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分类及其64排CT特征

蔡勇;杨璧

关键词:机械性肠梗阻, 病因, 64排CT
摘要:目的:探讨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组成及其64排CT表现特征,为当地预防、诊疗机械性肠梗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本地区茂名市人民医院、信宜人民医院及信宜中医院收治并经手术或结肠镜确诊的机械性肠梗阻168例,同时与国内有关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各类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组成及64排CT表现特征。结果:168例机械性肠梗阻CT诊断准确率100%,其病因组成为肿瘤(48.81%)、炎症(6.55%)、肠疝(4.17%)、肠套叠(5.95%)、肠粘连(11.90%)、肠扭转(10.12%)、肠道异物及粪块(12.50%);且多个病因与国内临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不同,CT表现特征也不同。结论:64排CT能够清晰、全面和直观地显示肠梗阻的病因,可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通过对病因组成的分类,可明确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组成。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探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90例运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66例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前骨密度(-3.32±0.52),治疗后(-1.01±0.08);总有效率100%,治疗满意率100%。对照组治疗前骨密度(-3.19±0.60),治疗后(-1.45±0.12);总有效率78.79%(52/66),治疗满意率75.76%(50/66)。治疗后,试验组的骨密度、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西医通过手术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骨折部位,而结合中医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骨密度,从根本上杜绝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标本兼治,值得推广。

    作者:肖向阳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动态变化与颅脑损伤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5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病情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1例、中型组29例、轻型35例共三组,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颅脑外伤患者外伤入院后6 h、1、3、7、14、28 d血清中CRP、Glu水平。结果:所有颅脑外伤患者均出现血清CRP上升,但重型组血清CRP含量在外伤入院后6 h内明显升高,之后持续上升,7 d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28 d仍较高;而轻中型患者上升幅度较重型组小,轻中型组均为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Glu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中与CRP的变化一样有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各时间点除Glu-6 h轻型与中型组、Glu-14 d轻型与中、重型组、Glu-28 d各组间,CRP-6 h轻型与重型、中型与重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Glu联检可作为监测颅脑外伤敏感指标,对于预示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运山;邓霞梅;李颖;李莉;刘易林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大肠癌中CIP2A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IP2A的表达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45例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大肠癌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CIP2A多克隆抗体,观察CIP2A表达情况。采用χ2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的统计方法研究结大肠癌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 test检验差异性。结果:245例大肠癌组织中CIP2A表达阳性的有152例。CIP2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CIP2A的表达与大肠癌TNM分期直接相关(P<0.05)。CIP2A表达与TNM分期有Spearman相关(P<0.05)。CIP2A高表达者的生存曲线较低表达组低;且5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4,P=0.000)。结论:本研究显示CIP2A可能是大癌预后的预测指标,有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作者:黄文峰;余志金;何伟锋;钟选芳;张晓慧;甘爱华;许岸高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仁青常觉治疗卵巢癌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藏药仁青常觉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方法:通过对仁青常觉体及其含药血清体外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比较各实验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状况,观察仁青常觉治疗卵巢癌的作用。结果:仁青常觉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效果与顺铂相当。结论:仁青常觉有治疗卵巢癌的作用。

    作者:吴洪革;马宏伟;付素心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统计学符号的书写

    按照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 ;(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字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μ;(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字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血管关系探析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IM)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冠脉造影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Ⅲ>Ⅱ中,RCA病变占84.0%,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心电图ST段压低AVL>I中,RCA病变占86.8%,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V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中,RCA病变占18.2%,明显小于LCX病变(P<0.05);心电图AVL S/R>1/3伴ST段压低>1 mm,RCA病变占84.0%,明显大于LCX病变(P<0.05);V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时,LCX病变占77.8%,明显大于RCA病变不同部位闭塞所占比例(P<0.05);在0.5~1.2之间时, RCA病变远端闭塞占75.0%,明显大于RCA近中段闭塞和LCX闭塞病变组(P<0.05);<0.5时RCA近中段闭塞共占87.5%,明显大于其他两个位置(P<0.05)。结论:IAIM患者心电图显示与梗死相关动脉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具有明显预测价值。

