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文献中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表述

关键词:文献, 检验统计量, 相对危险度, 医学专业, 样本均数, 相关系数, 可信区间, 回归系数, 统计学, 推断, 描述
摘要: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如样本均数、率、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等)及其可信区间,检验统计量(如χ2、t,u,F值),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本刊编辑部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2起急性毒鼠强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滥用剧毒性鼠药灭鼠,造成食品、水源、环境污染,致使人畜中毒事件在我省屡次发生,严重地危及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加强对毒鼠强中毒的认识,现将我们收集的2起毒鼠强中毒资料进行分析.1 流行病学调查案例1.1997年3月23日,和县联合乡郑蒲行政村69号吸沙船9名船工早晨分别在自家就餐, 上 午来吸沙船上干活,中午11时20分在船上共进午餐,食谱为马铃薯、小鱼、菲菜、豆腐干、芹菜、萝卜,同时就餐的还有2名客人,11人食后均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下午5时20分2名客人离去,9名船工继续用餐,晚餐食谱除米饭和中午的剩菜外,增加了炒青菜,进食半小时后,出现首例中毒病人,症状主要为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在随后的10 min内其余8名船工也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当即9例病人被送往县医院治疗,其中2例重症病人出现阵发性抽搐、昏迷、呼吸困难,于入院途中死亡,7例病人经医院对症治疗,症状逐渐缓解,5 天后出院.经调查,69号吸沙船为江中作业船,船上的生食品均是当天上午从集镇上购买,米和调味品平时一直使用,检查船舱和船员的卧室未见农药、鼠药、鼠尸、鼠粪,询问7名幸存者均否认用过农药和鼠药.案例2.2000年4月4日,黄山市黄山区三口乡隙形成,胎盘屏障破坏的因素如TORCH感染是重要因素,朱科伦等[2]提出除HBeAg(+)外,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也是重要因素.

    作者:何欣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杭州市防病策略调整的探讨

    一个地区的疾病控制策略是针对该地区的疾病态势而制定的预防性的控制方法和采取的技术措施.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杭州市的疾病谱也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与之相适应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又将如何调整呢?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1 疾病流行现状1.1 传染病的威胁依然存在杭州市1993~1998年报告的传染病发病率情况 :从1994年开始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很大.1998年与1993年的发病水平基本持平( 图1).在这几年发病中,一直排在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是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和肺结核 .在这5种主要传染病中,肝炎和痢疾的发病率图1 杭州市近几年传染病发病率(1/10万)Figure 1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recentyears in Hangzhou(per 100 000)有所下降;淋病和梅毒等性病有上升趋势,肺结核的发病率保持在50/10万左右.前5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市区均高于县市,而且差异较大.杭州市前5位主要传染病的职业分布情况:除痢疾以散居儿童(32.73%)为主外,其余4种传染病均以工人和农民为主.而且在痢疾病例分布中,工人和农民所占的比例也不少.由此可见,工人和农民是传染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表1).表1 杭州市前5位主要传染病的职业构成 Table 1 The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of main infectious diseases

    作者:李安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华南某部队野外驻训期间急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部队野外驻训期间腹泻病的流行特征、病原特点和主要危险因素.方法腹泻病发病监测、危险因素调查、病原菌分离.结果驻训部队发病率为4.36%(106/2 433),高于同期常驻分队0.98%(2/204)的发病率.干部发病率低于战士的发病率.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个与部队运动过程有关的发病高峰.患者粪便标本致泻菌检出率为63.1%(65/103),检出多的是产毒性大肠杆菌, 其次为类志贺邻单胞菌.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喝生水、外出就餐等7个同腹泻病发生有关的因素.结论该部队在野外驻训期间腹泻病明显增多,病原以产毒性大肠杆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主,且腹泻病的发生同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作者:聂军;白杨;芮勇宇;李建栋;俞守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早期诊断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

