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的探究

丁峰

关键词:生物性可吸收缝线, 妇产科治疗, 临床应用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生产的9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对照组应用普通缝合方式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状况、术后情况、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缝合线能够有效降解,观察组孕妇在出院前切口愈合率91.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有拆线疼痛的孕妇,且均为轻度切口疼痛,对照组孕妇大多出现中到重度程度拆线疼痛,中度程度切口疼痛,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切口开裂率、切口感染率及脂肪液化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在体外得到有效降解,在妇产临床治疗中效果良好,值得在妇产科临床手术中应用与推广。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治与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治方法和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07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析其诊断、治疗方法和股骨颈骨折漏诊率。结果:本研究的11例患者中,有3例股骨颈骨折漏诊,漏诊率为27.3%。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切口处均无感染迹象,亦无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股骨颈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困难,延迟诊治有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临床病例要注意通过骨科体查和X线、CT扫描来排查股骨颈骨折的可能,对于确诊的患者,早期针对患者骨折情况施行手术,术后复查、随访,以提高骨折愈合率和减少股骨颈骨折漏诊率。

    作者:巴吾东·买合苏木;阿力木江·阿布都热衣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药灌肠治疗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肠疗法治疗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22例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传统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制剂通腑泻热灌肠合剂进行灌肠,观察肠疗法治疗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腹胀消失时间以及排便时间,要求普外科医生实时观察患者,对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进行再次手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果:22例患者经过治疗,17例患者完全治愈,3例患者好转,2例保守治疗失败再次经腹手术,术后治愈,总有效率达90.9%。结论:肠疗法治疗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临床上治疗妇科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优选方案。

    作者:汪惠卿;张秋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与感染正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探讨其感染相关因素及致病菌构成比,为防治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诊断为肺部感染的316例患者进行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痰菌培养阳性率41.77%。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9.24%;真菌40.91%;革兰氏阳性菌9.84%。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的相关因素中,使用广谱抗生素94例,占71.21%;侵入性操作史者34例,占25.75%;腹部或胸部手术史者24例,占18.18%;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13例,占9.84%。结论: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次为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致病菌中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原有基础疾病所引起的抵抗力下降;胸腹部手术等是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建伟;邵瑞芳;赵天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的探究

    目的:探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生产的9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对照组应用普通缝合方式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状况、术后情况、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缝合线能够有效降解,观察组孕妇在出院前切口愈合率91.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有拆线疼痛的孕妇,且均为轻度切口疼痛,对照组孕妇大多出现中到重度程度拆线疼痛,中度程度切口疼痛,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切口开裂率、切口感染率及脂肪液化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在体外得到有效降解,在妇产临床治疗中效果良好,值得在妇产科临床手术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丁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致肝外胆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由胆囊切除术所致的肝外胆管损伤。方法:对本院普外科2008年2月-2013年1月诊治的28例因胆囊切除术导致肝外胆管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损伤部位、类型及诊断要点、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全部病例经相关处理后均治愈,予胆管修补术及胆总管T管引流术者3个月后拔管,予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和T管引流术者9个月后拔管,手术后均经8~21 d出院,28例患者5年内随访均无异常。结论:施行胆囊切除术时要掌握、分辨胆囊三角区复杂的解剖结构,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在术中和术后要严密监测手术野、患者自身和切口情况,尽量在术中对胆管损伤做出诊断和处理,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修补和引流。

    作者:高贤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室快速诊断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而有效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对2012年6-12月53例临床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送检的角膜刮片标本,同时进行墨汁-KOH湿片法镜检、荧光染色镜检和真菌培养。以真菌培养为诊断金标准,对墨汁-KOH湿片法与荧光染色法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32例真菌培养阳性标本,墨汁-KOH湿片法20例阳性,阳性率为62.5%,荧光染色28例阳性,阳性率为87.5%,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125,P=0.025);两种涂片镜检共为阳性的20例,共为阴性的4例。结论:荧光染色法镜检可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阳性诊断率,是真菌性角膜炎快速、简单、有效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方法。

    作者:赵志伟;张蕴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9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用于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本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9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实施联合治疗,并对半年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90例患者治疗半年后,显效43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6%。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结论: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联合治疗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确切,不仅对心房的颤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还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且安全性很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邓红春;章永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382例,双盲法随机分为小剂量组(辛伐他汀20 mg/d)和大剂量组(辛伐他汀40 mg/d),每组各191例。连用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监测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组的TC、LDL-C、HDL-C、TG水平较小剂量组均改善明显(P<0.05);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9.53%,优于小剂量组的78.01%(P<0.05);两组均表现出良好耐受性,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作者:杨晓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分析手术室护士层级培训的方法及效果

