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0-2012年本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黄爱荣

关键词:抗生素, 药师, 合理用药, 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对本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归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各科室抗生素应用情况,对于药物应用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2010-2012年各科室6357份处方,其中应用抗生素的处方为2340份(36.8%),其中1023份存在不合理情况(43.7%)。2012年抗生素使用不当情况明显少于2010年。结论:本院各科室抗生素应用情况仍有一定问题,通过药师的积极参与临床用药物探讨可明显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几率。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产前超声诊断

    目的:分析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超声影像特点,总结超声诊断思路。方法:选择本院产前超声检查2260例中胎儿下消化道扩张者91例,孕23~25周30例,30~32周30例,38~40周31例三组,并密切追踪梗阻发生和发展。结果: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超声主要表现为肠管道扩张及合并畸形,其表现有羊水增多,肠内容物及是否伴有胎儿腹水,终证实为下消化道畸形者8例(8.7%),83例(91.2%)肠管扩张为一过性,无不良围产结果。结论:客观分析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动态变化对指导临床产科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文娟;石慧莹;刘琳;靳光霞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80例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护理对策研讨

    目的:探讨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的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重症骨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重症骨外科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在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加快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的恢复,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新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吉非替尼术前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术前辅助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6例局限性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给予250 mg/d吉非替尼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85%(2/52)、远处转移率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5/44)和6.82%(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术前给予吉非替尼辅助化疗,可在降低复发及转移率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万金华;张丽华;张学钰;范海银;付洪帆;易向军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以本院自2005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3例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并发胸胃穿孔可能原因,并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诊断和治疗做进一步研究。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因全身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痊愈,随访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积极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娄永富;练火军;占冬仔;黄奕;娄文水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硅胶F16脑室引流管在TURP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硅胶F16脑室引流管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经电切镜鞘置入硅胶F16脑室引流管进行术后引流,选取同期收治的5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硅胶F16脑室引流管经膀胱穿刺鞘行膀胱造瘘术,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23.08%(12/52),观察组为7.69%(4/52),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VAS评分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URP术中采用经电切镜鞘置入硅胶F16脑室引流管进行术后引流具有安全、简捷、有效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贵军;宋爱平;常爱林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雌激素受体及其亚型在女性靶器官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

    雌激素受体(简称ER)是女性靶器官中重要的功能介导分子,其受体亚型的水平表达失衡、受体亚型分布异常、受体亚型的基因多态性是引起女性靶器官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查阅多篇国内外SCI因子较高的研究文献,从中得到ER及其亚型在女性正常靶器官及病理靶器官中可能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为疾病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碧星;张玉新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乙肝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及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后乙肝病毒载量均有升高,且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而加强术后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贺晚英;严强;吴世行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急诊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急诊内科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永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000单位/次,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1周2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并观察患者有无药物治疗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Hb平均值为(110.1±6.8)g/L,HCT平均值为(35.8±3.7)Vol%,RET的平均值为(1.76±0.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Hb平均值为(78.4±5.6)g/L,HCT平均值为(19.7±3.7)Vol%,RET的平均值为(0.91±0.06)%,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实验组经治疗时未发现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

    作者:乔姝;杨丽;白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10-2012年本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对本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归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各科室抗生素应用情况,对于药物应用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2010-2012年各科室6357份处方,其中应用抗生素的处方为2340份(36.8%),其中1023份存在不合理情况(43.7%)。2012年抗生素使用不当情况明显少于2010年。结论:本院各科室抗生素应用情况仍有一定问题,通过药师的积极参与临床用药物探讨可明显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几率。

    作者:黄爱荣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实施强化24 h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记录试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病情加重,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荷兰纽迪希亚公司出品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体质量、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等营养指标,并考察有无营养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后,体内营养指标术后7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且无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烨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8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共96膝。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形成缝合术、次全切除术、盘状半月板全切除术,术后进行积极的早期恢复训练和关节活动。结果:术后患者3~4周可正常活动,8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0.8)个月。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效果较好,损伤低,精确度高,可对破裂的半月板组织进行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复,术后可进行早期复健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马国涛;孙晓茹;刘东海;周卫;赵世阳;贾科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9例,给予参考组患者PFN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1年后的Harris评分。结果: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明显少于观察组组(P<0.05),参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人工股骨头置换,PFN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然而早期功能康复效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有一定的差距,两种手术方式远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道信;蔡幸健;杨怿斌;陈剑平;陈霞光;杨康骅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明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人体内的分散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讨论它和感染临床表型是否有关系。方法:对PCR进行测序,测序之前先对其进行扩增,然后分析30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对HBV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用t检验法和字2检验法分析。结果:在300例的病毒感染者中,含有B基因型的患者180例,占60%,含有C基因型的患者120例,占40%。B基因型患者年龄(29.5±9.8)岁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35.2±1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些男女受访患者中,HBV的基因型分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比例是31.2%,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比例为30.2%,明显低于肝癌患者的58.6%和肝硬化患者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HBeAg阳性率55.6%明显低于C基因型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5.62±0.92)log值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5.98±0.76)lo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HBV的基因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患者的年纪、HBeAg阳性比例和病毒水平来看,C基因型患者明显比B基因型多,因此C基因型患者的病情很可能进一步转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作者:张菁超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同时机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并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同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1日-2013年1月1日共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合并症诊断和治疗,在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结果:本组102例患者经过治疗,7~14 d内均恢复了自主排尿功能。本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情况由手术前的(33.6±1.2)分下降为(9.1±1.3)分;大尿流率由手术前的(6.5±1.7)mL上升为(21.4±4.9)mL;生活质量评分由手术前的(4.6±0.3)分上升为(6.9±0.4)分;残余尿量由手术前的(352.1±0.5)mL下降为(27.3±0.1)mL,上述各项指标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而言,运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胡敏;宋乐明;钟久庆;刘泰荣;彭作锋;秦文;杜传策;朱伦锋;黎衍敏;黄建荣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疼痛持续时间、镇痛剂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率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以作为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向辉;付方;鲁婷华;孙大勇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护理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Kehlet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的概念,即术前、术中及术后运用各种已经证实的有效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应激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该理念通过在多种外科手术的患者中积极探索及实践,其临床可行性及优势性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FTS实施的目标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造成的应激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而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快速康复外科较传统的许多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已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胃肠道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施姬;李雷雪;林巧;黄桂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11年泰州市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泰州市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质量和人群免疫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8月随机抽取泰州姜堰市内7个年龄组共411名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411名调查对象抗-HBs为55.72%,其中男性阳性率55.32%,女性为5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0~12个月组抗-HB阳性率高(71.67%),3~4岁年龄组低(32.79%)。结论:目前泰州市适龄儿童的乙肝抗体阳性率较高,巩固儿童免疫工作的同时,应加强成人乙肝免疫预防工作。

    作者:杨开玺;彭维斌;唐万琴;秦才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