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茂家

关键词: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9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多的为角膜水肿,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发病率较小,但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可根据具体临床情况进行手术方法的筛选。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2012-2013年儿童医院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了解近2年某儿童医院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为儿科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本院细菌实验室相关数据,统计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耐药率,对耐药率明显变化的病原菌进行字2检验。结果:近2年儿童医院检出主要病原菌均以革兰染色阴性杆菌为主,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明显(P<0.05)。结论:近2年儿童医院院内感染菌的分布和耐药率有一定变化,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升高趋势,提示儿童医院院内感染菌非发酵菌及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强控感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董懿珍;张伟;张胜安;任贵香;薛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影响纤维桩抗折强度的研究进展

    牙冠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方法首选桩核冠。目前,有关桩核的材料也从传统的钢性材料转变为生物性能更接近牙本质的材料,如纤维桩。考察纤维桩修复后远期疗效的指标是其整体抗折强度。本文拟对影响纤维桩修复后其整体抗折强度的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尹文静;李文晋;王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妇科腹腔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组(喉罩联合组)和气管插管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组(插管联合组)各45例。记录两组T0、T1、T2、T3、T4、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气腹前后5 min的气道峰压(Ppeak)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手术结束后的苏醒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两组T1时点MAP、HR低于T0时(P<0.05),插管联合组在T2、T3、T5时点MAP、HR高于喉罩联合组(P<0.05);两组在间歇正压通气期间Ppeak、PETCO2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联合组苏醒时间短于插管联合组(P<0.05);喉罩联合组的并发症少于插管联合组(P<0.05)。结论: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气管插管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具有安全性好,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某高校大学生与正畸医生对错畸形的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错畸形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其与正畸医生对错畸形的认知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指导正畸医生进行更好的诊疗,同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方法:对2012-2013年来本科就诊的213名在校大学生的进行错畸形认知问卷调查,所用的问卷包括一般人口调查问卷、据正畸治疗需要指数量表[由牙齿美观因素(AC)与牙齿健康因素(DHC)组成]设计的牙齿美观和健康因素自评调查问卷。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知进行AC等级和DHC等级的评分,与正畸医生根据模型测得的客观值所得评分相比较,并进行不同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间主观感知AC等级和DHC等级比较。结果:正畸医生的客观测量等级明显高于大学生的主观感知等级(P<0.05);大学生主观感知和正畸医生客观测量的相应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女性大学生的主观感知DHC等级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主观感知AC和DHC等级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感知AC和DHC等级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结论:大学生与正畸医生对大学生自身错畸形的美观和健康因素的认知间的差异明显,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牙齿不健康,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加注重自己牙齿的美观和健康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错畸形知识的宣讲并指导其就医行为。

    作者:王晓静;朱华;吉萍;胡峰;耿宁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清肺止咳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

    目的:探讨清肺止咳丸配合穴位贴敷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的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清肺止咳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应用肺力咳胶囊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总疗效及主要症状评分、LCQ测评及各单项指标评分、小气道通气状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均有改善。结论:清肺止咳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涛;李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NTNAP2基因与汉族儿童孤独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CNTNAP2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与汉族儿童孤独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汉族儿童孤独症患者及对照的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位点进行的基因分型,对所获分型数据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孤独症病例和对照的CNTNAP2基因的3个SNPs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未偏离哈德温伯格平衡(P>0.05);CNTNAP2基因的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单体型频率在病例与对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TNAP2基因的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儿童孤独症不相关。

