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扎罗汀凝胶与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对比观察

罗健

关键词:他扎罗汀, 克林霉素, 寻常性痤疮, 疗效
摘要:目的 对比他扎罗汀凝胶与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他扎罗汀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稍差,4周时疗效相当,8周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0.1%他扎罗汀凝胶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治疗时间达8周总有效率较克林霉素凝胶高.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β-七叶皂甙钠联用复方丹参对末节断指再植存活率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末节断指再植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 将近6年笔者所在医院206例住院治疗的末节断指再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断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有较高的完全存活率和较低的坏死率.结论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提高末节断指的存活率,对末节断指微循环的建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展兴;刘永爵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戒毒医院的社会功能性和社区关联性

    戒毒医院作为戒毒机构,在吸毒者经药物戒毒,回归社会后,应及时与社区合作,做好吸毒人员的后续戒毒工作.指导社区对吸毒者实施帮教和管控措施,继续加强心理矫正治疗、尿样跟踪检测和社会管理工作,重视戒毒医院的社会功能和社区关联性.只有把戒毒工作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使得禁毒资源利用大化.

    作者:张燕;史雪芹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青中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自我调理

    2003~2008年来的健康查体结果分析显示,30~50岁的男性被查出患高脂血症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大部分人为单位的各级领导、个体经营者等.跟踪检查显示这部分人大多数没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脂肪肝等能继发高脂血症的原发疾病.分析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作者:李玉荣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作者:马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胰床多管引流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胰床多管引流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其中2003年以前的患者采取单纯小网膜腔引流术,治疗5例;对2003年至今的患者采取胰床多管引流术,治疗31例.结果 采取单纯小网膜腔引流术治疗者术后生存2例;采取胰床多管引流术治疗者术后生存25例,病死率19.4%,比单纯小网膜腔引流术病死率下降40.6%.结论 胰床多管引流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天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血糖监测对窒息新生儿救治的影响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常见的急症,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后的血糖平衡紊乱,即高血糖和低血糖,是新生儿窒息后常见的代谢障碍之一.糖代谢的异常对脑细胞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1].根据窒息新生儿生后48 h内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动态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血糖稳定,可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的脑损害,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作者:张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以持续心前区疼痛4 h为主诉入院.血压120/70 mm Hg, 脉搏62次/min,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无溶栓禁忌证,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溶栓后2 h患者疼痛减轻,ST段回落大于50%,考虑有溶栓后血管再通.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给予常规治疗.

    作者:朱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心脏外伤手术的抢救配合及体会

    心脏外伤分为心脏穿透伤及心脏闭合伤,病情危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和心包填塞.笔者配合手术抢救成功 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及肠道蛔虫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与幽门螺杆菌(HP)及肠道蛔虫感染的关系.方法 RAP患儿61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3~6岁组186例,7~11岁组289例,12~16岁组150例.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血抗HP-IgG检测,两项均阳性者判断为HP感染,同时取大便涂片查找蛔虫卵,阳性者判断为肠道蛔虫感染.结果 HP感染3~6岁组32例(17.20%),7~11岁组84例(30.11%),12~16岁66例(44%),3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蛔虫感染,3~6岁组128例(68.82%),7~11岁组148例(53.05%),12~16岁组52例(34.67%),3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15例患儿中男312例,HP感染92例(29.49%),肠道蛔虫感染171例(54.81%);女303例,HP感染90例(29.70%),肠道蛔虫感染157例(51.82%),二者比较HP感染率及肠道蛔虫感染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率随RAP患儿年龄增长而增长,肠道蛔虫感染率随RAP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与性别无关.HP感染与肠道蛔虫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长儿以HP感染比例较多,而学龄前儿童以肠道蛔虫感染比例较多.

