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曾明辉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4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58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78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80例,在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SAS心理焦虑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责任心,业务熟练程度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重症肺炎,在科学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不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起到加速康复进程和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红;李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提高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执行率,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8月本院内科ICU需机械通气监护的成人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均予以综合性护理。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入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发生感染的概率及患者对不同干预措施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患者的满意程度也越来越高,可见本院对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率显著提高。
作者:王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临床中多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年龄、身体情况、骨骼质量等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针对年轻者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而年老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本文就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演变,每种术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作一综述。
作者:王璞琳;郭锦丽;白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在膀胱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本院确诊治疗的83例膀胱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情况,所有患者分别应用二维超声扫描检测和多层螺旋CT成像扫描(简称螺旋CT)检测,通过2名经验丰富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并进行术前膀胱癌T分期,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膀胱癌患者癌灶检出情况、分期情况。结果:83例患者中,螺旋CT检测对患者膀胱各部位癌灶检出个数均高于二维超声检测,前者总癌灶检测个数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测对膀胱癌术前T分期的特异度为96.38%、敏感度为85.27%,准确率为93.34%;二维超声检测对膀胱癌术前T分期的特异度为88.54%、敏感度为79.62%,准确率为85.8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检测可作为膀胱癌诊断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对膀胱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有助于医师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DNA双链断裂(DSB)是细胞受到电离辐射后严重的DNA损伤,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以及DNA损伤修复。DNA损伤发生后,激活细胞内DNA损伤应答,启动DSB修复通路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重组末端连接(NHEJ)。HR修复分为联会前期、联会期和联会后期,以姐妹染色单体为模板,进行无错误修复,是保护基因组完整性的主要机制。对IR导致的DSB HR和NHEJ具有互补关系,G2和S期HR是主要修复方式。HR是肿瘤发病风险、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合成致死是HR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机制。本文主要对DSB修复过程中所涉及HR修复通路中的分子机制、合成致死概念及其与NHEJ修复的关系作一综述,并探讨其成为转化医学研究和潜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作者:董隽;张天;碧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妇科腹腔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组(喉罩联合组)和气管插管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组(插管联合组)各45例。记录两组T0、T1、T2、T3、T4、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气腹前后5 min的气道峰压(Ppeak)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手术结束后的苏醒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并发症。结果:两组T1时点MAP、HR低于T0时(P<0.05),插管联合组在T2、T3、T5时点MAP、HR高于喉罩联合组(P<0.05);两组在间歇正压通气期间Ppeak、PETCO2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联合组苏醒时间短于插管联合组(P<0.05);喉罩联合组的并发症少于插管联合组(P<0.05)。结论:ProSeal喉罩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气管插管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具有安全性好,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快速缓解产妇疼痛,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贾利红;王文凯;陈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在看病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的质量,因此由于呼唤沟通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逐渐的尖锐。所谓护患关系就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充分的交流而产生的影响这个过程。这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加是情感的沟通以及思想的交流。本文首先分析当今情势之下内科护理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在通过问题的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安琦;李桂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NTNAP2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与汉族儿童孤独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汉族儿童孤独症患者及对照的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位点进行的基因分型,对所获分型数据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孤独症病例和对照的CNTNAP2基因的3个SNPs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未偏离哈德温伯格平衡(P>0.05);CNTNAP2基因的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单体型频率在病例与对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TNAP2基因的rs10244837、rs7794745、rs1050017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儿童孤独症不相关。
作者:李小平;郭辉;夏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错畸形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其与正畸医生对错畸形的认知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指导正畸医生进行更好的诊疗,同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方法:对2012-2013年来本科就诊的213名在校大学生的进行错畸形认知问卷调查,所用的问卷包括一般人口调查问卷、据正畸治疗需要指数量表[由牙齿美观因素(AC)与牙齿健康因素(DHC)组成]设计的牙齿美观和健康因素自评调查问卷。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知进行AC等级和DHC等级的评分,与正畸医生根据模型测得的客观值所得评分相比较,并进行不同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间主观感知AC等级和DHC等级比较。结果:正畸医生的客观测量等级明显高于大学生的主观感知等级(P<0.05);大学生主观感知和正畸医生客观测量的相应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女性大学生的主观感知DHC等级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主观感知AC和DHC等级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感知AC和DHC等级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结论:大学生与正畸医生对大学生自身错畸形的美观和健康因素的认知间的差异明显,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牙齿不健康,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加注重自己牙齿的美观和健康情况,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错畸形知识的宣讲并指导其就医行为。
作者:王晓静;朱华;吉萍;胡峰;耿宁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重庆市合川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以重庆市合川区570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以SCL-90总分>160分为心理症状阳性,并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及总均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症状阳性的比例:医护人员18.95%(108/570);临床护士23.20%(58/250),临床医生15.63%(50/320);区级卫生单位医护人员25.60%(75/293),卫生院医护人员11.91%(33/277)。该地区医护人员SCL-90多项因子分与中国人常模比较有明显差异;区级单位医护人员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明显高于卫生院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及总均分方面明显高于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及偏执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该地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卫生院工作人员差,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临床医生差。
作者:李海华;胡振龙;尹欢;陈甜;梁洪涛;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循环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及干预,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及干预,采用POMS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1、2周后,观察组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PCI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雅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128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128例患者行数字钼靶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还有两者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等指标与病理分析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相比于单纯应用钼靶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诊断,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更高,且上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本院研究表明,X线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提高患者乳腺癌检查的准确度,并且可以降低对患者的误诊、漏诊等,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应当推广使用。
作者:赵学雷;刘永健;毛艳蕊;安学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4月-2009年3月,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本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本文对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8.25±31.75)min,体外循环时间(93.25±22.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50±20.75)min,双极射频消融时间(17.75±2.25)min。3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均转为窦性心律。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5±1.25)d,出院时心律均为窦性。4例术后随访5~6年,均维持窦性心律,右心房内径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手术安全,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
作者:刘胜中;谭今;黄克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作者:王江栓;李变锋;任秀华;曹靖;臧卫东;田志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健康人群和患者的生理信号复杂度问题大家已普遍关注,复杂度的降低已被指出是病理动力学的一个普遍特征。急性脑卒中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疾病,之前已有研究指出可以把心率变异性作为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指标,然而当时并没有细化研究,也没有给出足够证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生发展,各种并发症随之而来,其中之一是糖尿病肾病。其是由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而DPP-4抑制剂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改善机体的高血糖状态,使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得到延缓。除此之外,DPP-4抑制剂对其他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底物起到作用,例如BNP,活化蛋白C,HCY等的表达,均起到对肾脏的保护。研究DPP-4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将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韩海磊;柳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梅州山区近年痛风发病率显著增高的临床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3年11月入院治疗的1514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年份分组,2008-2011年入院患者833例为对照组,2012-2013年入院治疗患者681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痛风高发的诱发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男性痛风诱因排名前三位为高嘌呤饮食、饮酒、劳累,女性痛风诱因排名前三位为高嘌呤饮食、劳累、受冷。两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是痛风发病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此类人群的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有直接关系。
作者:何春媚;李文根;廖兢业;张科;何雪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患有COPD且经病原学确诊有肺部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T组(n=52)和经验治疗组(n=34)。PCT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并根据PCT水平应用抗生素治疗;经验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二重感染率、加重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PCT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和二重感染率均明显少于经验治疗组(P<0.05)。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加重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水平可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二重感染率,避免抗生素使用过多而产生细菌耐药性。
作者:蔡宗洋;林昌盛;杨锐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