    作者:王兰;曹海清;邱晓川;袁宾;肖德培;朱兴根;郭青华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便秘类型,严重困扰着患者生活,近年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通过多年临床,笔者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治疗手段也趋于多样化,但总体疗效都不太满意,仍值得进一步探索改进。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新认识及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子龙;张生彬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责任护士关注患者阳性检验检查结果的现状与对策

    目的:探讨责任护士关注管床患者阳性检验检查结果的现状与对策。方法:采用自制责任制整体护理检查表对全院43个护理单元管床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阳性检验、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的判断,并且根据存在问题下达护嘱并提供正确及时的护理措施;追踪患者对管床责任护士的知晓、服务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指导如药物知识、饮食、运动等掌握知晓程度。结果: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有了很大地改善和提高,责任护士主动关注患者阳性检验检查结果从41.9%提升到72.1%,判断目前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从53.5%提升至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责任护士管床效果,制作相关工作指引为对策,引导责任护士全面、正确地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升护理品质。

    作者:黄师菊;王雪华;陈秀玲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于本院进行急救的80例已确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建立一条通路输液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多通路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苏醒时间及常规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临床常规指标及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的方法更有利于对院前治疗性休克的急救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黄绍星;桂小琪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外周血管超声的教学难点与规范化培训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超声教学中的难点及规范化教育模式,提高血管超声教学效果。方法:在血管超声教学中注重对血管解剖及血流动力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着重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强调全面扫查。建立“上下游”观念,建立健全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并在教学中进行双向教学,反馈循序渐进提高学员诊断水平,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结果:超声诊断在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多种措施综合应用措施可以推进外周血管超声教学。结论:教学模式革新、提升教学质量、规范化培训是血管超声诊断教学的关键。

    作者:刘勇;文哲;赵晓宁;王萤萤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自制围裙在急诊洗胃中的护理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洗胃裙在急诊洗胃中应用价值。方法:将44例急诊洗胃患者按时间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自制洗胃裙洗胃,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洗胃。比较两组洗胃中的护理质量及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结果:两组的护理质量及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洗胃裙在急诊洗胃中洗胃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士和医生的工作强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俊莉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与髂腹股沟皮瓣联合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复杂皮肤缺损

    目的:介绍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与髂腹股沟皮瓣联合移植治疗手部及前臂复杂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手、腕及前臂部广泛皮肤套脱伤的患者,4例手部洞穿伤患者,2例全手逆行撕脱伤患者,急诊一期采用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与髂腹股沟皮瓣联合移植修复皮肤缺损。髂腹股沟部供区创面直接闭合,大腿部供区创面取全厚层皮片植皮覆盖。术后半个月拆线,并进行皮瓣夹蒂训练,术后3周根据皮瓣夹蒂训练情况酌情断蒂,断蒂时将皮瓣内的腹壁浅神经、股前外侧皮神经分别于受区皮神经吻合。断蒂术后1~2个月分期皮瓣修整。结果:13例皮瓣全部存活,受区、供区伤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柔软,质地良好,皮瓣温痛感觉良好,外形无臃肿,无坏死及破溃;总优良率为84.6%。结论: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与髂腹股沟皮瓣联合移植治疗手部及前臂复杂创面,相对其他带蒂联合皮瓣移植患者手部体位较舒适,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易于推广。

    作者:徐文辉;刘富岗;崔志;刘威;时永科;冯东亮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新型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多节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多节段骨折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4月-2013年1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13例肱骨多节段骨折患者,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及肘关节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时间55~18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80~500 mL,平均200 mL。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5周。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桡神经损伤,骨折端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拔钉及断钉。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评价:肩关节功能评定参照肩关节Neer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2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肘关节功能评定参照肘关节HS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2.3%。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肱骨多节段骨折操作灵活、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理论上较LCP更具优势,其远期疗效、并发症及理论上的优势,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和对比性实验证实。

