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马健
目的:探讨256层CT扫描在门静脉成像的佳时间点及分布区间,寻找门静脉成像的佳方法。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256层CT行上腹部灌注扫描,于注射造影剂5 s后行连续动态扫描,曝光时间间隔为3 s,观察门静脉成像全过程,选择佳时相分布区间。以此为参考,在该区间设定多个定时曝光时间点,再对57例患者进行上腹部灌注扫描,于注射造影剂后延迟25 s间隔扫描,间隔时间为5 s,曝光4次,时间点为25、30、35、40 s。从四组门脉期图像中选取佳时相进行门脉系统CTV图像重组。测量门静脉、肝脏CT值,并计算CT差值,评估门静脉成像质量。并分析门静脉佳时间点的分布与受试者心率、体重及身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注射对比剂后25~40s 多时相点定时扫描,对包括95%的患者行门静脉佳时相成像,门脉佳时间点的分布与患者心率分布呈相关性(P<0.05),与患者身高、体重分布无相关性(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多时相点定时扫描,是门静脉成像的可靠方案。
作者:杨帆;田新立;肖正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城乡女性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筛查需求,使未来的健康宣教工作更有针对性。方法: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本省的11个(3市和8个县)项目点,对自愿参加的女性进行宫颈癌防治知识及筛查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了1260名女性,获得完整有效问卷1155份,303份来自未开展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点(地区1),852份来自既往已开展项目点(地区2)。地区2的女性通过“书籍/报刊”和“宣传资料/墙报画册”了解宫颈癌防治知识的比例高于地区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2女性的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率除宫颈病变外均高于地区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21%(1065/1155)被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宫颈癌的健康体检,45.63%(527/1155)希望政府全额支付检查费用,74.11%(856/1155)愿意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地区2的女性选择筛查机构首选县市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地区1的女性则更愿意选择县地级卫生医疗机构。结论: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开展增加了当地女性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了解,但仍应加强宫颈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改变传统的健康宣教方式,加强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以保证筛查工作的可持续性。
作者:姜志欣;王丽娟;林宁;石慧;陈伟;吴玉璘;张敏;潘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生发展,各种并发症随之而来,其中之一是糖尿病肾病。其是由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而DPP-4抑制剂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改善机体的高血糖状态,使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得到延缓。除此之外,DPP-4抑制剂对其他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底物起到作用,例如BNP,活化蛋白C,HCY等的表达,均起到对肾脏的保护。研究DPP-4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将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韩海磊;柳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在膀胱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83例膀胱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情况,所有患者分别应用二维超声扫描检测和多层螺旋CT成像扫描(简称螺旋CT)检测,通过2名经验丰富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并进行术前膀胱癌T分期,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膀胱癌患者癌灶检出情况、分期情况。结果:83例患者中,螺旋CT检测对患者膀胱各部位癌灶检出个数均高于二维超声检测,前者总癌灶检测个数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测对膀胱癌术前T分期的特异度为96.38%、敏感度为85.27%,准确率为93.34%;二维超声检测对膀胱癌术前T分期的特异度为88.54%、敏感度为79.62%,准确率为85.8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检测可作为膀胱癌诊断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对膀胱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有助于医师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朝阳地区孕妇的TORCH感染情况,及随访TORCH-IgM抗体阳性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为提高孕妇保健工作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对就诊的2365例孕妇采集血清,采用捕获法ELISA原理检测TORCH-IgM抗体,用ELISA间接法原理检测TORCH-IgG抗体。结果:2365例早孕妇进行TORCH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检测,筛查出5种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孕妇共25例,总阳性率为1.05%。从感染的情况看,CMV(0.34%)>HSV(0.25%)>RV(0.25%)>TOX(0.16%),CMV感染率高,其次为HSV、RV。CMV、HSVⅠ、RV特异性抗体IgG在妊娠状态下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89.85%、89.89%、81.48%。25例TORCH感染孕妇中不良妊娠结局14例,流产发生率高为47.26%(10/21),另外11例在孕期均抽取羊水细胞培养,诊断出3例异常核型。结论:对育龄妇女进行TORCH(IgM、IgG)孕前筛查可有效的减少异常患儿的出生,TORCH检测在孕期筛查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考察2013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对该院2013年1-12月585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5例手术中,预防用抗菌药物92例,预防用药率为15.73%,其中108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者为54例,所占比例达50%。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及品种选择也存在明显问题:预防用药患者中术前未用药而术后才用者占82.61%,预防用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占比也很高,其中选用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分散片作为预防用药者高达76.09%。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主要存在部分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针过宽、药物品种选择和用药时机不合理等问题。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力度,以充分发挥抗菌药的抗菌特性而减少其耐药菌的出现。
作者:朱勇;曾明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由于招生时间晚,各招生院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学时很少或不开设实验课,影响了生殖医学人才的培养。文章从构建生殖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课外教学;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对生殖医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进行了论述。
作者:李质馨;任旷;潘晓燕;田洪艳;徐冶;王弘珺;刘忠平;窦肇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上皮性交界性瘤和上皮性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HOST2 lncRNA在不同上皮性卵巢组织表达差异的临床意义。结果: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上皮性交界性瘤表达量明显高于上皮性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OST2 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量与上皮性交界性瘤表达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OST2 lncRNA在不同临床分期的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上皮性卵巢癌和交界性卵巢瘤中HOST2 lncRNA均有表达,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分子诊断标志物。
