建媚;龚兰娟;罗桂平;关雪红;张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临床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旨在为阐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96例作为T2DM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骨骼肌量、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BFR)、实验室临床代谢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Irisin与各临床代谢参数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清Irisin的独立相关因子。结果:T2DM组收缩压(SBP)、体脂肪量、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risin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risin与腰臀比(WHR)、HOMA-β、HOMA-IR均呈负相关性(r=-0.297~-0.592,P<0.05或P<0.01),与HbA1c呈正相关性(r=0.270,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WHR、HOMA-IR是血清Irisin的独立负影响因子。结论: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WHR、HOMA-IR是其独立负影响因子,Irisin可能参与了T2DM糖脂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赵秀伟;任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TBX3(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3)和动脉囊发育的关系。方法:对胚龄9~12 d(E9~E12)的小鼠胚胎心做连续石蜡切片,抗转录因子TBX3抗体、抗胰岛因子-1(ISL-1)抗体、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对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胚龄9 d,TBX3阳性细胞在呼吸内胚层聚集。胚龄10 d,在动脉囊和第3对弓动脉连接处可见TBX3阳性细胞。胚龄11 d,在第4、6对弓动脉之间可以观察到TBX3细胞的阳性表达。胚龄12 d,TBX3阳性表达集中于咽前间充质。结论:传导系的阳性心肌前体细胞TBX3参与动脉囊及弓动脉的形态发生。
作者:许智慧;杨艳萍;王晶晶;宋励;师亮;景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及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血液黏度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4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为观察组,并择同期45例健康分娩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血液黏度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5 min的血液黏度、血小板分部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均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第2产程的血液黏度、PDW及P-LCR均高于其他时间,而PLT均低于其他时间。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围生期血液黏度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明显,应加强对不同阶段的上述指标的干预。
作者:胡艳红;徐忠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运用优质护理服务预防NICU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NICU常规护理,试验组行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1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9.62±5.41)d、机械通气(7.69±2.35)次、护理满意度为96.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74±5.73)d、(9.52±2.86)次及81.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积极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永利;徐云峰;陈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全程护理模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包皮环切术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恐惧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除恐惧1级外,观察组恐惧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程护理模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可以缓解患儿恐惧和紧张情绪,减轻患儿疼痛感,保障包皮环切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郭雅梅;陈思颖;鲍群梅;陈清;甘建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封开县农村手足口病(HFMD)家庭聚集性感染影响因素,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笔者所在单位诊治的5岁以下农村手足口病患儿21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107例。两组均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监护人教育程度低、有发热、有皮疹、有接触患儿、有吮咬手指、饭前便后不洗手、院内存在堆积粪便和人均居住面积小是农村手足口病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不良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差是本农村地区5岁以下手足口病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邓智;邓任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组)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并对比两组心室电极植入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心室起搏心电图QRS波群宽度,术毕与术后3个月电极阈值、感知、阻抗,术前与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PWMD)等指标,并记录术中、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RVAP组相比,RVSP组电极植入时间与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毕及术后3个月阈值、感知、阻抗,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相比,RVSP组心室起搏心电图QRS波形较窄,SPWMD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中未发现围术期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安全有效,适宜县区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晓晖;刘杰强;罗翊芝;伍伟铭;梁转合;朱可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疼痛管理对胸部外伤患者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疼痛认知问卷调查情况,住院第1、3、6 d的疼痛评分、睡眠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及出院时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疼痛认知问卷调查情况、疼痛评分、睡眠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及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胸部外伤患者,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和疼痛认知教育能大大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宁琴荣;陈玲;欧阳卫;黄丁兰;郭日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6月于本院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名。对照组仅给予传统培训模式,研究组给予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变化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护理人员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15/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2/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培训模式规范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知和能力,使得新生儿镇痛程序安全有效地管理和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宾娟;李炎芳;王文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肥胖产妇的临床效果,为母婴安全性麻醉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剖宫产指证的肥胖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模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肌松效果、低血压例数、麻黄碱使用及辅助药服用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肥胖产妇实施剖腹产的麻醉选择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提高肌松和镇痛等效果,临床安全系数高,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对母婴的危害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鸦胆子仁浸剂治疗CINⅠ伴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CINⅠ伴HPV感染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应用鸦胆子仁浸剂,空白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HPV情况及CINⅠ消退情况。结果:用药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HPV有效率60.5%,空白对照组2.3%,CINⅠ消退有效率分别为58.0%和2.3%,治疗组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鸦胆子仁浸剂治疗CINⅠ伴HPV感染安全、有效。
作者:黄敏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T组和MR组,每组44例。CT组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MR组实施动态增强MR扫描,将病理学检查结果设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88.64%,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7.27%;MR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90.91%,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5.00%,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胰腺癌灶在胰腺动脉期、胰腺静脉期及胰腺延迟期的显示值均高于C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多排螺旋CT与MR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均具有十分显著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诊断时只需选择两者中的其中一种即可。
作者:黄祥辉;郭伟斌;冯嘉俊;郭莹莹;李秀卿;陈雄钊;张远鸿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电凝与超声刀止血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科单侧卵巢囊肿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各100例。A组采用单极电凝止血,B组采用双极电凝止血,C组采用超声刀止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孕酮(progesterone,P)与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超声监测卵巢窦状卵泡数目(AFC)、卵巢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PSV)。结果:手术前,三组患者E2、FSH、LH、P、T、AFC、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A、B组E2、P、T、AFC、PSV明显低于手术前,FSH、LH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E2、P、T、AFC、PSV水平明显低于C组,FSH、LH水平明显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发生率与卵巢储备功能衰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凝止血可能降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卵巢储备功能,而超声刀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几乎无影响。
作者:李裕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秋馨;方育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儿童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PM2.5对儿童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PM2.5溶液染毒提取后培养的BMSCs,检测BMSCs增殖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量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随着PM2.5溶液浓度增加,BMSCs增殖逐渐增强,溶液浓度达到50μg/mL后BMSCs增殖水平逐渐下降,20μg/mL时试验组BMSCs的OD值各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而100μg/mL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10、20μg/mL) PM2.5显著促进BMSCs分泌G-CSF、GM-CSF及mRNA表达,高浓度(50、100、200μg/mL)PM2.5抑制BMSCs分泌G-CSF、GM-CSF及mRNA表达,且浓度达到100μg/mL以上时,抑制效果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高浓度PM2.5对儿童BMSCs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作者:阳静;陈丽琼;叶中绿;刘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家庭血压监测联合个体化透析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在本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透析龄≥3个月且继续能在本院维持透析治疗1年以上的病情稳定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60例患者使用该方案前家庭血压及透析过程血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上述血压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通过家庭血压监控和个体化透析模式治疗后,患者干预前后家庭血压变化和睡前加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下,采用可调钠联合超滤模式或者联合较高的透析液温度治疗透析高血压患者,疗效明显,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借鉴。
作者:倪惜芝;彭鑫;李春娣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