    作者:张仲子;熊鹰;赵烽;张武;任云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一种骨科患者下肢多功能防护架的研制及应用

    目的:研究一种骨科患者下肢多功能防护架的研制及应用。方法:该下肢多功能防护架,包括布朗氏架,在布朗氏架上安装有烧伤架。本试验选取2013年1-10月本院住院的下肢骨折329例和膝关节术后强直患者66例,前者分为试验组169例和对照组160例,后者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采用新型下肢多功能防护架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下肢骨折试验组24 h内消肿止痛评分达I、II级130例(77%),对照组仅有39例(24%),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强直术后试验组达Ⅰ、Ⅱ级28例(82%),对照组仅有12例(37%),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下肢多功能防护架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蔡回霞;杨云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宫颈癌放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50例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FACT-Cx评分及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分期的FACT-Cx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婚姻状况、经济收入、不同治疗模式、有无医疗保险、文化程度的FACT-C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有无医疗保险、文化程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余玲玲;赖凤娟;李文华;洪国斌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NICU患儿红臀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患儿红臀相关因素。方法:查阅我省某院NICU连续3年某季度出院病历,调查内容为患儿一般资料和红臀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处理方式、病种、大便持续异常、住院时长与患儿红臀密切相关(P<0.05)。结论:处理方式、病种、大便持续异常、住院时长是NICU患儿红臀的高危因素。

    作者:江美兰;李崎;王建宁;罗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不同静脉补铁方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静脉补铁方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透的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给予周期性补铁治疗,B组患者给予维持性补铁治疗,C组患者给予周期性补铁+维持性补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ACT、SF、TSAT、CR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治疗12、24周后Hb、HCT、SF、TSAT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12、24周后Hb、HCT、SF、TSA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12、24周后Hb、HCT、SF、TSAT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2周与24周的Hb、HCT、SF、TSA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周期性补铁+维持性补铁为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佳补铁方案,能够快速有效为患者提供储存铁和功能铁。

    作者:曹慧敏;赵冰峰;刘慧玲;汤华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姜朴组合物对呕吐的作用

    目的:研究生姜与厚朴组合物对呕吐的作用。方法:在顺铂、硫酸铜、阿扑吗啡所致水貂呕吐模型观察生姜与厚朴组合物的止呕效果。结果:生姜与厚朴组合物对于顺铂、硫酸铜、阿扑吗啡所致水貂的呕吐反应均有对抗作用(P<0.01)。结论:生姜与厚朴组合物可抑制呕吐反应,是天然、低毒的药物。

    作者:赵成健;毛晓宇;丁波;石振艳;张芳;岳旺;李晓玲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联合局部麻醉在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联合局部麻醉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行无痛输卵管结扎术的100例妇女(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组和F组各50例。D组给予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联合局麻,F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局麻。观察两组手术的麻醉效果、术中体动、呼吸循环抑制、术后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麻醉效果评分、术后受术者VAS评分、术中体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术后4h内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均明显低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条件下,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输卵管结扎术的效果与使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地佐辛组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提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联合局部麻醉应用在输卵管结扎术中的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海龙;于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单侧分次椎体成形治疗急性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单侧分次法椎体成形术对急性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共82椎)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单侧椎体成形治疗,即利用球囊式椎体扩张器,采取单侧分次经皮穿刺的方法,对病椎进行扩张,并于扩张后行骨水泥填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下腰痛(JOA)评分水平,并比较病锥的前、后缘及中央高度的变化。结果:46例患者的椎体手术均顺利结束,所有患者均未表现出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3 d的VAS评分(3.21±0.36)分与术后6个月的(3.78±0.83)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6.83±0.34)分,术后3 d的下腰痛JOA评分(21.58±0.39)分与术后6个月的(20.64±0.9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16.13±0.46)分,且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的病椎的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与术后6个月上述各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靶椎”高度再丢失不明显。结论:应用单侧分次椎体成形术治疗急性期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水泥弥散程度及减少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圣升;詹新立;吴华;瞿岱彪;欧阳宇轩;杨景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