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观察*

谢阳东;谢东阳;廖伟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 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只健康杂种狗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制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恢复血流)和观察组(缺血后适应),每组各10只,将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40 min和12 h进行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心功能指标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阻断血流40 min时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h时观察组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状态。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癫痫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共80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类型、脑电图及脑CT结果、精神障碍分型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结果:单纯部分性发作47例(58.75%),脑电图异常者71例(88.75%),CT扫描结果异常者55例(68.75%),癫痫性精神病47例(58.75%)。按疗程治疗结束后,出院结果评定痊愈者43例(53.75%),好转者17例(21.25%),进步者16例(20%),无效者4例(5%)。结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可通过病程、家族史、脑电图及脑CT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并给予合理用药,可达到满意效果。

    作者:许振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指导及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李冬梅;谢先琼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发病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进行临床监测统计,并观察腮腺炎疾病在本市的流行趋势。结果:根据四平市各区县发病情况可见高发地区为伊通县和公市岭市,分别占总病例的32.77%和29.06%,高发职业为学生,共1009例,占总病例的56.62%,其次为学龄前儿童。通过年龄性别调查本市0~20岁为腮腺炎高发年龄,占总病例的94.83%,总体男性发病率较高,为1114例,占总病例的62.5%。经统计4月和5月为腮腺炎高发季节,发病率为全年的40.01%。结论:经对腮腺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有的放矢的对高发人群、年龄、区域进行重点的健康教育、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对腮腺炎疾病的明确认知以及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本市的腮腺炎发病率的目的。

    作者:徐萍;刘宇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与微量元素铜铁锌的相关性78例分析

    目的: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探讨其与GDM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检测78例GDM孕妇和78例正常的孕妇血清中铜、铁、锌的含量。结果:GDM组孕妇血清中微量元素铁、锌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铜的含量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锌、铁在GDM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GDM孕妇体内存在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应加强孕妇的饮食指导,适时补充铁、锌等。

    作者:葛莉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护理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Kehlet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的概念,即术前、术中及术后运用各种已经证实的有效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应激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该理念通过在多种外科手术的患者中积极探索及实践,其临床可行性及优势性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FTS实施的目标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造成的应激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而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快速康复外科较传统的许多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已有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胃肠道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施姬;李雷雪;林巧;黄桂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孕妇27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为保妇康凝胶联用乳酸菌素阴道胶囊组,用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 B组为保妇康凝胶组,单一应用保妇康凝胶治疗。用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药物副作用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有效率89.92%,B组为76.22%,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A组5%,B组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妇康凝胶联合乳酸菌素阴道胶囊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作者:田慧敏;黄彦霞;宋志红;苏淑敏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无囊膜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无囊膜的特殊情况下,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对19例(19眼)患者无后囊膜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二期后房人工晶体植入。采用巩膜层间无缝线人工晶体固定术,三片式人工晶体折叠后由透明角膜切口注入,晶体襻由角膜缘后2 mm的巩膜瓣下穿刺口穿出,置入预先做好的巩膜层间穿刺隧道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观察眼压、视力、人工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9例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视力>0.6者13例,0.2~0.6者6例,眼压稳定,人工晶体居中良好,无偏斜及移位,随访期间无晶体脱位,眼内炎、低眼压、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囊膜缺失眼,巩膜层间无缝线固定人工晶体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

    作者:周振平;唐靖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进行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167例、开腹手术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在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腹腔镜组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微创优势明显,近期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值得推广。

    作者:何洪生;曾文龙;朱伯炼;黄腾钦;杜永御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只健康杂种狗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制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恢复血流)和观察组(缺血后适应),每组各10只,将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40 min和12 h进行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心功能指标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阻断血流40 min时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h时观察组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状态。

    作者:谢阳东;谢东阳;廖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00例产妇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会阴裂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产妇会阴裂伤的原因,并探讨会阴裂伤的防治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00份足月妊娠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妇的临床资料,按新生儿体重分为小于4000 g和等于大于4000 g,按产妇年龄分为22~35岁组和36~40岁组,按是否手术助产分顺产组及会阴侧切组,按会阴裂伤程度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并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000例产妇中会阴裂伤218例,会阴裂伤率达10.9%。36~40岁组会阴裂伤率高于22岁~35岁组(P<0.05)。巨大儿组会阴裂伤率高于正常体重新生儿组(P<0.01)。而手术助产并不降低会阴裂伤率(P>0.01)。结论:足月妊娠阴道分娩初产妇会阴裂伤以巨大儿多见,会阴裂伤防治重点年龄应放在36~40岁初产妇。会阴侧切并未显示出对会阴严重裂伤的保护性及优越性。

