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晖
目的:了解泰州市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质量和人群免疫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8月随机抽取泰州姜堰市内7个年龄组共411名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411名调查对象抗-HBs为55.72%,其中男性阳性率55.32%,女性为5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0~12个月组抗-HB阳性率高(71.67%),3~4岁年龄组低(32.79%)。结论:目前泰州市适龄儿童的乙肝抗体阳性率较高,巩固儿童免疫工作的同时,应加强成人乙肝免疫预防工作。
作者:杨开玺;彭维斌;唐万琴;秦才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为有效降低急诊外科风险发生率,提高急诊外科诊疗质量。方法:对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并与常规管理对比研究,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结果:对照组发生医疗纠纷23例,实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其百分比分别为2.3%,0.4%,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作者:唐仕明;凌坤;石平;谭玲;仲淑燕;冯菊华;欧红梅;陈静;陈国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曾能初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697次,无效输注107次,占15.3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可能是通过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丁琪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实施强化24 h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记录试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病情加重,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分析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其中沙丁胺醇1 mL/次,3次/d;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各2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FEV1、FEV1/FVC以及两组间治疗后差异。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上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作者:邹喜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术前辅助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6例局限性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给予250 mg/d吉非替尼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85%(2/52)、远处转移率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5/44)和6.82%(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术前给予吉非替尼辅助化疗,可在降低复发及转移率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万金华;张丽华;张学钰;范海银;付洪帆;易向军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拟诊为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表现,术后比对病理结果。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为45例,符合率为86.5%,其他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诊断子宫腺肌症的准确性较高,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谢宁;吴湘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的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重症骨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重症骨外科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在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加快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的恢复,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新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20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Kehlet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的概念,即术前、术中及术后运用各种已经证实的有效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应激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该理念通过在多种外科手术的患者中积极探索及实践,其临床可行性及优势性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FTS实施的目标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造成的应激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而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快速康复外科较传统的许多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已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胃肠道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施姬;李雷雪;林巧;黄桂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分析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超声影像特点,总结超声诊断思路。方法:选择本院产前超声检查2260例中胎儿下消化道扩张者91例,孕23~25周30例,30~32周30例,38~40周31例三组,并密切追踪梗阻发生和发展。结果: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超声主要表现为肠管道扩张及合并畸形,其表现有羊水增多,肠内容物及是否伴有胎儿腹水,终证实为下消化道畸形者8例(8.7%),83例(91.2%)肠管扩张为一过性,无不良围产结果。结论:客观分析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动态变化对指导临床产科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文娟;石慧莹;刘琳;靳光霞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共80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类型、脑电图及脑CT结果、精神障碍分型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结果:单纯部分性发作47例(58.75%),脑电图异常者71例(88.75%),CT扫描结果异常者55例(68.75%),癫痫性精神病47例(58.75%)。按疗程治疗结束后,出院结果评定痊愈者43例(53.75%),好转者17例(21.25%),进步者16例(20%),无效者4例(5%)。结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可通过病程、家族史、脑电图及脑CT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并给予合理用药,可达到满意效果。
作者:许振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以本院自2005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3例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并发胸胃穿孔可能原因,并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诊断和治疗做进一步研究。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因全身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痊愈,随访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积极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娄永富;练火军;占冬仔;黄奕;娄文水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80例脑损伤新生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并选择40例健康发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设定为C组。A组脑损伤新生儿采取医院干预的诊治方案对进行诊治,B组未采取干预措施,C组为健康发育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的体格状况及智力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组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3项体格发育状况及发育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3项体格发育状况及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B两组脑损伤新生儿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发现经过治疗的A组体格异常(身高、体重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智能低下和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损伤新生儿患者采取早期诊疗措施,可显著改善脑损伤新生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张英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急诊内科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永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分析PFN内固定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9例,给予参考组患者PFN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1年后的Harris评分。结果:参考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明显少于观察组组(P<0.05),参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人工股骨头置换,PFN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然而早期功能康复效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有一定的差距,两种手术方式远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道信;蔡幸健;杨怿斌;陈剑平;陈霞光;杨康骅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7例,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8例、出现肺部症状6例,其中呼吸音增粗2例、干湿啰音3例、心脏杂音1例;肝区叩击痛6例、腹部压痛5例,肢体疼痛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激素、免疫调节剂、抗生素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疗法;35例患者中,有效17例,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2例。住院平均时间2~4个月。结论:苯中毒可严重侵害人体的血液系统,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应加强防护,减少苯接触造成的中毒损害。
作者:钟文晖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诊断阴道出血过程中采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技术的实际效果,从而为临床诊断过程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选取2012年1-8月本院收治的阴道出血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部超声诊断及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内膜增生、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癌、萎缩性内膜等类型的阴道出血上,采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高于采用腹部超声诊断方法的符合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阴道出血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较,采用经阴道和腹部超声联合诊断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程度更好,是临床诊断阴道出血的可靠选择。
作者:张亚琼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2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患者。研究组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显效123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95.00%(152/160);对照组显效93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为81.25%(130/16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缺血性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灯盏细辛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身体的机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这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江爱民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讨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的策略,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1年5月本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变、疗效以及血压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控制情况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2%,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2%(P<0.05)。实验组致残患者及并发症出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明显提升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红群 刊期: 2013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