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宋幼君;罗莉

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多发病,可合并吞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吞咽障碍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促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现从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康复评定等方面进行综述,找出切实有效且具有临床价值及社会效益的护理措施,为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指导。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CA125及CA199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及CA199检测水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AFS)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发光方法检测1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及CA199指标,患者手术后将55例患者按术中所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AFS分期分成Ⅰ、Ⅱ、Ⅲ、Ⅳ四组,入组的5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都排除患有其他妇科疾病。结果:血清CA125及CA199水平随AFS分期的增高而升高,Ⅰ期与Ⅳ期、Ⅲ期与Ⅳ期、Ⅱ期与Ⅳ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清CA125和CA199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中有不同表达,随AFS分期的增高而升高,二者联合测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并能能够更准确的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

    作者:刘泽星;徐驰;卢北燕;温义成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开展品管圈活动完善造口专科护理模式

    目的:通过品管圈提升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和理论基础以及护士的服务意识,完善造口专科护理模式。方法:科室护士组成造口圈,运用柏拉图和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提出实施对策,检验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的活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22.92%,与实施品管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与造口专科护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完善造口专科护理模式。

    作者:王淑红;关铁军;王鹤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耳鸣频率与蜗性听力损失患者DPOAE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蜗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耳鸣频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DPOAE以系统自带的设置,其中f1:f2=1.22,f2频率范围0.553~8.837 kHz,L1=65 dBSPL,L2=55 dBSPL,测定常规频率(125 Hz~8 kHz)的纯音听阈,并进行耳鸣匹配测试。结果:耳鸣频率与DPOAE比较,耳鸣频率在3000 Hz,4000 Hz,6000 Hz,8000 Hz的有175耳(78.5%),DPOAE F2幅值下降频率在3125 Hz、4416 Hz、6250 Hz、8837 Hz的有194耳(86.7%),耳鸣频率与DPOAE F2幅值下降频率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为46耳(20.1%)。结论:耳鸣的频率范围与DPOAE下降频率范围在蜗性聋中有对应关系,但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

    作者:郭恩钦;刘蓬;郭华民;安玲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PCR反向膜杂交法在CT、UU、NG三种性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PCR反向膜杂交法在CT、UU、NG三种性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86例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别采用PCR反向膜杂交法及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培养结果比较。结果:FQ-PCR检测CT、UU、NG阳性率高于培养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反向膜杂交法与培养法及FQ-PCR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R反向膜杂交法、FQ-PCR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R反向膜杂交法检测特异性高于FQ-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筛查CT、UU、NG准确,快速,且筛查特异性高于FQ-PCR,值得临床推广适用。

    作者:王涛;王鹏;董丽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康艾扶正胶囊联合甲地孕酮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康艾扶正胶囊联合甲地孕酮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按常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行常规肠内、外营养支持,试验组加用康艾扶正胶囊+甲地孕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艾扶正胶囊联合甲地孕酮治疗,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罗会俊;曾春生;王小毛;张才友;叶红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不同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FOLFOX4方案单纯化疗)和观察组(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比较两组肿瘤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为8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1%,观察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效果确切,有利于肿瘤的控制,近远期疗效均好。

    作者:王洪云;疏云;吴燕玲;陶黎明;胡贤春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同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分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不良后果发生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行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组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心脑血管系统及下肢血管栓塞的发生率、膝关节伤口感染情况等及手术治疗半年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同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期与分期行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喜龙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两起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病毒序列分析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感染(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SFTSV基因序列。方法:收集本市2014年4-6月某医院送检的2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SFTS)患者的血清标本,经核酸荧光PCR检测阳性确诊。对病毒核酸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比对。结果:两名患者均有典型的SFTSV感染的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血常规见粒系及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从2例患者血清提取的核酸经测序,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SFTSV进行比对,0428株(安庆)的RNA多聚酶、糖蛋白、NS蛋白的同源性与安徽代表株AHL/China/2011的同源性高,均达到99%。0507株(滁州)上述目的基因与江苏株JS2011-013-1的同源性高达99%。结论:SFTSV在本地区散发存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提示其来源或有差异。

    作者:石利民;何敏;乔梦凯;雍玮;曾理;王璇;张洪英;丁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体外振动排痰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排痰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体外振动排痰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效果。方法:86例AECOPD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体外振动排痰机+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每天排痰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每天排痰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振动排痰机治疗AECOPD并肺部感染排痰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辉;何彩霞;肖卫兵;张小燕;姚必凤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评价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X线根尖片加电子根管测量仪测量根管长度,预弯K型锉预备根管,5%次氯酸钠、17%乙二胺四乙酸(EDTA)交替冲洗根管,氢氧化钙纸尖与碘仿根管封药,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侧压充填根管。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58颗患牙,2年后复查,成功率达89.7%。结论:本方法治疗难治性根尖周炎疗效值得肯定。