作者:刘静;彭萍;汪先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快速缓解产妇疼痛,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贾利红;王文凯;陈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家庭督导化疗管理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每组各150例,常规管理组采用常规管理,家庭督导化疗管理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家庭督导化疗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率及治愈率。结果:家庭督导化疗管理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9,P<0.05);家庭督导化疗管理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9,P<0.05)。结论:家庭督导化疗管理可明显提高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治愈率,从而减少耐药结核杆菌的产生,有效促进肺结核患者迅速康复。
作者:文凯;马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疗效及体会。方法:选取8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研究组采用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2个月后复发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39例,有效率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例、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现并发症阴囊水肿2例,对照组出现阴囊水肿3例、血肿2例、切口感染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复查患者,研究组复发1例,占2.4%,对照组复发4例,占9.8%;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腹横纹微小切口经外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对患者治疗创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中远期复发率降低明显,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作者:张尚文;徐显林;徐锋;张启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患有COPD且经病原学确诊有肺部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T组(n=52)和经验治疗组(n=34)。PCT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并根据PCT水平应用抗生素治疗;经验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二重感染率、加重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PCT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和二重感染率均明显少于经验治疗组(P<0.05)。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加重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水平可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二重感染率,避免抗生素使用过多而产生细菌耐药性。
作者:蔡宗洋;林昌盛;杨锐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循环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及干预,采用POMS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1、2周后,观察组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240对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的潜在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每天腹腔注射一次MPTP (30 mg/kg),连续注射5 d,建立PD小鼠模型;Neu-240(0.1或3 mg/kg)腹腔注射开始于MPTP注射的第1天,1次/d,连续17 d。分别在MPTP注射后第14、15及17天进行行为学检测,包括开放场测试、爬杆测试及悬挂测试。结果:在开放场测试与悬挂测试中,Neu-240能够分别显著性改善MPTP诱导的活动距离与运动评分水平的降低;在爬杆测试中,Neu-240对MPTP诱导的转向时间和总时间无显著性影响,仅表现为改善的趋势。结论:新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240能部分改善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
作者:肖志勇;金鑫;Laudon Moshe;田绍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DNA双链断裂(DSB)是细胞受到电离辐射后严重的DNA损伤,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以及DNA损伤修复。DNA损伤发生后,激活细胞内DNA损伤应答,启动DSB修复通路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重组末端连接(NHEJ)。HR修复分为联会前期、联会期和联会后期,以姐妹染色单体为模板,进行无错误修复,是保护基因组完整性的主要机制。对IR导致的DSB HR和NHEJ具有互补关系,G2和S期HR是主要修复方式。HR是肿瘤发病风险、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合成致死是HR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机制。本文主要对DSB修复过程中所涉及HR修复通路中的分子机制、合成致死概念及其与NHEJ修复的关系作一综述,并探讨其成为转化医学研究和潜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董隽;张天;碧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提高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执行率,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8月本院内科ICU需机械通气监护的成人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均予以综合性护理。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入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发生感染的概率及患者对不同干预措施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患者的满意程度也越来越高,可见本院对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率显著提高。
作者:王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在看病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的质量,因此由于呼唤沟通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逐渐的尖锐。所谓护患关系就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充分的交流而产生的影响这个过程。这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加是情感的沟通以及思想的交流。本文首先分析当今情势之下内科护理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在通过问题的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安琦;李桂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作者:王江栓;李变锋;任秀华;曹靖;臧卫东;田志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胃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取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同步放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质量变化情况、食欲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KPS评分变化情况及睡眠质量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变化情况、体质量变化情况治疗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期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胃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食欲变化、体质量变化均良好,睡眠较好,且1、2、3年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