    作者:吴谋豪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子宫输卵管造影及介入再通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经宫颈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elective salpingography,SSG)和输卵管再通术(selective transcervical fallopian tube recanalization,STFTR)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8例临床诊断不孕症的患者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 graphy,HSG).对其中326例证实为输卵管狭窄或阻塞原因所致不孕的患者,在X线透视监视下,通过同轴导管配合导丝技术经宫颈将5F导管选择性插至子宫角部或输卵管间质部,并借助0.018 in微导丝、3F微导管的扩张作用和药液的冲胀作用,使阻塞的输卵管再通,后向输卵管内灌注消炎、抗粘连药物.结果 326例有639条输卵管狭窄或阻塞,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输卵管再通术,导丝均能选择性插入输卵管内,本组插管成功率达100%.427条输卵管介入治疗后再通,再通率达95.4%.结论 输卵管再通术简单快速,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涛;蒋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TACE和RFA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8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针对中晚期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RFA)治疗顺序的不同带来的效果差异.方法 按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先做TACE后做RFA的50例;先做RFA后做TACE的38例,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差别.结果 先做TACE后做RFA的病例临床疗效优于先作RFA后做TACE组.结论 先做TACE后做RFA可以提高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葛明刚;张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判断的细胞因子指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目前发现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某些因子对疾病发展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TNF-α、IL-6、CRP、IL-10及IL-8等作为OSAHS病情判断指标的作用.

    作者:程江涛;黄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2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者26例,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4例高渗性昏迷,3例酮症酸中毒.1例高渗性昏迷患者因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他3例平均11.2 h(5~26 h)清醒,3例酮症酸中毒患者平均4 h(2~6 h)症状明显改善.存活25例平均住院时间10.6 d,均康复出院.结论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较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控制肺部感染并改善小气道通气功能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陈楚雄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的变化以及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50例AMI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各50例,入院时测血清钾含量并排除其它可引起血清钾含量的疾病和因素,采血时间距发病2~24 h,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定为低血钾,并与冠心病患者血清钾含量作比较.结果 50例AMI患者血清钾浓度平均为(3.51±0.50)mmol/L,AMI组早期血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钾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血钾正常值(P<0.01).结论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明显降低并容易出现室性心率失常.本研究可揭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血钾的可能机制以提高AMI抢救成功率.

    作者:贾红龙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肝病治疗仪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

    肝病治疗仪通过施加脉冲电场刺激人体表面,使门动静脉产生强有力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在肝脏区直接治疗,还可改变肝细胞的电环境,使病毒的生存条件破坏,病毒复制减慢或停止.作为慢性乙肝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在我国各级医院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笔者所在科应用肝病治疗仪辅助治疗慢性乙肝患者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姜静;王宝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纳洛酮治疗轻中度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纳洛酮药物对临床表现符合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轻中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中确诊的急性乙醇中毒,诊治时临床表现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纳洛酮治疗组54例,确诊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立即肌注纳洛酮0.4 mg;常规治疗组50例,确诊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全部病例每20 min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和神志情况并记录.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经早期使用纳洛酮后有1例出现昏睡,53例在60~120 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常规治疗组有6例出现昏睡,44例在60~120 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可有效减少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昏睡昏迷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启举;肖佐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怔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其病理和生理的主要特点,能引起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代谢紊乱,而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每年5%~1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达标.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表明:微血管的发生率随糖化血红蛋白的上升而上升.严格控制高血糖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也能有效的减少或延缓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

    作者:王凤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中显露喉返神经(recurrentl aryngealnerve, RLN)对预防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5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43例术中常规解剖喉返神经,52例按传统方法对喉返神经行径区进行保护,未解剖喉返神经.结果 解剖喉返神经组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无永久性损伤病例,总损伤率为2.3%;未解剖喉返神经组暂时性损伤2例,永久性损伤1例,总损伤率为5.8% (P<0.05).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正确辨认并安全地解剖喉返神经可以预防喉返神经损伤,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作者:赵勇刚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外伤性前房出血的治疗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房出血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外伤性前房出血住院患者48例的治疗方案. 结果 48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患者全部治愈出院.Ⅲ级及Ⅲ级以下前房积血41例经保守治疗,Ⅰ~Ⅱ级积血平均治愈时间为3 d,无1例发生并发症,Ⅲ级积血平均治愈时间为5 d,出现继发性出血1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Ⅳ级前房积血8例经手术治疗,平均治愈时间为2 d,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1例. 结论 Ⅰ~Ⅱ级前房出血保守治疗效果良好,Ⅳ级前房出血及时手术治疗是挽救视功能的重要途径,Ⅲ级前房出血保守治疗时间长,易出现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手术疗法.

    作者:魏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蛔虫性腹痛68例报告

    蛔虫性腹痛是农村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对小儿的发育成长与健康有较大影响.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本病68例,均收到非常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智;李麟;税清年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