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和意义

王江栓;李变锋;任秀华;曹靖;臧卫东;田志逢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镜像痛
摘要: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上皮性卵巢癌中HOST2 lnc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上皮性交界性瘤和上皮性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HOST2 lncRNA在不同上皮性卵巢组织表达差异的临床意义。结果: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上皮性交界性瘤表达量明显高于上皮性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量与上皮性交界性瘤表达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OST2 lncRNA在不同临床分期的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上皮性卵巢癌和交界性卵巢瘤中HOST2 lncRNA均有表达,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分子诊断标志物。

    作者:刘静;彭萍;汪先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重症肺炎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4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58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78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80例,在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SAS心理焦虑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责任心,业务熟练程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重症肺炎,在科学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起到加速康复进程和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红;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重庆市合川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调查重庆市合川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以重庆市合川区570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以SCL-90总分>160分为心理症状阳性,并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及总均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症状阳性的比例:医护人员18.95%(108/570);临床护士23.20%(58/250),临床医生15.63%(50/320);区级卫生单位医护人员25.60%(75/293),卫生院医护人员11.91%(33/277)。该地区医护人员SCL-90多项因子分与中国人常模比较有明显差异;区级单位医护人员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明显高于卫生院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及总均分方面明显高于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及偏执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该地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卫生院工作人员差,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临床医生差。

    作者:李海华;胡振龙;尹欢;陈甜;梁洪涛;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Neuropilin-1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Neuropilin-1(NRP-1)又称为神经纤毛蛋白,是一种非酪氨酸激酶跨膜多功能糖蛋白。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与免疫细胞上高表达,它作为一个多功能受体,通过独立或依靠其他配体分子的方式,在各种实体肿瘤、血液系统肿瘤及免疫学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NRP-1及其配体在肿瘤发生和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齐凯;杨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泪道逆行置管对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泪道逆行置管方法在泪囊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本院眼科收治的100例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球头硅胶管逆行置管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通过采用球头硅胶管逆行置管术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4%、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与对照组的80%、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头硅胶管逆行置管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适应证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肖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快速缓解产妇疼痛,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贾利红;王文凯;陈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录像反馈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录像反馈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积极应用的方法及体会。方法:收集某高校42名2011级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近期的考核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将成绩相邻两名受试者配成1对,共21对,然后将每对中的2个人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运用传统纸笔记录方式,试验组采用录像反馈式教学法,利用VCD及教学讲解心肺复苏内容,教学2周,每周2节课时,2周后,根据两组受试者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对教育方法的满意度和有效率来判断两组的教学差异。结果:对照组在考核成绩方面低于试验组,在学习兴趣、满意度、认真程度的有效率方面,对照组均低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录像反馈教学在医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满意度、认真程度以及学生的考核成绩均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医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永;郑守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生殖医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探索

    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由于招生时间晚,各招生院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学时很少或不开设实验课,影响了生殖医学人才的培养。文章从构建生殖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课外教学;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对生殖医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进行了论述。

    作者:李质馨;任旷;潘晓燕;田洪艳;徐冶;王弘珺;刘忠平;窦肇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影响纤维桩抗折强度的研究进展

    牙冠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方法首选桩核冠。目前,有关桩核的材料也从传统的钢性材料转变为生物性能更接近牙本质的材料,如纤维桩。考察纤维桩修复后远期疗效的指标是其整体抗折强度。本文拟对影响纤维桩修复后其整体抗折强度的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尹文静;李文晋;王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叶知秋:心率变异性复杂度可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

    健康人群和患者的生理信号复杂度问题大家已普遍关注,复杂度的降低已被指出是病理动力学的一个普遍特征。急性脑卒中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疾病,之前已有研究指出可以把心率变异性作为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指标,然而当时并没有细化研究,也没有给出足够证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2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情况评分和肌力恢复状况比较。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和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肌力恢复5级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上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损伤,提高恢复的质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薛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循环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及干预,采用POMS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1、2周后,观察组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收诊的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采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疼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作者:黎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128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128例患者行数字钼靶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还有两者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等指标与病理分析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相比于单纯应用钼靶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诊断,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更高,且上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本院研究表明,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提高患者乳腺癌检查的准确度,并且可以降低对患者的误诊、漏诊等,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应当推广使用。

    作者:赵学雷;刘永健;毛艳蕊;安学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9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多的为角膜水肿,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发病率较小,但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可根据具体临床情况进行手术方法的筛选。

    作者:王茂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珠海地区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对珠海地区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泌尿系统的病例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疾控中心2010-2013年全年收集的确诊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患者5471例,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研究,并将终分型数据反观外科表现。结果:2010-2013年珠海地区接到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5471例,其中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1152例(14.98%),泌尿系统沙眼衣原体感染967例(12.57%)。珠海地区共发生288例A-C沙眼衣原体感染、1710例D-K沙眼衣原体感染、121例L1-L3沙眼衣原体感染。对愿意透露职业的1103例患者单独分析,其他工作人员占到总感染量的53.13%,再是职业投资人或者企业高管,占总感染量的35.63%。结论:珠海地区沙眼衣原体感染分布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类似。珠海地区沙眼衣原体分布与职业有关。

    作者:徐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临床中多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年龄、身体情况、骨骼质量等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针对年轻者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而年老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本文就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演变,每种术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作一综述。

    作者:王璞琳;郭锦丽;白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尿路疾病诊疗中输尿管软镜的应用

    上尿路疾病的治疗微创化成为一种趋势,输尿管软镜术因其镜体纤细灵活,能主动弯曲,操控性强,可直接观察输尿管、肾盂及各个肾盏在内的整个上尿路集合系统,对上尿路疾病的诊疗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包括上尿路结石、不明原因的血尿、上尿路肿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膀胱癌术后输尿管-肠段吻合口狭窄并结石等。

    作者:江郁慧;杨国胜;钟瑞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包茎、包皮过长术式选择300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传统包皮环切术和新型环切法(又称包皮套环法、包皮环扎法)治疗包茎、包皮过长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采用传统环切法(500例)和新型环切法(又称套环法、环扎法)(2500例)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共计3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与不适时间、术者和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包皮水肿、患者对术后外观满意度。结果:显示新型环切法(套环法)手术简单耗时短、极少出血无须止血。术后伤口出血极少25例(占1%),无线结、无须换药拆线、次日可洗澡、边沿整齐等方面优于传统环切法手术(P<0.05)。术后偶有包皮龟头粘连及嵌顿50例(占2%)。适应儿童。传统环切法手术繁琐费时、有出血需止血。术后伤口偶有血肿10例(占2%)、残留止血线结、需要来院换药拆线、边沿不整齐,不能洗澡。术后不发生包皮龟头粘连及嵌顿优于套环法,适应成年人。结论: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对于包皮过长、包茎传统环切法较适应成年人。新型环切法(套环法)较适应儿童。术式选择还要根据手术者对不同术式的手术技巧、手术熟练程度和患者的要求等方面考虑。

    作者:李华斌;林文;叶祝芹;罗鹏;黎海燕;邓丽君;徐小慧;林育萍;袁文清;邱延平;崔永红;钟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