    作者:李小平;郭辉;夏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在肿瘤放疗患者CT模拟定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研究护理干预在肿瘤放疗患者CT模拟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来本院进行放疗的癌症患者5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CT模拟定位放疗,常规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的治愈率为95.60%,与常规组的74.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肿瘤放疗患者CT模拟定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顺从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锦秀;李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快速缓解产妇疼痛,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贾利红;王文凯;陈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PP-4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生发展,各种并发症随之而来,其中之一是糖尿病肾病。其是由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而DPP-4抑制剂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改善机体的高血糖状态,使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得到延缓。除此之外,DPP-4抑制剂对其他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底物起到作用,例如BNP,活化蛋白C,HCY等的表达,均起到对肾脏的保护。研究DPP-4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将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韩海磊;柳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重症肺炎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4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58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78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80例,在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SAS心理焦虑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责任心,业务熟练程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重症肺炎,在科学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起到加速康复进程和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红;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改良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稳定的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参考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颈总动脉剪一小口,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线栓,缺血1 h后,在麻醉状态下完全拔出线栓,并结扎颈内动脉远心端。对照组结扎右侧颈内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但不插入线栓。术后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经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达82.75%,平均操作时间约(20.4±5.3)min,模型大鼠右侧眼裂变小,行走时向右侧转圈,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在3~4分,经TTC染色梗死侧大脑半球颜色苍白,脑梗死区范围一致,梗死体积约(34.62±5.32)%;对照组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经TTC染色无梗死灶。结论:通过改良,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作者:陈晓娟;肖宗宇;潘琪;王莉;侯倩;雷延成;吴世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清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患有COPD且经病原学确诊有肺部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T组(n=52)和经验治疗组(n=34)。PCT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并根据PCT水平应用抗生素治疗;经验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二重感染率、加重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PCT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和二重感染率均明显少于经验治疗组(P<0.05)。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加重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水平可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二重感染率,避免抗生素使用过多而产生细菌耐药性。

    作者:蔡宗洋;林昌盛;杨锐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皮性卵巢癌中HOST2 lnc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上皮性交界性瘤和上皮性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HOST2 lncRNA在不同上皮性卵巢组织表达差异的临床意义。结果: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上皮性交界性瘤表达量明显高于上皮性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量与上皮性交界性瘤表达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OST2 lncRNA在不同临床分期的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上皮性卵巢癌和交界性卵巢瘤中HOST2 lncRNA均有表达,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分子诊断标志物。

    作者:刘静;彭萍;汪先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家庭督导化疗管理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家庭督导化疗管理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每组各150例,常规管理组采用常规管理,家庭督导化疗管理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家庭督导化疗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率及治愈率。结果:家庭督导化疗管理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9,P<0.05);家庭督导化疗管理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9,P<0.05)。结论:家庭督导化疗管理可明显提高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治愈率,从而减少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有效促进肺结核患者迅速康复。

    作者:文凯;马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128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128例患者行数字钼靶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还有两者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等指标与病理分析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相比于单纯应用钼靶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诊断,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更高,且上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本院研究表明,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提高患者乳腺癌检查的准确度,并且可以降低对患者的误诊、漏诊等,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应当推广使用。

    作者:赵学雷;刘永健;毛艳蕊;安学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梅州山区近年痛风明显高发的临床诱因分析

    目的:分析梅州山区近年痛风发病率显著增高的临床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3年11月入院治疗的1514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年份分组,2008-2011年入院患者833例为对照组,2012-2013年入院治疗患者681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痛风高发的诱发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男性痛风诱因排名前三位为高嘌呤饮食、饮酒、劳累,女性痛风诱因排名前三位为高嘌呤饮食、劳累、受冷。两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是痛风发病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此类人群的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有直接关系。

    作者:何春媚;李文根;廖兢业;张科;何雪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收诊的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采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疼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作者:黎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循环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及干预,采用POMS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1、2周后,观察组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9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多的为角膜水肿,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发病率较小,但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可根据具体临床情况进行手术方法的筛选。

    作者:王茂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包茎、包皮过长术式选择300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传统包皮环切术和新型环切法(又称包皮套环法、包皮环扎法)治疗包茎、包皮过长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采用传统环切法(500例)和新型环切法(又称套环法、环扎法)(2500例)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共计3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与不适时间、术者和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包皮水肿、患者对术后外观满意度。结果:显示新型环切法(套环法)手术简单耗时短、极少出血无须止血。术后伤口出血极少25例(占1%),无线结、无须换药拆线、次日可洗澡、边沿整齐等方面优于传统环切法手术(P<0.05)。术后偶有包皮龟头粘连及嵌顿50例(占2%)。适应儿童。传统环切法手术繁琐费时、有出血需止血。术后伤口偶有血肿10例(占2%)、残留止血线结、需要来院换药拆线、边沿不整齐,不能洗澡。术后不发生包皮龟头粘连及嵌顿优于套环法,适应成年人。结论: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对于包皮过长、包茎传统环切法较适应成年人。新型环切法(套环法)较适应儿童。术式选择还要根据手术者对不同术式的手术技巧、手术熟练程度和患者的要求等方面考虑。

    作者:李华斌;林文;叶祝芹;罗鹏;黎海燕;邓丽君;徐小慧;林育萍;袁文清;邱延平;崔永红;钟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