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术后复发63例再次手术的疗效

崔正东;李杨

关键词:胃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胃切除术, 再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15年笔者所在医院再次手术处理的63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3例中术后生存>5年者8例,3~5年者13例,1~3年者20例,1年以内死亡者17例.仅行探查者5例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 凡能证实吻合或残胃复发而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均应进行再次手术.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防治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莞市长安医院268例异位妊娠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PEP 13例,发生率4.85%;11例使用甲氨喋呤及中药杀胚治疗,病情痊愈;另2例拒绝用药,再次手术.结论 异位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PEP发生的可能性大,严格选择保守手术病例,彻底清除病灶,术中常规在妊娠部位注入甲氨喋呤,术后严密观察血β-hCG的下降情况,及时使用甲氨喋呤及中药杀胚治疗,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PEP.

    作者:刘娇兰;周丽叶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的护理配合

    总结了122例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护理、物品的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认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的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健康指导是手术顺利安全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孔妍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盐酸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4例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09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救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4例,根据不同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给予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同时伍用氯磷定.结果 24例患者经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除2例出现口干外无其他不良反应,也无反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具有长效、强力、持续解毒、毒副作用小、无反跳、用药时间短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华;周顺良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大连市15岁以下儿童甲型肝炎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目的 对大连市15岁以下儿童进行甲型肝炎抗体动态监测,了解不同地区甲肝的流行状况及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方法 用ELISA方法对大连市15岁以下儿童进行甲肝肝炎抗体(抗-HAV)测定.结果 共采集样本680份,测得抗-HAV阳性者369份,阳性率为54.26%;郊区与市区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17.93,P<0.05),男、女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50,P>0.05).结论 大连市2~15岁以下儿童甲肝抗体水平较低,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甲肝疫苗的免疫覆盖率.

    作者:乌丰莲;方颖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应用调查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及应用.方法 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手术的89例患者根据年份分为A组(2006年组)12例、B组(2007年组)18例、C组(2008年组)23例和D组(2009年组)36例,将四组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及比较.结果 经统计比较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越来越短,A组与C组比较,P<0.05,A组与D组比较,P<0.01,而患者满意率呈逐年亡升趋势,P均<0.05.结论 在泌尿外科的治疗中腹腔镜的效果得到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越米越高,说明了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作者:臧青山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18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行切开复位胫骨止点及可吸收螺钉固定术.术中使用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块,术后以膝关节支具外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40~67 min,平均48 min.12例均随访12~14个月,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无腘窝部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1年Lysholm膝节功能评分(93.6±4.7)分.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切口、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可靠.

    作者:刘仁德;李文锐;李文虎;袁艾东;蔡广荣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逆转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 4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次,1次/ d,治疗前后测量血压,用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4周总有效率为96%,降压幅度20.3/14.2 mm Hg,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对左心室肥厚亦有逆转作用.

    作者:谢祖宏;翟雨阳;庞春芬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病理诊断误诊的常见原因

    病理诊断作为后诊断,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所以对病理医师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当医生就会有失误,当一名好的医生就要尽可能减少失误.当一名病理医生要减少失误就必须要了解病理误诊的常见原因.

    作者:柯飞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将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分成两组,葛根素治疗组20例,极化液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及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差异.结果 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葛根素治疗组优于极化液对照组(P<0.01).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西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启军;冯华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通过对655例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探讨护理的具体措施及必要性,认为护理有利于保证手术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创伤愈合,恢复患者视功能.

    作者:梁静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52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方法 将52例入选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入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80.7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康宝金;江开文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血栓病变处理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变的治疗对策.方法 3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发病时间1~8 h,均经急诊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内有血栓.24例患者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其中18例患者急诊冠脉内植入支架,6例患者因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很大,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后,继续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36~48 h.结果 1周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内血栓消失,1例患者罪犯血管轻度狭窄,未行PCI术,其余5例行PCI术;4例患者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予以冠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当时未行PCI术,继之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1周后择期PCI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中等,应用球囊通过血栓,同时应用肝素盐水静脉内注入,将血栓冲至冠脉远端,再行PCI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大,应用抽吸导管,未成功者改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择期PCI术.结论 冠脉内血栓病变应依据血栓负荷量多少采取相应对策,替罗非班应用疗效较好,冠脉内溶栓治疗亦有一定疗效,球囊通过冠脉血栓肝素盐水冲洗只适用于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

    作者:周德越;迟贤国;蒋立民;陈爱明;李广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神经节苷脂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简称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符合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组1996年杭州会议上制定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点神经节苷脂,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止抽、意识恢复、青紫缓解、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恢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残率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杨淑文;潘笑逸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治疗策略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社区环境中罹患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而在住院后(通常限定为入院48 h内或在潜伏期内)发病者.CAP依然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1].CAP的抗菌药物治疗,在病原菌明确以前,一般都以经验性治疗为主,但抗菌药物的选择有其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王细川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732例脑血管患者用MMSE进行智能评估,检查血生化、脑CT和MRI,应用Hachinski缺血指数区分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结果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是29.5%,高血压、心房纤颤、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升高、卒中史、高龄、低教育、大量饮酒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相关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和危险因素均有关系.

    作者:施岩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特征及诊治8例分析

    目的 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 8例患者中有4例左心功能不全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接受三腔起搏器植入进行心肌同步化治疗,使心功能均从术前的Ⅳ级改善为Ⅲ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平均74 mm缩小为6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22.8%改善为35.5%.结论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故极易误诊、误治和漏诊,但其主要表现是心力衰竭、心律律失常和血栓栓塞三大临床特征,经用强心、利尿和植入起搏器等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伯全;刘晓艳;陈慧妍;刘伟霞;吴广明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膀胱自发性破裂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因突发性小便不能自解30 h,剧烈疼痛2 h,于2004年11月20日入院,既往排尿通畅.体检:T 37.7 ℃,BP 110/70 mm Hg,耻骨上膀胱区隆起,压痛,叩浊音.腹肌紧张,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未见膀胱充盈,盆腔大量积液,前列腺部尿道结石,膀胱区平片示:后尿道处有直径2 cm的结石影.拟诊:后尿道结石,膀胱破裂.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探查,下腹部正中切口,术中见耻骨后大量积液,吸出液体约3500 ml,膀胱前壁近颈口处有一长8 cm不规则裂口,膀胱壁变薄,壁光滑,整个膀胱黏膜皱襞消失.

    作者:王亚军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2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回顾性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140例作为病例组(DN组),单纯的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作为对照组(非DN组).结果 DN组和非DN组比较,相关病史、糖尿病病程、血压、血糖、血脂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糖尿病病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关.

    作者:谢克亮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术后主要并发症

    胰腺癌约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0%,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胰腺癌已成为主要的肿瘤致死原因之一.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一般<20%,5年生存率<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迄今仍被认为是治疗胰头癌首选且有效的方式.随着技术不断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愈来愈多在地市级医院甚至个别县级医院开展.随着医疗条件和手术技能的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有所下降,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胰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满意.

    作者:刘丽;张俊 刊期: 2010年第15期

  • 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分析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基础上,用依那普利5~10 mg,每日1~2次,螺内酯20~100 mg,每日2次,联合治疗8周后观察血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均<0.01),36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心力衰竭改善显效19例(52.8%),有效15例(41.6%),无效2例(5.6%);临床治疗期间无严重高血钾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可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李云军 刊期: 2010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