    作者:陈少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MDS及AML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66.7%(10/1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继发感染,Ⅲ~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0.0%(12/15),感染发生率93.3%(14/1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可以有效治疗MDS及AML,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曹海武;王智;赵晓红;陆时运;周仲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经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术治疗支气管结核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经支气管镜介入的冷冻术对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经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术治疗上述患者的病变部位,并实施全身综合性的抗结核治疗和雾化治疗等,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患者的症状变化状况及具体疗效等。结果:100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6周,接受冷冻治疗(5±3)次/例,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共70例患者显效,30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100%,全部患者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现象。结论:经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术对支气管结核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促进支气管等病变部位吸收改善,并可有效缓解因气管病变而造成的肺部异常症状,显著提升抗结核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桑卫东;余夏发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品管圈活动在责任护士掌握患儿病情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掌握患儿病情知晓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知晓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及对策实施。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使责任护士对患儿的病情知晓率由61.47%提高到93.33%。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责任护士掌握患儿病情的知晓率效果显著。

    作者:宋艳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复方双层缓释药膜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对复方双层缓释药膜的制备及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分析。方法:复方双层缓释药膜制备、应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例。结果:复方双层缓释药膜为黄色半透明薄膜,有一定的韧性,具有明显的冰片及人工牛黄的清香气;复方双层缓释药膜、养阴生肌散组,总有效率分别达98%、84%,尤以复方双层缓释药膜临床效果良好,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该膜制备工艺简单,止痛迅速,对缩短溃疡期,促进愈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非常确切,具有可行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赵呈利;孙迎东;荣丽;孙继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米非司酮与甲基睾丸素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米非司酮与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方法:选择本医院自2010年8月-2013年2月接诊的经确诊的患者80例,对根据组织学病变程度划分的三种级别的AEH患者进行MP和MT的治疗。对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的变化,评估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并通过患者症状变化来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在记录统计80例患者治疗的疗程中,I级患者所用疗程较短,III级患者的疗程较长,大多数患者需要3~4个疗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AEH,在使用MP和MT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小,且I级的患者变化更为明显。3个级别的AEH患者的临床症状在4个疗程的治疗后,其疗效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有反应的患者占到85%,但是仍有15%的患者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甚至发生了癌变。结论:MP和MT能够减小EM的厚度,对不同级别的AEH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疗效,对于轻度和中度的疗效较重度的更为显著,是临床治疗AEH的较佳选择。

    作者:陈初珍;罗芸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儿童气质与智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的气质、智商与正常儿童的差异,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观察组208例(选IQ>70以上),平均成绩连续2年在班级第10百分位以下的儿童,对照组200例,与观察组同年龄段,平均成绩中上水平的正常儿童。两组儿童均采用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儿童韦克斯勒智力测试(WISC-R)对气质、智商进行评定。结果:(1)观察组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气质9个维度中部分维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学习困难儿童存在智力结构发育不平衡,气质特点有特殊性,应根据气质特点给予因材施教,让他(她)们健康成长。

    作者:易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基因变异与青光眼发生相关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等单位合作,经近3年研究和多方面的论证,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引起世界眼科界关注。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其中闭角型青光眼因发病时常常会出现眼红、眼痛、头疼、呕吐等明显症状易引人关注;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往往没有症状,发现时已至晚期,此时视神经已经损伤,且无法恢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常见的原发性青光眼的亚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盲率高的特点,目前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治疗手段亦仅限于用降眼压药物或激光、手术降压来控制、延缓病情发展。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研究手段的进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成为疾病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多发病,可合并吞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吞咽障碍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促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现从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康复评定等方面进行综述,找出切实有效且具有临床价值及社会效益的护理措施,为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指导。

    作者:宋幼君;罗莉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9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结果:显效34例(69.4%),有效11例(22.4%),无效4例(8.2%),总有效率为91.8%。结论:口服应用胺碘酮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临床效果好,能够明显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

    作者:李光立;李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痔病的现代外科微创治疗

    目的:分析目前外科治疗痔病的微创方法,为临床外科痔病的手术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介绍现代微创治疗方法,探讨各种微创方式的理论依据,总结不同微创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结果:现代医学治疗痔病已向保留肛垫的结构、复位肛垫的方向转变,各个阶段、不同症状的痔病适用于不同的治疗方法,各种微创治疗有其相应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论:痔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有其相应的适应证,不同阶段的痔病应根据症状来选择手术方法。

    作者:张倩倩;蔡而玮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