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切除术致肝外胆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高贤锐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肝外胆管损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由胆囊切除术所致的肝外胆管损伤。方法:对本院普外科2008年2月-2013年1月诊治的28例因胆囊切除术导致肝外胆管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损伤部位、类型及诊断要点、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全部病例经相关处理后均治愈,予胆管修补术及胆总管T管引流术者3个月后拔管,予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和T管引流术者9个月后拔管,手术后均经8~21 d出院,28例患者5年内随访均无异常。结论:施行胆囊切除术时要掌握、分辨胆囊三角区复杂的解剖结构,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在术中和术后要严密监测手术野、患者自身和切口情况,尽量在术中对胆管损伤做出诊断和处理,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修补和引流。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18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妊娠并发子宫肌瘤患者118例施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切除术(肌瘤切除组),与同期行单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2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产后出血、输血及产褥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差值、产后出血、输血率及产褥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术前准备的情况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颜丽娜;郭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全程优质护理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实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2年3-6月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2年7-12月行支气管镜检查的36例患者作为优质护理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血压和心率、检查时间、支气管镜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结果:优质护理组检查前血压和心率、检查时间、支气管镜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优化支气管镜检查流程,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创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作者:岳菊三;杭三华;符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术前凝血试验预测口腔颌面手术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术前凝血试验应用于口腔颌面患者手术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的凝血试验将其分成两组:凝血功能异常35例(异常组),凝血功能正常65例(正常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相关临床事件的关系。结果:正常组术中出血量为(388.7±225.3)mL,异常组为(397.8±223.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手术时间(3.2±1.2)h,异常组为(2.4±1.3)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临床事件方面,正常组改变或延缓手术0例,因出血使用的全身性止血剂2例(3.1%);异常组分别为22例(62.9%)、20例(57.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相关临床事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凝血试验对预测口腔颌面手术出血量及相关临床事件没有相关性,但可以预测口腔颌面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有关出血性并发症情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郑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奥曲肽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68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曲肽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奥曲肽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大黄50 g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首次通便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0%,对照组为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首次通便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曲肽联合中药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和护理方法的分析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以期通过护理干预减少PICC置管发生并发症。方法:选取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的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推广。

    作者: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探讨单次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进一步探讨单次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28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聚焦超声仪进行单次聚焦超声治疗,280例患者均有完整观察记录,其中宫颈糜烂轻度患者50例,中度118例,重度112例,观察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宫颈炎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50/50)、94.9%(112/118)、91.1%(102/112),合计总有效率为94.3%(264/280);在聚焦超声的脉冲、声功率输出和频率恒定条件下,辐照时间与实际超声输出量成正比。结论:慢性宫颈炎采用单次聚焦超声治疗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沉积的声能量和糜烂面积两者间的差异控制着辐照时间的长短,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建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早期IL-6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早期IL-6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本院住院的101例AP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43例,中重症组31例,重症组27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患者第1、3、7、10天血清中IL-6含量,比较三组患者之间IL-6含量变化。结果:在组间比较中,轻症患者d1、d3及d7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10血清IL-6含量虽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症及重症患者d1、d3、d7及d10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症患者四次测量IL-6含量水平明显高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四次测量IL-6含量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型及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内比较中,轻症组及中重症组患者组内d1、d3、d7及d10血清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d1与d3、d7与d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3及d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胰腺炎病情发展的监控指标。

    作者:李绍军;张翠生;孙世杰;刘小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压氧辅助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临床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56例为观察对象,依据临床诊治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联用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各28例,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85.71%,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能积极改善微循环和患者听力减退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高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教学查房在综合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查房虽是综合医院的常规性工作,但常被忽视。规范的教学查房不但是培养实习进修学生的重要途径,更主要的是提高本院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是医院文化的传承。通过教学查房培养合格的基层全科医生,实现医师的再培养,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为建立三级卫生网络提供保障。

    作者:尹英杰;黄冬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各级医疗机构中的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管理现状,指导卫生行政部门对各级医院的资源调配和资源配给,调整监管力度。方法:对我市医院采取现场检查及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市现存的不同级别的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为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步入了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二级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的感染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大领导及监管力度,保证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作者:刘曼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机制的研究

    精索静脉曲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疾患之首,西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手术有多种并发症且存在复发可能;相对手术而言,针灸是更为安全更为经济也更易操作的治疗手段。针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机制不清,本文就针灸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崔应东;胡述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体会

