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分析

朱道信;蔡幸健;杨怿斌;陈剑平;陈霞光;杨康骅

关键词:老年高龄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内固定手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9例,给予参考组患者PFN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1年后的Harris评分。结果: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明显少于观察组组(P<0.05),参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人工股骨头置换,PFN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然而早期功能康复效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有一定的差距,两种手术方式远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41例小儿腹膜后肿瘤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腹膜后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膜后肿瘤患者41例,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肿瘤组(23例)和良性肿瘤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发病性别、年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进行比较,其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男孩高于女孩,发病年龄以2~10岁的患儿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腹膜后肿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肠管损伤、术中大出血、输尿管损伤、胰漏、肾衰等,所有患儿随访1年,恶性肿瘤组的复发率为39.13%(9/23),良性肿瘤组为2.5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860,P<0.05);恶性肿瘤组的死亡率为30.43%(7/23),良性肿瘤组无死亡例数。结论:小儿腹膜后恶性肿瘤多见以2~10岁的男孩,其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积极提高手术技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作者:陈文革;崔瑞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8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共96膝。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形成缝合术、次全切除术、盘状半月板全切除术,术后进行积极的早期恢复训练和关节活动。结果:术后患者3~4周可正常活动,8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0.8)个月。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效果较好,损伤低,精确度高,可对破裂的半月板组织进行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复,术后可进行早期复健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马国涛;孙晓茹;刘东海;周卫;赵世阳;贾科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2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易贤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低分子肝素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术后注射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的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异。结果:术后各组PT、APTT延长,Fib、D-D升高,PLT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剂量(4250 U)的LMWH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儒栋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与微量元素铜铁锌的相关性78例分析

    目的: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探讨其与GDM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检测78例GDM孕妇和78例正常的孕妇血清中铜、铁、锌的含量。结果:GDM组孕妇血清中微量元素铁、锌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铜的含量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锌、铁在GD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GDM孕妇体内存在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应加强孕妇的饮食指导,适时补充铁、锌等。

    作者:葛莉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1例产后出血并发DIC诊治的经验教训

    患者41岁,G3P1,因“停经38+4周,阴道流液伴见红1小时余。”于2013年2月25日7:00步行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年5月27日,行经正常,预产期2013年3月7日,孕早期因“先兆流产”于外院保胎治疗,孕期经过顺利,定期产检10次无特殊,既往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有头孢类过敏,婚育史27岁1-0-1-1,1999年3月顺产一女,1999年12月人工流产,8年前因“继发性不孕症”治疗后自然怀孕。入院查体:T 37.3℃,P 84次/min,R 18次/min,BP 120/70 mm Hg,神清,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膨隆,孕足月外观。产科情况:宫高37 cm,腹围99 cm,LOA位,胎心136次/min,先露头,浅入,估计胎儿3900 g,胎膜已破,羊水清,宫口未开,无宫缩。入院诊断:(1)G3P1孕38+4周待产LOA;(2)胎膜早破;(3)珍贵儿。入院NST有反应型,B超:胎儿BPD 95 mm,羊水深75 mm,胎盘Ⅲ级。血常规:110 g/L,9:00阴道检查骨盆条件良好,宫颈Bishop评5分,予缩宫素2.5 U加入5%GS 500 mL静滴引产。10:45有正规宫缩20 s/4~5 min,至14:30宫缩为30 s/2~3 min,宫口开大一指,停止缩宫素静滴,因孕妇中午体温为37.7℃,予抗生素抗炎治疗,16:15因宫缩转稀,为25 s/4~5 min,宫口开2 cm,予缩宫素2 U静滴加强宫缩后,宫缩为30 s/2~3 min,至16:45宫口开4 cm,至17:15分会阴侧切助娩一女婴,体重为3900 g,产时羊水清,至17:20胎盘自娩完整,胎盘娩出后阴道阵发性出血,至17:30阴道出血量约300 mL,查软产道无撕裂,胎盘无残留,宫颈口呈喇叭状,考虑宫缩乏力予持续按摩子宫,缩宫素10 U宫体注射、卡孕栓1 mg肛塞、缩宫素10 U宫颈注射,10 U静脉维持,至18:45阴道出血量达700 mL,予心电监护,吸氧,另开通一条静脉通道,予贺斯静滴补充血容量,宫颈口仍呈喇叭状,查体:BP 98/63 mm Hg,心率90次/min,予卡孕栓1 mg舌下含服,19:00予欣母沛1支肌注,止血三联静滴,产后1.5 h出血达1000 mL,19:40查凝血测定:PT 33.40 s、PT-R 2.85、PT%23.80%、INR 2.76、APTT>50 s、TT 37.18 s、FIB 0.5 g/L,血常规HB 57 g/L,急诊备血。19:30~20:10继续出血700 mL,对症处理后阴道出血仍旧不止,为阵发性阴道出血,色鲜红,无血凝块。产妇20:30血压下降至40/26 mm Hg,心率为140次/min,会阴伤口逐渐膨胀呈淤血状,考虑产后出血并发DIC,抽取静脉血查找羊水有形物质,因血源还未到,加大补液量,手术室进行抢救,至20:45产妇血压继续下降至25/20 mm Hg,心率为160次/min,渐呈昏迷状态,仍旧阵发性阴道出血,色鲜红,无血凝块。至20:45出血量已达2500 mL,予麻黄碱,多巴胺升压,呼吸机维持呼吸,全麻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出血约1000 mL,术后腹腔引流。术中输冷沉淀100 mL、纤维蛋白原1 g,悬浮红细胞800 mL。21:00复查凝血测定:PT 31.40 s、PT-R 2.68、PT%25.70%、INR 2.60、APTT>50 s,TT 24.86 s、FIB 0.5 g/L,查体:BP 95/40 mm Hg,心率130次/min,律齐,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神智逐渐清醒,术后继续进行输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悬浮红细胞及血小板,多巴胺维持血压,呼吸机维持呼吸,术后3.5 h,尿量约2500 mL,腹腔引流液100 mL,复查凝血测定:PT 19.20 s、PT-R 1.64、PT%47.20%、INR 1.62、APTT 92.80 s、TT 15.95 s、FIB 0.5 g/L,有好转。复查血常规H b 66 g/L ,血小板55×109/L,HTC 0.19。术后19 h累计输晶体液4650 mL,胶体液2750 mL,悬浮红细胞2000 mL,血浆1375 mL,血小板300 mL,冷沉淀350 mL,纤维蛋白原3 g,共出血4000 mL。抽取静脉血中未查找到羊水有形物质。术后诊断:(1)G3P2孕38+4周顺产,足月女婴;(2)产后出血;(3)出血性休克;(4)DIC;(5)宫切术后。术后继续补液抗感染等支持治疗,术后40 h撤除呼吸机,术后因血压低予多巴胺泵维持血压至术后3 d,术后8 d拆线,外阴血肿予龙珠软膏与中药外敷至术后25 d完全吸收。