    目的:分析临床对手术室护士层级培训方法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将在本院手术室工作的50例护士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培训方法,观察组行层级培训方法,并观察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观察组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管理学习时间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专科知识和手术配合能力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培训在临床手术室护士培训中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手术室护士各项能力,同时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杰仪;王淑和;郑秋光;黄赛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血清与胸腔积液炎性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血清与胸腔积液炎性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8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为A组,28例单纯支原体肺炎患儿为B组,28名健康体检儿童为C组,然后将三组儿童的血清与胸腔积液IL-6、IL-2及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的血清与胸腔积液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C组,A组则高于B组, A组和B组的血清及胸腔积液IL-2低于C组,A组则低于B组,A组中大量积液患儿上述指标波动大于少量及中等量积液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血清与胸腔积液炎性指标呈现异常情况,可将其作为了解肺炎及胸腔积液发展转归的指标。

    作者:栾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超声刀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子宫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2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行淋巴清扫时根据采用手术器械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刀组和单极电刀组各51例,超声刀组应用超声刀清扫盆腔淋巴结,单极电刀组应用高频电刀清扫淋巴结,比较两组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数目、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淋巴囊肿形成上的不同。结果:超声刀组与单极电刀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明显增多,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淋巴囊肿形成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刀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可缩短清扫时间,减少出血量,更完整彻底地切除淋巴结,缩短术后拔管时间、降低淋巴囊肿形成。

    作者:刘超霞;张克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舒适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舒适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收治的122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舒适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各61例,舒适麻醉组采取心理干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术后镇痛的舒适麻醉方法治疗,传统麻醉组采取常规麻醉方式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焦虑水平、麻醉效果和手术满意度情况。结果:舒适麻醉组入手术室时(T2)和麻醉开始时(T3)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舒适麻醉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麻醉组,舒适麻醉组麻醉效果Ⅲ级及以上的比例为75.4%明显高于传统麻醉组的42.7%,舒适麻醉组产妇满意度91.8%明显高于传统麻醉组的77.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麻醉流程有利于减轻产妇焦虑,提高麻醉效果和术后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姜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节镜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其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2013年3月本院收治住院确诊为膝关节损伤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MRI检测和关节镜诊断与治疗,观察关节镜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160例患者主要包括月板损伤68.8%、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2.5%(其中,后交叉韧带5.6%,前交叉韧带6.9%)、内外副韧带损伤15.6%(其中,内侧副韧带8.1%,外侧副韧带7.5%)和胫骨平台骨折3.1%,关节镜诊断准确度较MRI高,尤其对于半月板损伤的患者,采取关节镜诊断更为准确;关节镜治疗前患者的Lysholm评分为(42.2±4.1)分,术后为(85.5±3.1)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可靠,且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谭国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小剂量舒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使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用量,并观察其恶心、呕吐、术后宫缩痛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5 min的MAP、HR、SpO2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宫缩痛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玲;张传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益母草胶囊联合低频电脉冲技术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益母草胶囊联合低频电脉冲技术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在本院生产的124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益母草胶囊联合低频电脉冲技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复旧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1周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单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应用益母草胶囊联合低频电脉冲技术促进产后子宫复旧临床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产后产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作者:靳美玲;范维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药熏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中药熏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远期疗效,探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1年11月本院门诊确诊的106例患有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或静滴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中药熏蒸下腹部同步治疗,两组治疗时间相同。观察和比较两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半年和1年的回访显示,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盆腔炎都有一定的疗效,但配合中药熏蒸疗法较单纯西医治疗更能有效长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郭淑红;饶胜国;刘丽;郑淑红;万兰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实施方法和体会。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记录两组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与对照组相比较,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特点对老年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马佳玲;王忠太;王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愿原则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痛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76.3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上,针刺治疗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适合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欣母沛在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欣母沛在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然分娩及剖宫产术后因宫缩乏力在胎儿娩出至产后2h内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59例,在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后,采用欣母沛深部肌肉注射或宫体肌注,可15~30 min后重复使用。结果:59例患者中显效50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93.22%,4例无效,其中2例行B-lynch缝合,1例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1例行无菌纱布宫腔填塞,24 h后取出。结论: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应用本药物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安全、高效、迅速、方便的。

    作者:塔拉;张晶松;孙梅芳;靳祖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疗资讯

    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转化医学研究所在郴州成立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转化医学研究所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在挂牌仪式上,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程京院士指出,转化医学是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但目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脱节,制约着转化医学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密切两者的结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