    探讨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端粒酶、ras蛋白等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PCNA 、p53是胃癌早期诊断应当首先考虑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它们可用简单的免疫组化方法方便地测得.端粒酶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只是由于其检测方法不够方便,价格较贵,故可行性不如前两个指标.此外,ras也可以考虑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蔡剑;陈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连市甲型肝炎抗体流行率调查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其易感者主要为儿童和青壮年,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甲肝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抗-HAV的阳性率的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人群抗-HAV阳性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各地抗-HAV阳性率也各有不同,据报道,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前,10岁以下儿童抗-HAV阳性率为4.7%,10~20岁为44.7%,其抗体阳性率类似发达国家.为连续观察大连地区抗-HAV流行率,以准确地评价当年疫情并预测下一年疫情,为制定甲肝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6~1999年,连续4年对大连地区15岁以下正常人群进行抗-HAV动态监测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在大连市沙河口区起重同泰幼儿园和玉华小学每年选择0~15 岁正常人群300人(以5岁为1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100人),每人采集血清1 ml,-20℃冰冻备检.1.2 实验方法采用常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由唐山怡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2 结果本研究分3个年龄段,每年检测300人,每个年龄段100人.1996年抗-HAV阳性率较低,为9% .1997年有所增加,为17.67%,1998年和1999年又

    作者:贾秀岩;吕作芝;黄孟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文献中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表述

    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如样本均数、率、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等)及其可信区间,检验统计量(如χ2、t,u,F值),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海市虹口区1952~1999年急性传染病死亡趋势分析

    为了解我区1952~1999年急性传染病的总死亡水平的变化和主要死因模式的转变以制订相关的卫生政策,对1952年至1999年来的急性传染病的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1952年以来上海市虹口区卫生防疫站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年报.病种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口资料来自虹口区公安分局.1.2 方法将历年的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输入电脑,使用Mi 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时间序列,运用自身对照的办法,对48年来的传染病死亡率作时间上的纵向观察,分析传染病死亡率的动态变化趋势.2 结果与分析2.1 死亡概况 1952年至1999年,我区急性传染病总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4.47/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0.16/10万, 下降99. 71%.各年代的急性传染病的低及高年份的死亡率与前年相比较均明显下降(表1). 2.2 分类构成趋势 5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占主导地位,肠道传染病占第2位,6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传染病死亡率相当,分别占传染病炎尤为明显,高血压病亦上升为第3位.因此,对这些疾病应做好重点防治,同时有必要从病因预防的角度,加强相关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降低患病水平.

    作者:文连波;王立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GE2、sIL-2R与大肠癌免疫关系研究现状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外周血中sIL-2R和癌组织分泌的PGE2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何磊;孟翔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对临床和围产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对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发生产后出血产妇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病例为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产后出血的产妇,共81例;对照为与病例住院号临近的无产后出血的产妇,每名产后出血的产妇选2~3名对照,共203名.1.2 方法诊断标准采用<妇产科学>第四版中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自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诊断为产后出血.出血量的统计,住院期间用弯盘测量法,院外多由患者或家属估测.2 结果与讨论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剖宫产、产钳助产与正常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与杨孜、叶蓉华的研究结果一致[2].剖宫产及产钳助产造成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均可增加产后失血量,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许多学者对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妊娠合并症及病理妊娠、产程异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产后出血的发生[2~4].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等(表1),提示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软产道损伤是直接导致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胎盘因素可导致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宫缩乏力也可导致胎盘剥离不全及剥离后滞留而出血增多;子宫收缩乏力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又影响了子宫收缩,易引起产后出血;妊高征,特别是重度妊高征,可发生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引起产后出血.

    作者:陈贤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肺科杂志>获批准CN及ISSN刊号

    <临床肺科杂志>创刊已五年,是我国以临床肺科为主的专业性杂志,现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获得CN及ISSN刊号.本刊由我国著名呼吸系专家许学受教授主编,内容丰富, 对临床实践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深得同道赞许.本杂志系精装大16开88页,季刊,全年 24元,各地邮局代订,邮发代号26-174.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宿州路315号,邮编:23 0001.欢迎投稿,欢迎订阅.<临床肺科杂志>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胆疾病的血清肝酶谱变化及其比较

    血清肝酶谱检测对肝胆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解常见肝胆疾病肝酶谱变化特点, 我们分析比较了316例肝胆病患者的血清肝酶谱改变,并与相关指标对照,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16例患者为本院1996年1月~2000年3月住院病人(290例)和1 99 9年12月~2000年4月门诊病人(26例),其中传染病科121例,普外科195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90例,男7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7.5岁(26~72岁);原发性肝癌89例,男79例,女 10例 ,平均年龄46.9岁(20~71岁);胆石症胆囊炎106例,男42例,女64例,平均年龄5 1.6岁(27~78岁);脂肪肝31例,男27例,女4例,平均年龄40.3岁(29~65岁).1.2 诊断标准1.2.1 慢性病毒性肝炎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按病原分乙型肝炎79例,丙型肝炎8例,重叠乙丙型肝炎1例,病原不明2例.1.2.2 原发性肝癌选择血清HBV标志阳性的原发性肝癌89 例.有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者79例,其中肝细胞癌76例,胆管细胞癌2例,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1例.另外10例为肝脏B超及/或CT显示肝脏有占位性病变及门静脉癌栓,同时血清AFP >200 ng*ml-1.1.2.3 胆石症胆囊炎均有B超检查阳性结果及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其中胆囊结石79例(74.53%),胆管结石27例(25.47%).合并HBV、HCV感染者已被排除.

