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爱民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以本院自2005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3例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并发胸胃穿孔可能原因,并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诊断和治疗做进一步研究。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因全身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痊愈,随访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积极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娄永富;练火军;占冬仔;黄奕;娄文水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明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观察研究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只健康杂种狗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制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恢复血流)和观察组(缺血后适应),每组各10只,将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40 min和12 h进行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心功能指标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阻断血流40 min时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h时观察组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状态。
作者:谢阳东;谢东阳;廖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李冬梅;谢先琼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术前辅助化疗对局限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作用。方法:将96例局限性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前给予250 mg/d吉非替尼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85%(2/52)、远处转移率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6%(5/44)和6.82%(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术前给予吉非替尼辅助化疗,可在降低复发及转移率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万金华;张丽华;张学钰;范海银;付洪帆;易向军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在无囊膜的特殊情况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患者无后囊膜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二期后房人工晶体植入。采用巩膜层间无缝线人工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体折叠后由透明角膜切口注入,晶体襻由角膜缘后2 mm的巩膜瓣下穿刺口穿出,置入预先做好的巩膜层间穿刺隧道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眼压、视力、人工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9例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视力>0.6者13例,0.2~0.6者6例,眼压稳定,人工晶体居中良好,无偏斜及移位,随访期间无晶体脱位,眼内炎、低眼压、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囊膜缺失眼,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人工晶体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
作者:周振平;唐靖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的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重症骨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重症骨外科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在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加快重症骨外科患者术后的恢复,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新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人体内的分散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讨论它和感染临床表型是否有关系。方法:对PCR进行测序,测序之前先对其进行扩增,然后分析30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对HBV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用t检验法和字2检验法分析。结果:在300例的病毒感染者中,含有B基因型的患者180例,占60%,含有C基因型的患者120例,占40%。B基因型患者年龄(29.5±9.8)岁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35.2±1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些男女受访患者中,HBV的基因型分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比例是31.2%,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比例为30.2%,明显低于肝癌患者的58.6%和肝硬化患者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HBeAg阳性率55.6%明显低于C基因型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5.62±0.92)log值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5.98±0.76)lo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HBV的基因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患者的年纪、HBeAg阳性比例和病毒水平来看,C基因型患者明显比B基因型多,因此C基因型患者的病情很可能进一步转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作者:张菁超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2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易贤明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7例,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8例、出现肺部症状6例,其中呼吸音增粗2例、干湿啰音3例、心脏杂音1例;肝区叩击痛6例、腹部压痛5例,肢体疼痛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激素、免疫调节剂、抗生素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疗法;35例患者中,有效17例,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2例。住院平均时间2~4个月。结论:苯中毒可严重侵害人体的血液系统,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应加强防护,减少苯接触造成的中毒损害。
作者:钟文晖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及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后乙肝病毒载量均有升高,且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而加强术后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贺晚英;严强;吴世行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急诊内科的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永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研究能谱CT在肾癌病理分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5例肾癌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然后利用GSI后处理软件,测量病灶内感兴趣区的碘-水浓度、水-碘浓度、能谱曲线及40~140 keV下的CT值,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癌能谱CT的表现。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的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40~140 keV下的CT值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之间水浓度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和碘含量,能谱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细胞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方为;邓克学 刊期: 2013年第30期
20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Kehlet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的概念,即术前、术中及术后运用各种已经证实的有效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应激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该理念通过在多种外科手术的患者中积极探索及实践,其临床可行性及优势性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FTS实施的目标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造成的应激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而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快速康复外科较传统的许多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已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胃肠道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施姬;李雷雪;林巧;黄桂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为许多人类肿瘤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途径。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研究肿瘤干细胞能更好地了解它在导致肿瘤形成上的一些分子学事件,并且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精确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许多其他人类肿瘤一样,目前已经有研究证明在人甲状腺癌中也存在肿瘤干细胞,但是他们在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本文中,笔者将讨论甲状腺肿瘤干细胞的起源与其在分子和细胞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同时探讨人甲状腺肿瘤干细胞对发现新的临床治疗途径的潜在作用。
作者:杨春莲;曹仁贤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观察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孕妇27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为保妇康凝胶联用乳酸菌素阴道胶囊组,用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 B组为保妇康凝胶组,单一应用保妇康凝胶治疗。用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药物副作用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有效率89.92%,B组为76.22%,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A组5%,B组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作者:田慧敏;黄彦霞;宋志红;苏淑敏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对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宫颈机能不全患者68例,其中16例进行保守治疗,即只是卧床休息,52例进行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的新生儿的存活率与未足月胎膜的早破率。结果:保守治疗组8例(50.0%)新生儿存活,有10例(62.5%)属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手术治疗组38例(73.8%)新生儿存活,36例(69.2%)属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的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好,能够延长妊娠的时间,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作者:戴泽果;黄雅容;蔡美卿;郑赛媚;余国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荣波;魏兴科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78例因恶性肿瘤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式、相关临床信息与预后。将78例患者按胰肠吻合术式分为A组(20例):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B组(42例):胰管空肠端侧黏膜-黏膜吻合组;C组(16例):其他胰肠吻合法三组,比较不同方式的胰肠吻合手术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术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推广。
作者:应勇;罗家芳;张文红;王小农;何晓 刊期: 2013年第30期
目的:明确枣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及流行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对2006-2011年间145133名无偿献血者进行抗-HIV1/2检测,初检复检都呈阳性或单试剂双孔复试都呈阳性者,送疾控中心确认。结果:确证抗-HIV1/2抗体阳性7例,感染率为0.0048%,2008年开始在献血员中有感染个体被确认。结论:本地目前虽无输血传播HIV病例,但是HIV传播风险越来越大,需选择低危健康无偿献血者,提高血液检测水平,阻止HIV经输血传播。
作者:赵勇 刊期: 2013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