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痫前期-子痫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郑道

关键词:子痫前期-子痫, 病因, 发病机制, 内皮素-1, 高血凝状态
摘要:为了探讨子痫前期-子痫(preeclampsia-eclampsia,PE-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笔者以解剖生理及相关文献为依据,提出了宫腔容积超常增减、宫缩过强与PE-E的病因相关性[1],PE-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现仍以解剖生理及相关文献为依据,针对该问题继续探讨如下.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与探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0年4月35例腰痛患者运用针灸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第1个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为85.71%.第2个疗程结束时的总有效率为91.43%.结论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痛,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颈椎椎间盘螺旋CT后处理技术优势及价值应用

    目的 时事动态观察颈椎椎间盘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57例颈椎椎间盘突出患者,普通非螺旋CT平扫.结果 11例患者部分椎间盘显示不清或扫描不到.结论 在C-SPINE MPR后处理过程中能够清晰时事观察椎间盘情况以及其他优势,从而避免显示不清或遗漏的存在,可知颈椎椎间盘螺旋CT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树权;郎玉亭;陈小燕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顺义区0~2岁婴幼儿家长营养与喂养认知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笔者所在区儿童喂养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有目的地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方法 儿童保健门诊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就诊的32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1.2%采用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但45.9%的母亲学过正确母乳喂养的姿势并按要求去做,当母乳不足时,83.7%的母亲会选择添加奶粉或辅食;近半数家长在辅食添加及婴幼儿饮食习惯培养上存在误区或不够重视.结论 今后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应更加侧重于喂养技术,即母乳喂养实施方法、辅食添加及进食技能培养的注意事项.

    作者:陈彤颖;王秀云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13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经验.方法 对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75例恢复良好,轻残18例,重残9例,死亡30例.结论 重视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异常变化,及时进行有效地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包世利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MTT法检测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生物活性的研究

    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优化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的MTT法检测活性的条件,采用SPSS 软件对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水平下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佳的检测条件.其佳检测条件为:细胞浓度3×104个/ml,培养时间72 h,药物浓度0.2 ml/孔,小牛血清含量10%.此方法的活性测定结果与3H-TdR掺入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新波;朱红升;姜启凤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坦索罗辛和普鲁苯辛对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坦索罗辛和普鲁苯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的疗效.方法 15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结石直径0.4~1.0 cm.对照组未给予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普鲁苯辛组给予普鲁苯辛15 mg,3次/d;坦索罗辛组给予坦索罗辛0.2 mg,1次/d.每例患者治疗观察期不超过2周.结果 2周内结石排出者对照组为42例(84%),普鲁苯辛组为46例(92%),坦索罗辛组为47例(94%).各组比较排石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5.5±4.0)d、(5.1±2.8)d、(4.5±2.6)d,普鲁苯辛、坦索罗辛组较对照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坦索罗辛组较普鲁苯辛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坦索罗辛和普鲁苯辛在辅助排石方面是安全、有效的,能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坦索罗辛作用优于普鲁苯辛.

    作者:颜自兵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宫颈残端癌23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残端癌的诊治特点、预防及早期发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洛阳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23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带瘤生存,12例无瘤生存,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依次为85.09%、51.98%、15.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残端癌较少见,其发生率高低与实施子宫次全切除术的多少有关,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重点做好次全子宫切除术时的宫颈检查、术后残留宫颈的随诊及早期发现宫颈残端癌.

    作者:何社红;邢燕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椎管内麻醉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2例实施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1例.Ⅰ组为连续硬膜外间隙给药模式:左布比卡因0.375%溶液5~12 ml分次注入.Ⅱ组采用针内套针法腰-硬联合给药模式,蛛网膜下腔麻药用量为0.5%左旋布比卡因2 ml(0.75%左旋布比卡因10 mg+脑脊液1 ml),注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全程监测并记录注药后5、10、15、20 min各时点循环和呼吸参数变化及麻黄素用量.记录两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Ⅱ组的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Ⅰ组(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8.0±3.5)min,Ⅱ组为(7.0±1.5)min,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0.95%、19.05%和95.23%、4.77%,Ⅱ组优于Ⅰ组.两组患者于注药后5、10、15、20 min各时点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Ⅰ组血压下降较为缓慢,Ⅱ组T1、T2血压下降幅度较Ⅰ组大(P<0.05),但下降值均在基础值的30%以内.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效果确切,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农镓祯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药物流产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以利于在今后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上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病例5968例,其中失败499例,失败率8.36%,分析失败的相关因素并加以整理.结果 年龄大于35岁、子宫位置后倾后屈,多次流产、有剖宫产史、孕囊直径小于10 mm大于30 mm,胎龄小于43 d等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升高.结论 药物流产成功率受妊娠次数、孕囊大小、孕妇年龄、有无剖宫产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药物流产病例的选择上应综合以上因素考虑,以达到佳效果.