    目的:结合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治流程,探讨如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专业化院前救护。方法:通过对快速出诊、现场救护、合理转送、途中监测、急救绿色通道等环节实施规范化救护流程,从而实现院前救治的及时、准确、有效。结果: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院前救护均安全接送入院,住院治疗后基本痊愈81例,部分恢复33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89.1%。结论:实施及时、准确、有效的专业化院前救护,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病情转归及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素贞;赵翠梅;梅景华;吕月平;申向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治疗方法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高渗盐组和甘露醇组,分别静脉滴注7.5%的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P、CPP以及APACHEⅡ评分和GC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P、CPP、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渗盐组患者的MAP、CPP均显著高于甘露醇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和5 d,高渗盐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甘露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均高于甘露醇组且第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治疗方法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明显升高患者的MAP、CPP,无反跳现象,显著降低APACHEⅡ评分、显著提高GCS评分,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周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检测情况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检测情况及效果研究。方法:收集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PITC策略期间进行全部抽血检查人员资料,与自愿进行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抽血检查人员的资料作比较,包括两组HIV检测率、阳性率的比较。结果:PITC策略期间的检查人员HIV检测率为82.06%(12776/15577),HIV检测阳性率为0.27%(34/12776),显著高于自愿咨询人员的20.86%(3249/15577)、0.06%(2/32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抽血检查人员艾滋病检测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推广。

    作者:杜秋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与感染正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探讨其感染相关因素及致病菌构成比,为防治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诊断为肺部感染的316例患者进行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痰菌培养阳性率41.77%。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9.24%;真菌40.91%;革兰氏阳性菌9.84%。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的相关因素中,使用广谱抗生素94例,占71.21%;侵入性操作史者34例,占25.75%;腹部或胸部手术史者24例,占18.18%;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13例,占9.84%。结论: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次为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致病菌中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原有基础疾病所引起的抵抗力下降;胸腹部手术等是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建伟;邵瑞芳;赵天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膀胱镜检查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膀胱镜检查术中的麻醉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4-10月本院进行膀胱镜检查术的99例男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丙泊酚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组(C组),每组33例患者。记录检查中各组麻醉药物的用量,观察并比较三组在检查前、中、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三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三组血压、心率与检查前相比较,均呈一过性的下降,A组下降程度大,且意识恢复时间较B、C组明显增加(P<0.05),B组用药剂量大,操作繁琐,C组与A组相比麻醉效果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恢复时间短(P<0.05),与B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用量少,操作简单。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膀胱检查术中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缩短唤醒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增强手术质量,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柳金强;田松;魏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舒适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舒适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收治的122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舒适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各61例,舒适麻醉组采取心理干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术后镇痛的舒适麻醉方法治疗,传统麻醉组采取常规麻醉方式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焦虑水平、麻醉效果和手术满意度情况。结果:舒适麻醉组入手术室时(T2)和麻醉开始时(T3)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舒适麻醉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麻醉组,舒适麻醉组麻醉效果Ⅲ级及以上的比例为75.4%明显高于传统麻醉组的42.7%,舒适麻醉组产妇满意度91.8%明显高于传统麻醉组的77.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麻醉流程有利于减轻产妇焦虑,提高麻醉效果和术后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姜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低值)及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4 h ABP和DCG同步监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曹昕;张菊花;刘哲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直肠三维超声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经直肠三维超声(3D-TRS)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并与经腹超声(TAS)进行比较。方法:随机抽取123例妇科患者,对其行TAS检查,同时采用经阴道容积探头行3D-TRS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显像差异,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3D-TRS在妇科疾病诊断符合率(95.93%)明显高于TAS(6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直肠三维超声诊断妇科疾病的符合率明显优于TAS,二者联合使用对妇科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准确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义娇;冯庆艺;叶富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BNP及Copeptin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脑钠肽(BNP)及和肽素(Copeptin)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4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AMI组、SAP组、UAP组)及10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BNP及Copeptin水平测定,并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组、UAP组、SAP组的BNP、Copeptin水平及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UAP组、SAP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主干病变者的BNP及Copeptin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病变支数者(P<0.05),而3支病变者显著高于1支与2支病变者(P<0.05),1支病变者与2支病变者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及和肽素Copeptin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同时也能反映出心肌受损的程度。

    作者:杨萌;王显良;李波;蔡瑞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