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治疗与病例回顾

赵惠娅

关键词:新生儿, 母乳性黄疸, 临床治疗, 蓝光照射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5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血清胆红素、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且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效果明显,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沙尘天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方法:选择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作为研究地点,通过通辽市气象部门获得该地区2011-2014年气象资料,通过通辽市传染病医院及两所大、中型医院呼吸科获得同期该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资料。对气象因素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沙尘天气过后,呼吸道传染病门诊量明显升高,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的发病率与沙尘天气的发生呈正相关性。结论:沙尘天气高发地区对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对进一步认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闯;李光晨;徐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痛泻宁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痛泻宁颗粒与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7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IBS-D患者分为A组(痛泻宁加金双歧试验组)及B组(单用痛泻宁组)、C组(单用金双歧组),每组各25例,对患者的腹痛、腹泻、总体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评分、腹泻评分和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三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A组与其他两组的腹痛评分、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 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腹痛、腹泻症状疗效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泻宁颗粒与金双歧联用治疗IBS-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疗效更佳,无不良反应。

    作者:赵庆卫;吕道仙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腹腔镜手术在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在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体温恢复、腹痛消失、肛门排便、腹胀消失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老年急腹症患者,微创且安全,确诊率高,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繁增;钟志强;朱蔷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与分子生物学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C-erbB-2及Ki-67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7例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超声资料及分子病理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有毛刺征患者的ER、PR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征患者,有微钙化征患者ER、C-erbB-2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微钙化患者,有可疑淋巴结患者的C-erbB-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可疑淋巴结患者,血流信号丰富患者的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血流信号不丰富患者,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超声特征可预测此类乳腺癌细胞ER、PR、C-erbB-2及Ki-67的表达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导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郭冀鲁;李远;牛俊波;陈伟娟;贾守艇;刘学智;冯勇;张秀江;李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凝血酶抑制剂nexin-1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凝血酶抑制剂nexin-1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采用尾状核注射自体动脉血的方法复制脑出血模型,在造模的过程中往干预组尾状核部位注射凝血酶抑制剂nexin-1,其余组注射生理盐水。在给药12、24 h和36 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的PAR-1,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的Caspase-3、Claudin-5和ZO-1。结果:模型组脑组织中PAR-1和Caspase-3的表达程度高于对照组及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脑组织中的Claudin-5和ZO-1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脑组织中的Claudin-5和ZO-1的表达程度高于模型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抑制剂nexin-1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脑组织中PAR-1、Caspase-3的表达以及升高脑组织中Claudin-5和ZO-1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陈洪芹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技术优化腹部薄层CT静脉成像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技术(MBIR)优化腹部薄层CT静脉成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效果,旨在提高MBIR的成像质量及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选取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30例,采用GE HD750型CT机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再使用GE AW4.5工作站分别以FBP、ASiR、MBIR进行重建图像。比较三组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噪声值(SD)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FBP组、ASiR组及MBIR组重建图像均能够符合诊断要求,主观评分分别为(3.20±0.55)分、(3.72±0.49)分、(4.65±0.27)分,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0,P<0.05)。FBP、ASiR、MBIR组的背部肌肉及肝、肾、脾实质SD值依次降低,门静脉、胰静脉、脾静脉、下腔静脉CNR值依次增加,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BP组比较,ASiR组、MBIR组噪声降低率分别为27.86%~32.17%、56.61%~64.05%,CNR增加率分别为26.57%~53.66%、140.85%~183.25%。结论:MBIR能进一步降低腹部薄层CT的图像噪声,使辐射剂量降低约60.0%而仍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显示静脉血管更为清晰细致,具有更好的对比增强效果,显著优于FBP、ASiR。

    作者:冯新环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及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分析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生存质量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1年3月于本院接受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原发灶近期完全缓解率56.9%,部分缓解率20.7%,稳定率1.7%,总有效率79.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75.9%、67.2%,治疗后3年内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共23例,死亡19例。因复发、转移而死亡12例,非肿瘤死亡者7例;放疗后焦虑、呼吸困难、咳嗽患者少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较少,放射性肺炎占24.1%(14/58);放射性食管炎:中央型肺癌8例占13.7%(8/58)。白细胞下降Ⅰ级占15.5%(9/58),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好,能明显改善患者情绪功能及生活质量,副作用小,是非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疗效好的局部治疗手段。

    作者:吴铁鹰;李改兰;黄玉胜;冯燕国;陈琳;陈静;韩小龙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治疗与病例回顾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5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血清胆红素、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且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效果明显,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作者:赵惠娅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在飞行员体检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与诊断中的作用,是否可作为飞行员体检时对脑血管狭窄的筛查手段。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97例患者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观察上述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Vs)、平均血流速(Vm)、脉动指数(PI)及各动脉的血流方向和多普勒频谱形态;同时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结果表明,经颅多普勒检测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有极其显著的符合性(P<0.001),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ACA检测符合性为82.47%,MCA检测符合性为83.51%,PCA检测符合性为80.92%,总符合性为82.31%,TCD检测特异性为86%,敏感性为77%。结论:TCD与头部MRA对颅内动脉的狭窄评估结果的相符性良好。TCD检查简便易行成本低,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筛选手段。在飞行员体检中,若TCD检查正常,可不需要再行MRA检查;TCD提示血管狭窄时,可再进行MRA检查。

