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玲;薛常镐;陈铁晖;康天尝;洪作艺;陈上清
1999年4~6月我们对石家庄市21 544名居民进行了伤害现况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同时采用了几种不同的调查方法,并用俘获-再俘获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发现每种方法均存在漏查现象,分析如下.
作者:董会敏;闫纯锴;张世勇;王颖;许英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铁路局所属的六所中学的初一、二年级的28个班的1 314名在校学生一年来的伤害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发生13种不同类型伤害,发生率为83.33%.依其伤害的发生率居前七种的分别是:跌伤(40.03%);刀割伤(38.66%);骨头卡喉(37.52%);车辆伤(19.63%);碰伤(18.19%);烧烫伤(17.50%);锐器刺伤(17.20%).家庭是中学生受伤害的主要场所(占55.67%),手和上肢是伤害发生的主要部位(占66.87%).因伤害而引起缺课的为2 816人次(占69.77%).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问题.
作者:张冀梅;孙慧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为了解伤害导致老年人入院的现状,探讨老年人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3 104例≥60岁的住院病人进行了一次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宇翠;鲁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伤害是危害老年人群健康的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其成为发生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等伤害事件的高危人群,且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伤害造成的后遗伤残不仅给老年人自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然而,只要认真采取科学的方法,伤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作者:吕筠;李立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意外伤害的相关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老年人保健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医学相关知识、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手段,对广州地区部分高校的1 001名离退休教职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龄组与低龄组、有慢性病与无慢性病、视听能力差与视听能力好、操作功能差与操作功能好、自我感觉差与自我感觉好、生活态度消极与生活态度积极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有慢性病、视听能力差、操作功能差、自我感觉差、生活态度消极是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钟建文;颜远茹;许静婵;黄春惠;卢智鹇;巢和安;刘雅玲;卓奇贰;徐建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文报道1例患者在液晶生产线测试时,抽吸管道泄漏,致液态苯酚溅到患者头、颈部.经现场抢救后送医院.50%酒精擦拭患处,10%葡萄糖500 ml静滴,并行抗炎治疗.
作者:曹大伟;袁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因素角度评价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自杀行为.方法调查268例病例及询问病史,从服药、饮酒动机、社会心理、家庭职业、学习情况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资料说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就是说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文化素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都在调节和影响人的心理.结论一旦导致人的心理失调,对于行为都会起着消极作用.当今医药卫生推向市场、推向个体,精神药物管理存在问题,尤其在边少穷的民族地区,精神药物管理问题依然存在混乱现象,加之人群贫穷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服安定等药物及大量饮酒解愁,致使自杀行为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影响社会安定.
作者:韦婷绰;周丽;杨馥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海宁县的岔路、桥头胡、西店3个乡镇3所中学初二年级15个班级1 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初中一年级伤害发生及伤害后恢复情况,1 000名调查对象中,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调查表有896份,合格率89.6%.
作者:曹品元;黄美林;张学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及家长、教师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差别.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学生和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77%的学生听说过意外伤害,70.73%和67.04%的学生在玩耍和运动时会想到可能发生意外伤害,44.5%学生认为骑自行车有必要戴防护帽.不同年级比较发现,某些认知和行为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差,尤以中学生为甚.1/3的家长和教师认同意外伤害是不能预知的,因此是无法预防的.分别只有62.77%、62.35%和10.94%的家长和教师把跌伤烧伤、烫伤及自杀与他杀当做是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结论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某些意外伤害认识不足.
作者:范存欣;郭畅;林汉生;王声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损伤与中毒对我国劳动力及潜在劳动力的影响及程度.方法采用1990~1992年全国疾病监测资料,对损伤与中毒进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分析.结果在0~64岁人群中,损伤与中毒的标化YPLL率三年中均居各类死因首位.前三位为自杀和自伤、溺水、交通事故.男性损伤与中毒的总死亡高于女性.交通事故是造成男性潜在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女性则为自杀和自伤.溺水为10岁以下儿童损伤与中毒的首位死因.结论对高危人群进行损伤与中毒的预防很有必要.
作者:吴涛;曹卫华;焦健;李立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食源性疾病不仅可使感染者发病和造成死亡,而且还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人们尚未意识到其对社区健康和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因此,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尤为重要.
作者:凌文华;朱惠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由于接产时暴力因素所致.本文着重讨论与新生儿锁骨骨折有关的围产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6年7月~1998年5月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锁骨骨折病人,共30例.其中男性23例(76.7%);女性7例(23.3%).该组患儿中本院产科出生共有12人,占同期产科出生婴儿数的0.57%.胎龄大42+3周,小36+3周,平均39+5周.体重(2.6~4.5) kg,平均体重(3.9±0.6) kg,血钙1.5~2.6 mmol·L-1,平均2.36±0.86 mmol·L-1.
作者:吴婕翎;俞钢;吴晶晶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随着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住宅也趋于集中而形成小区化,由于区内是交警监控的盲区,交通伤日益增多,现就本地3个住宅小区的交通伤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住宅区内交通安全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损失.
作者:李新超;高爱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健康保健措施更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加上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韦湘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在儿童伤害发生中父母的有关因素所起的作用,以便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969名伤害儿童及1 584名对照儿童的父母亲调查,项目包括配偶有无、吸烟、饮酒与职业方面的情况.结果母亲配偶有无、父母亲吸烟、饮酒与职业方面的情况与儿童伤害的发生有关系,父母亲饮酒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担任单位干部、商业工作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其他职业对儿童伤害的发生是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
作者:李丽萍;黄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腓总神经为混合神经,在膝部的位置很浅表,较易受损伤.我科自1988年8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腓总神经损伤38例,其中二期手术治疗的22例,获随访2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源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可导致受伤害者暂时或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现将除州市区1989~1998年10岁以下儿童非故意死亡对寿命损失年的影响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鹏展;李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找出男女性别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是否存在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8个调查人群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研究.结果男孩的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孩,性别与儿童伤害的发生中度相关,OR值为1.58(95% CI:1.34~1.86).结论在采取措施防止儿童意外伤害时应考虑性别差异.
作者:戴文灿;柴军安;刘芝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钢铁企业职业伤害的微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钢铁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分层整群抽样,采用回顾法收集职业伤害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资料.结果该企业的微伤季发生率为13.4%,带病坚持工作、性格内向、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失眠、文化程度低以及不同厂矿和工种是影响微伤发生率上升的因素,年龄和本工种工龄是影响微伤发生率下降的因素.结论钢铁企业微伤的发生率较高,不提倡工人带病坚持工作.
作者:余金明;王迎春;吴系科;吴金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铁路旅行性精神障碍是我国旅行者近年来多发的一种疾病.通过查阅文献,对铁路旅行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论述.
作者:肖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