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卢李华;杨丽春

关键词:超声造影, 甲状腺, 肿瘤, 诊断
摘要:超声造影技术因其能动态查看组织的实时灌注状态,成为目前超声医学领域发展快的技术之一,也是当前超声界的热门研究课题[1-2],超声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其直径小于红细胞,使超声对组织器官研究模式有所拓宽,有效地提高了超声对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目前,超声造影对肝脏内微小病变的检出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应用已经较成熟[3-4]。近年来,超声造影对肿瘤内部血管灌注的特征在肝脏和乳腺等局灶性病变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方面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兴趣点。本文就国内外目前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疾病上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灯盏细辛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60例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2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患者。研究组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显效123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95.00%(152/160);对照组显效93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81.25%(130/16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缺血性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灯盏细辛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身体的机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这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江爱民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急诊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急诊内科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永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与微量元素铜铁锌的相关性78例分析

    目的: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探讨其与GDM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检测78例GDM孕妇和78例正常的孕妇血清中铜、铁、锌的含量。结果:GDM组孕妇血清中微量元素铁、锌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铜的含量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锌、铁在GD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GDM孕妇体内存在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应加强孕妇的饮食指导,适时补充铁、锌等。

    作者:葛莉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8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患者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共96膝。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形成缝合术、次全切除术、盘状半月板全切除术,术后进行积极的早期恢复训练和关节活动。结果:术后患者3~4周可正常活动,8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0.8)个月。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效果较好,损伤低,精确度高,可对破裂的半月板组织进行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复,术后可进行早期复健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马国涛;孙晓茹;刘东海;周卫;赵世阳;贾科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曾能初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的探讨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以便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MillardII单侧唇裂修复术及鼻畸形整复术(隆鼻、鼻翼及鼻小柱软骨整形综合术式),实验组在整复后的鼻腔内置硅胶管维持形态,对照组不做处理。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主要观察鼻小柱、鼻尖、鼻翼及鼻孔形态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效果良好者32例,良好率80.0%,对照组效果良好者23例,良好率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侧唇裂患者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邓四海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阴道出血的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诊断阴道出血过程中采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技术的实际效果,从而为临床诊断过程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选取2012年1-8月本院收治的阴道出血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部超声诊断及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内膜增生、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癌、萎缩性内膜等类型的阴道出血上,采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高于采用腹部超声诊断方法的符合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阴道出血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较,采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程度更好,是临床诊断阴道出血的可靠选择。

    作者:张亚琼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拟诊为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表现,术后比对病理结果。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为45例,符合率为86.5%,其他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子宫腺肌症的准确性较高,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谢宁;吴湘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697次,无效输注107次,占15.3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可能是通过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丁琪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吉非替尼术前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术前辅助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6例局限性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给予250 mg/d吉非替尼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85%(2/52)、远处转移率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5/44)和6.82%(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术前给予吉非替尼辅助化疗,可在降低复发及转移率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万金华;张丽华;张学钰;范海银;付洪帆;易向军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9例,给予参考组患者PFN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1年后的Harris评分。结果: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明显少于观察组组(P<0.05),参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人工股骨头置换,PFN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然而早期功能康复效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有一定的差距,两种手术方式远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道信;蔡幸健;杨怿斌;陈剑平;陈霞光;杨康骅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改良胰肠吻合术中“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78例因恶性肿瘤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式、相关临床信息与预后。将78例患者按胰肠吻合术式分为A组(20例):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B组(42例):胰管空肠端侧黏膜-黏膜吻合组;C组(16例):其他胰肠吻合法三组,比较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手术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推广。

    作者:应勇;罗家芳;张文红;王小农;何晓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能谱CT成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癌的应用

    目的:研究能谱CT在肾癌病理分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5例肾癌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然后利用GSI后处理软件,测量病灶内感兴趣区的碘-水浓度、水-碘浓度、能谱曲线及40~140 keV下的CT值,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癌能谱CT的表现。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40~140 keV下的CT值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之间水浓度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和碘含量,能谱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细胞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方为;邓克学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明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000单位/次,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1周2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并观察患者有无药物治疗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Hb平均值为(110.1±6.8)g/L,HCT平均值为(35.8±3.7)Vol%,RET的平均值为(1.76±0.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的Hb平均值为(78.4±5.6)g/L,HCT平均值为(19.7±3.7)Vol%,RET的平均值为(0.91±0.06)%,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实验组经治疗时未发现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

    作者:乔姝;杨丽;白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

    目的:科学有效地利用既有研究结果,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全程饮食护理,提高母婴安全。方法:2012年1~12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本院产科门诊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控制管理,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控制的基础上依据循证护理原则,营养师会诊制定饮食计划及实施护理,合作完成饮食护理计划。结果: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饮食知识知晓率及饮食行为正确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助于促进母婴健康,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郑晖;卢美丹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6例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消化功能复常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中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和应用止痛药物治疗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赵中泽;傅继宁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低分子肝素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剂量对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普胸外科临床有效病例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术后注射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的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异。结果:术后各组PT、APTT延长,Fib、D-D升高,PLT第3天降低而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剂量(4250 U)的LMWH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儒栋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41例小儿腹膜后肿瘤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腹膜后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膜后肿瘤患者41例,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肿瘤组(23例)和良性肿瘤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发病性别、年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率进行比较,其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男孩高于女孩,发病年龄以2~10岁的患儿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腹膜后肿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肠管损伤、术中大出血、输尿管损伤、胰漏、肾衰等,所有患儿随访1年,恶性肿瘤组的复发率为39.13%(9/23),良性肿瘤组为2.5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860,P<0.05);恶性肿瘤组的死亡率为30.43%(7/23),良性肿瘤组无死亡例数。结论:小儿腹膜后恶性肿瘤多见以2~10岁的男孩,其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积极提高手术技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手术的切除率。

    作者:陈文革;崔瑞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35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7例,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8例、出现肺部症状6例,其中呼吸音增粗2例、干湿啰音3例、心脏杂音1例;肝区叩击痛6例、腹部压痛5例,肢体疼痛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激素、免疫调节剂、抗生素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疗法;35例患者中,有效17例,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2例。住院平均时间2~4个月。结论:苯中毒可严重侵害人体的血液系统,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应加强防护,减少苯接触造成的中毒损害。

    作者:钟文晖 刊期: 2013年第3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