    作者:王振文;唐微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膈疝并胸、腹水1例

    1 病例介绍孕妇,24岁,孕2产1,于孕9个月第1次到笔者所在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孕期否认服药史及毒物接触史,无家族遗传病史.超声所见:双顶径9.1 cm,颅内结构未见异常,脊柱排列整齐,胎心142次/min,股骨长6.3 cm,胎儿胸腔偏左侧见肠管样回声,压迫左肺,胎儿心脏偏右侧,膈肌右侧呈低回声带,左侧低回声带消失.

    作者:罗萍;黄毅华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浅谈农场居民健康体检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欲望表现的越来越强烈,对个人身心健康更加重视,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通过健康体检发现健康隐患,同时建立个人居民健康档案,研究和关注农场职工的健康状况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范明秀;鲁玲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高钾血症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报道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5岁,因间断头晕20年,发现肌酐增高6年,呼吸困难1 d入院.病程中于20年前诊断高血压,血压控制效果欠佳,6年前诊断肾衰竭,现行透析治疗,1次/周.

    作者:张昕;宋慧敏;李红英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医学院新生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医学院新生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国内外都开始对医学院新生的压力问题进行了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压力的概念、压力源和压力应对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提出这一领域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姚毅忠;马燕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眼球钝挫伤致前房出血12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28例(128眼)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半卧位,双眼包扎,休息制动,应用止血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甘露醇、神经营养剂,并及时处理并发症,5 d内治疗无效者行前房穿刺冲洗.观察积血吸收时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 128眼挫伤性前房积血者积血吸收时间:少量积血46眼,1~3 d;中量积血63眼,4~10 d;大量积血19眼,6~15 d.积血吸收后视力:0.1以下者6例,0.1~0.3者8例,0.4~0.9者60例,1.0以上者54例.结论 挫伤性前房积血的视力恢复程度与损伤程度、出血量的多少有关.并发症少、治疗及时者视力恢复较好.药物治疗和前房冲洗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素兰;孙虹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n=50)和对照组(Ⅱ组,n=50),Ⅰ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Ⅱ组全凭静脉麻醉(TIVA).结果 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药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术毕至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延长,拔管后烦躁、疼痛的发生率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有利于减轻疼痛.

    作者:杨晓蓉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社会支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对其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的方式,了解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住院治疗20 d后对其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比观察,探讨其与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的关系.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对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有很大的影响.结论 社会支持状况直接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影响了生活质量,护士应帮助患者优化社会支持网络,鼓励他们主动利用支持网络、减少残障,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袁高萍;李显录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5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经过甲巯咪唑顿服治疗,治愈率为65.0%,其中,有18例复发,复发率为34.62%; 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对照组7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经过甲巯咪唑常规治疗,治愈率为61.54%,其中,有21例复发,复发率为43.75%;2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复发率及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甲巯咪唑顿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疗效更为确切,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叶海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原因.方法 2001年10月~2008年12月间笔者所在医院市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9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发生肠梗阻的时间及性质与梗阻原因的关系.结果 96例肠梗阻中,肿瘤复发占60.4%(58/96),良性原因占39.6%(38/96).73.7%(28/38)的良性原因所致肠梗阻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肿瘤复发所致的肠梗阻全部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上.肿瘤局部复发是胃癌和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小肠坠入盆腔粘连成团也是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重要原因.结论根据初次手术时间结合肿瘤原发部位可大致判断肠梗阻的性质和原因.

    作者:赵北永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新式剖宫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急诊行剖宫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SEA组(n=80)和硬膜外麻醉(EA)(n=80)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诱导时间、硬膜外局麻药用量、麻黄碱用量及麻醉效果.结果 CSEA组的优良率高,诱导时间、硬膜外麻药用量均比EA组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SEA起效快、用药少,是剖宫产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张春明 刊期: 2010年第17期

  • 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防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160例,全部病例均采用日本NISSAN公司生产的DS-250动态血压记录仪进行记录,全部病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统计左室肥厚及室间隔增厚的发生情况.结果 动态血压监测中的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 h平均血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室肥大,室间隔增厚及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可较准确的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学平 刊期: 2010年第17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