    作者:苏菲;刘家琴;李鸿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南京市1950~1999年麻疹流行趋势

    为了掌握我市麻疹流行规律,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现对我市 1950~1999年麻疹的流行趋势进行如下分析: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我市1950~1999年的疫情报表和南京市统计局的人口资料.2 结果与分析2.1 流行强度 1950~1999全市麻疹累计发病282 390例,死亡2 309人,年发病率波动在2 392.66/10万~0.6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66.96/10万;年死亡率波动在39.78/10万~0/10万之间,年平均死亡率为1.36/10万;年病死率波动在0%~65.86%之间,年平均病死率为35.71%.从实施预防措施的角度可把50年的麻疹疫情分为以下4个时期:自然感染时期(1950~1965年)、麻疹疫苗(MV)推广应用时期(1966~1971年)、计划免疫初期(1972 ~1982年)和计划免疫时期(1983~1999年)[1].4个时期中自然感染时期的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高,分别为723.77/10万、7.35/10万、46.9 8%,其中1959年全市范围内麻疹大流行,当年发病率高达2 392.7/10万,是4个时期中发病率高的年份.之后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逐渐下降,到计划免疫时期分别为6.83/10万、0.002 /10万、0.03/10万.自然感染期,麻疹发病数占报告传染病总数22.46%,年平均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的第 2位,死亡率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1959年的发病数占当年

    作者:许阳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辽宁省麻疹病毒流行株血凝蛋白特性分析

    目的比较辽宁省麻疹病毒流行株(MVW)和目前使用的疫苗株血凝蛋白基因(H)核苷酸(nt)及氨基酸(aa)序列差别,研究其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及其基因型区别.方法 MVW流行株和长-47疫苗株的H基因1~1 80 0 nt及1~600 aa序列分析;麻疹病人及疫苗免疫后的血清与 MVW株和长-47疫苗株做中和抗体测定.结果表明MVW株基因型不同于其它国家以前报道的MV W株基因型及我省现用的长-47疫苗株,有18~28个aa差异;还表明MVW株具有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aa位点,除aa 238~240位点有一个aa发生变异外,其余均与长-47疫苗株相同 .另外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和麻疹疫苗初次免疫儿童(初免)后1个月的血清抗长-47及MVW 毒株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差别无显著性,但是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对这两毒株中和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初免儿童的中和抗体滴度.结论辽宁省的MVW株与长-47疫苗株基因型不同,说明MVW株nt存在变异;但是具有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aa位点多数未发生改变,长 -47疫苗株仍然能保护MVW的感染.

    作者:孙英杰;刘春梅;LI Jin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分裂样精神病诊断及预后的研究

    分裂样精神病(SFP)由G*Langfeldt于1937年首先创用,现已被<中国精神疾病分类> 第2版(CCMD-Ⅱ-R)[1]列为诊断条目,它是将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排除标准都符合精神分裂症(SP)诊断标准而病程不足的患者诊断为SFP.目前,临床上对SFP的诊断归属主要存在3种观点:①SFP是精神分裂症(SP)的过渡诊断;②S FP是SP的临床亚型;③SFP是SP谱系疾病中具有自身特点的疾病单元.为了探讨SFP的诊断归属,我们对1组SFP患者进行随访研究.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于1998年10月至12月对1990年1月1日~1992年12月31日首次发病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出院时符合CCMD-Ⅱ-R诊断标准的SFP患者共103例进行随访.1.2 研究方法1.2.1 调查项目根据首次住院病历,应用自制调查表1.调查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病前性格、发病诱因、前驱症状、起病形式、家族史、主要症状、BPRS总分、临床疗效、自知力恢复情况和症状消失时间;根据门诊病历,再次住院病历和随访书信,应用自制调查表2 .调查入选病例的病情复发情况、后诊断、门诊复诊频率、目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 按沈鱼村主编<精神病学>中药物效价比率折算成氯丙 嗪等值量).1.2.2 诊断标准维持或改变诊断根据CCMD-Ⅱ-R诊断标准.1.2.3 资料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诊断转归 103例SFP,男60例,女43例,平均年龄(33.7±7.5)岁,维持诊断SFP 47例,占45.6%;改诊SP49例,占47.6%,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7例,占6.8%, 均为再入院后改诊.