    作者:仲肖静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同时机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并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同手术时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1日-2013年1月1日共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合并症诊断和治疗,在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结果:本组102例患者经过治疗,7~14 d内均恢复了自主排尿功能。本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情况由手术前的(33.6±1.2)分下降为(9.1±1.3)分;大尿流率由手术前的(6.5±1.7)mL上升为(21.4±4.9)mL;生活质量评分由手术前的(4.6±0.3)分上升为(6.9±0.4)分;残余尿量由手术前的(352.1±0.5)mL下降为(27.3±0.1)mL,上述各项指标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而言,运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胡敏;宋乐明;钟久庆;刘泰荣;彭作锋;秦文;杜传策;朱伦锋;黎衍敏;黄建荣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荷兰纽迪希亚公司出品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体质量、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等营养指标,并考察有无营养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后,体内营养指标术后7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且无其他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烨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的探讨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以便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MillardII单侧唇裂修复术及鼻畸形整复术(隆鼻、鼻翼及鼻小柱软骨整形综合术式),实验组在整复后的鼻腔内置硅胶管维持形态,对照组不做处理。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主要观察鼻小柱、鼻尖、鼻翼及鼻孔形态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效果良好者32例,良好率80.0%,对照组效果良好者23例,良好率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侧唇裂患者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邓四海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综合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43例和观察组(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组)43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PHQLS评分、IPSS评分、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BPHQLS评分、IPSS评分、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好于本组手术前的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在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较好,患者术后的综合状态也相对较佳。

    作者:傅荣升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宫颈机能不全患者68例,其中16例进行保守治疗,即只是卧床休息,52例进行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的新生儿的存活率与未足月胎膜的早破率。结果:保守治疗组8例(50.0%)新生儿存活,有10例(62.5%)属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手术治疗组38例(73.8%)新生儿存活,36例(69.2%)属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的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宫颈环扎术加卧床休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好,能够延长妊娠的时间,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作者:戴泽果;黄雅容;蔡美卿;郑赛媚;余国芳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共20例,为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且有症状的患者,对照组20例为健康志愿者。采用CTA评价狭窄处粥样斑块及血管狭窄程度,CT灌注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观察组CT平扫检查12例患者有脑梗死16处,分别为单侧腔梗/脑梗死7例,双侧基底节腔梗2例,双侧斑片状脑梗死3例。均病灶显示8例。颈动脉40支,颈内动脉中度狭窄5支,重度狭窄12支,完全闭塞11支。颈动脉病变单反为5例,其他均为多血管多部位病变。分析粥样斑块在颈动脉狭窄处的特点,分为混合性斑块、软斑块及钙化斑块,软斑块CT值有较大变化范围,为-8~80 HU。对照组脑CT灌注左右侧显示均为对称,观察组大脑左右半球灌注显示不对称14例。结论:导致中风危险性增高的因素众多,采用多CTA技术和多层螺旋CT灌注联合应用可行全面分析,包括主动脉弓、颈动脉、颅内血管等病变评价,使中风危险性的预测效果显著提高,对伴有脑血液动力学损害的患者可提高确诊水平,为临床救治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振强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明珍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乙肝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及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后乙肝病毒载量均有升高,且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而加强术后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贺晚英;严强;吴世行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2010-2012年本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对本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归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各科室抗生素应用情况,对于药物应用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2010-2012年各科室6357份处方,其中应用抗生素的处方为2340份(36.8%),其中1023份存在不合理情况(43.7%)。2012年抗生素使用不当情况明显少于2010年。结论:本院各科室抗生素应用情况仍有一定问题,通过药师的积极参与临床用药物探讨可明显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几率。

    作者:黄爱荣 刊期: 2013年第30期

  • 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其中沙丁胺醇1 mL/次,3次/d;布地奈德和异丙托溴铵各2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FEV1、FEV1/FVC以及两组间治疗后差异。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上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作者:邹喜生 刊期: 2013年第3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