    作者:万锐;潘晓波;王芳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法之一。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李骏飞;李清林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术中应用地佐辛与丙泊酚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术中应用地佐辛与丙泊酚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5例行无痛胃镜术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观察组采用地佐辛和丙泊酚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盐酸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各项体征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2时,观察组患者的MAP和HR较T1时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对照组患者的MAP和SpO2较T1时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观察组患者的HR明显低于观察组,而SpO2值稍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麻醉起效、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行无痛胃镜手术患者使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的麻醉疗效较好,术中麻醉起效快,疼痛小,有利于胃镜手术的实施,麻醉清醒时间短,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作者:徐韦;占胜福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ctDNA检测能够更早发现早期乳腺癌复发

    《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测相比,追踪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液中的肿瘤DNA,可以提前7.9个月发现乳腺癌复发。研究发现ctDNA跟踪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已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尽管该技术尚未应用于临床,但该研究证明现有技术能够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ctDNA。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儿泻停预防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儿泻停颗粒在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方面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本院小儿肺炎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预防组118例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同时服用儿泻停,对照组112例进行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出现腹泻后加服儿泻停,比较两组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疗效、腹泻持续时间、治疗腹泻疗程及不同住院时间腹泻发生率。结果:预防组腹泻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腹泻持续时间以及治疗腹泻疗程均短于对照组,不同住院时间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儿泻停能降低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早期应用可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和疗程,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拾景梅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行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本院往期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患者均未出现副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剔除肌瘤个数多7个,大直径20 cm,但20 cm肌瘤剔除术中失血量较多,输注红细胞悬液2 U。无术中损伤,1例术后不全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愈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有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过相关处理后,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5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回报均为子宫平滑肌瘤。术后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此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周期,B超检查子宫恢复正常大小。结论:在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手术时,采用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大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患者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娜;赵莉;冯忻;罗立梅;梁婷;庄晨玉;张丽华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缝线锚钉修复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断裂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缝线锚钉修复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21例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断裂患者采用缝线锚钉行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修补缝合。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拍摄患侧膝关节X线片及MRI;术后6周内支具保护,6周后行屈膝练习,术后2年测量患者屈膝角度。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结束,均未发生锚钉松动及脱出。术前术后均采用Lysholm和Kujala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病例,应用缝线锚钉是修复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瑞;陈祥云;颉朝阳;韩晓军;刘志鹏;宋矿朋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舒适护理用于股骨颈骨折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影响以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4年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护理后,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059, P=0.0301);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200, P=0.0377)。结论:舒适护理用于股骨颈骨折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顺英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血清S-100β蛋白结合头颅核磁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蛋白结合头颅核磁是否对重症手足口病具有早期识别、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赣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病区确诊为手足口病的病例,其中重症手足口病组25例,普通手足口病组25例,无神经系统感染的非手足口病组20例。测定普通手足口病组、重症手足口病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及阴性对照组急性期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普通手足口病组、重症手足口病组均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组急性期S-100β蛋白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症手足口病组急性期及恢复期S-100β蛋白均高于普通手足口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头颅核磁共振检出异常,重症手足口患者组为72.0%明显高于普通手足口病组的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909,P<0.001)。重症手足口患者组发生后遗症为24.0%,普通手足口病组无后遗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5,P=0.030)。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组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S-100β蛋白高于头颅核磁共振无异常病例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组发生后遗症为27.3%,头颅核磁共振无异常组无后遗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监测手足口病患儿S-100β蛋白可用于早期判断患儿是否合并中枢神经感染,可早期客观识别是否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血清S-100β蛋白结合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可评估手足口病患儿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

    作者:张剑;陈鹤;康剑;周利利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收治的87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及试验组(n=45),两组均接受高压氧、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脑代谢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及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试验组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MMSE评分、MBI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苏立军;刘玉法;高丽;陈广新;刘学伍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本院诊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40例)和正常尿酸组(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观察和比较治疗前两组中重型、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率、伴发疾病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高尿酸血症组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轻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低于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伴发疾病(肥胖、高血压、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尿酸组,高尿酸血症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低于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呈相关性,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郭建军;倪晓俊;史丽;刘就娣;吴小燕;魏伟民 刊期: 2015年第26期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及“5E”伤害预防策略在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方法。方法:按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方法,分析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原因及风险危急值,针对分析结果改善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并进行跌倒预防质量控制。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和改进流程后,6项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施后高风险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57%(4/696),明显低于实施前的3.41%(10/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956,P=0.002)。结论:结合FMEA和“5E”伤害预防策略改进的跌倒预防管理流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风险,为解决风险因素、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提供管理借鉴。

    作者:刘璐;康凤英;薛宁宁;呼亚丽 刊期: 2015年第2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