    作者:徐淑静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目的:研究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0例患者中,单个病灶14例,多个病灶6例;幕上病灶17例,幕下病灶3例;共28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MRI平扫表现为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少数为等信号;8例病灶内可见坏死囊性变,瘤周水肿相对较重,占位效应较重,中线结构移位较明显。MRI增强扫描,病灶大多呈明显均质强化。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给出倾向性诊断。

    作者:郭爱菊;高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经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双侧气胸并肺大泡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荣波;魏兴科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行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无中途转为开腹手术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疗效快、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康鹏;刘新明;李朝军;谌彪;史新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进行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167例、开腹手术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在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腹腔镜组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微创优势明显,近期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值得推广。

    作者:何洪生;曾文龙;朱伯炼;黄腾钦;杜永御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讨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的策略,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1年5月本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变、疗效以及血压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控制情况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2%,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2%(P<0.05)。实验组致残患者及并发症出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明显提升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红群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1年收治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对照组60例,行每天腰穿术放脑脊液,比较两组1周后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及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分别为86.67%、90.00%、96.67%、98.33%,对照组比例分别为58.33%、66.67%、6.67%、31.67%;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概率治疗组为5%,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克服反复腰穿术放脑脊液引流量有限且容易引发局部感染等缺陷,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伟坚;刘海新;周建安;薛志伟;苏艳丽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综合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43例和观察组(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组)43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PHQLS评分、IPSS评分、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BPHQLS评分、IPSS评分、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好于本组手术前的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的综合状态也相对较佳。

    作者:傅荣升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11年泰州市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泰州市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质量和人群免疫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8月随机抽取泰州姜堰市内7个年龄组共411名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411名调查对象抗-HBs为55.72%,其中男性阳性率55.32%,女性为5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0~12个月组抗-HB阳性率高(71.67%),3~4岁年龄组低(32.79%)。结论:目前泰州市适龄儿童的乙肝抗体阳性率较高,巩固儿童免疫工作的同时,应加强成人乙肝免疫预防工作。

    作者:杨开玺;彭维斌;唐万琴;秦才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发病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进行临床监测统计,并观察腮腺炎疾病在本市的流行趋势。结果:根据四平市各区县发病情况可见高发地区为伊通县和公市岭市,分别占总病例的32.77%和29.06%,高发职业为学生,共1009例,占总病例的56.62%,其次为学龄前儿童。通过年龄性别调查本市0~20岁为腮腺炎高发年龄,占总病例的94.83%,总体男性发病率较高,为1114例,占总病例的62.5%。经统计4月和5月为腮腺炎高发季节,发病率为全年的40.01%。结论:经对腮腺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有的放矢的对高发人群、年龄、区域进行重点的健康教育、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对腮腺炎疾病的明确认知以及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本市的腮腺炎发病率的目的。

    作者:徐萍;刘宇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改良胰肠吻合术中“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78例因恶性肿瘤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式、相关临床信息与预后。将78例患者按胰肠吻合术式分为A组(20例):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B组(42例):胰管空肠端侧黏膜-黏膜吻合组;C组(16例):其他胰肠吻合法三组,比较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手术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推广。

    作者:应勇;罗家芳;张文红;王小农;何晓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时间前后分为两组,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5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50例患者为干预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人性化护理,应用李克特问卷调查表和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性化护理,可满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住院需求,提高其对医疗护理的认可和信任,按时正确服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健康状况稳定和提升。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的风险管理*

    目的:为有效降低急诊外科风险发生率,提高急诊外科诊疗质量。方法:对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并与常规管理对比研究,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结果:对照组发生医疗纠纷23例,实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其百分比分别为2.3%,0.4%,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作者:唐仕明;凌坤;石平;谭玲;仲淑燕;冯菊华;欧红梅;陈静;陈国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李冬梅;谢先琼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造影技术因其能动态查看组织的实时灌注状态,成为目前超声医学领域发展快的技术之一,也是当前超声界的热门研究课题[1-2],超声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其直径小于红细胞,使超声对组织器官研究模式有所拓宽,有效地提高了超声对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目前,超声造影对肝脏内微小病变的检出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应用已经较成熟[3-4]。近年来,超声造影对肿瘤内部血管灌注的特征在肝脏和乳腺等局灶性病变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方面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兴趣点。本文就国内外目前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疾病上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卢李华;杨丽春 刊期: 2013年第3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