    作者:焦传安;方贻儒;盛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芜湖市大学生艾滋病KAP调查分析

    近年来,艾滋病和HIV感染在全国呈蔓延播散趋势.艾滋病流行不仅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危害,而且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的多少和有关问题的认识如何与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密切相关[2~4].为了解芜湖市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为以高校为基础的艾滋病宣教计划提供背景材料,我们进行了艾滋病相关问题的KAP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皖南医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机电 学院的1~4年级大学生. 1.2 方法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利用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提供的调查表,稍作修改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态度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不记名答卷 ,在规定时间内当场交卷.1.3 数据处理全部问卷采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问卷1 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272份.其中男生746人,女生526人;医学类216人,非医学类1 056人;年龄在17岁~25岁之间,平均年龄 21.1岁;来自农村者占60.93%,城市者占39.07%.2.2 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的情况 3条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中,经血液和性传播的认识正确率均较高,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 .05),医学专业学生对母婴传播途径的认识正确率(90.74%)高于非医学专业(79. 73%)(P<0.01).对使用避孕套能预防艾滋病的认识正确率分别为况,实行一对一发放(收一发一),不得多发,严格掌握使用回收量,以控制库房存货量,并便于集中毁形处理,以免流入市场重复使用.

    作者:王金权;姚应水;文育锋;黄月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B超及多普勒胎儿脐血流分析仪联合诊断脐带绕颈

    目的评价B超和脐血流速度分析仪联合检查在监测脐带绕颈及由其所引起的胎儿宫内安危中的价值.方法 1999年3月至5 月我科B超检查诊断晚期妊娠脐带绕颈86例,同时行多普勒胎儿血流分析仪监护S/D比值,并随访妊娠结局,对脐带绕颈特别是血流阻力高者提示产科医生警惕胎儿窘迫,正确处理产程 .结果分娩证实脐带绕颈72例,符合率83.7%,S/D异常的11例,胎儿窘迫手术产率高于S/D正常者(P<0.05).结论 B超及多普勒胎儿脐血流分析仪联合应用可提高脐带绕颈及脐血S/D异常的诊断率,预测胎儿窘迫的发生,减少低Apg ar评分儿的出生,并减少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

    作者:周平;曹云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抗病毒1号中药对流感病毒A3的抑制作用

    目的了解抗病毒1号单味中草药对流感病毒A 3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病毒唑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抗病毒 1号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抗病毒1号半数中毒浓度(TC50) 为60.53 mg*ml-1;治疗和预防给药方式均有抗流感病毒作用,其抗流感病毒A3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14 mg*ml-1和5.20 mg*ml-1;治疗指数 (TI)分别为11.78和11.65;抗病毒1号对流感病毒A3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P<0.01).结论抗病毒1号在M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A3有抑制作用.

    作者:杨怡姝;李洪源;刘密凤;刘电力;周昆;佟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病例队列研究的设计及分析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大样本队列中,随访一段时间后只能得到少量病人,其他大多数对象只能得到截尾(censored)观察结果,这时如果要获得所有对象的协变量资料作统计分析,则需花费大量的资源.为此,Prentice RL在1986年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病例队列研究(case-cohort study),该设计仅收集全部研究对象(全队列)中的一个随机样本(子队列,subcohort)和所有发病者(不论是否在子队列内)的协变量资料进行分析,因此极具研究效率.该方法吸取了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许多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下面对其设计和分析作一简单介绍.1 病例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病例队列研究是将队列设计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相互交叉,融合两者的优点后而形成的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原理为:首先确定某个人群作为所研究的队列(全队列),然后在该队列中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即子队列 )作为对照组,再收集全队列中所有的欲研究疾病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后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两组资料,以探索影响疾病发生、疾病生存时间、预后等的因素( 见图1).

    作者:陆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 459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和病死率,探讨防治方法.方法应用ICD-9国际疾病分类法 ,对住院死亡患者的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且男性高于女性.70岁以上老人占总死亡数的49.94%.其中恶性肿瘤有下降趋势,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结论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老年病的防治和研究力度,是卫生工作者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者:柏金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数字的用法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算、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个汉字空,如1,329.476,5应写成1 329.476 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 :5%~95%不要写成5~95%,50.2%±0.6%不要写成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按下列方式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