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钰;王学东;刘京锋;郑红晓
目的:探讨陈定潜老师自拟方化瘀调冲任汤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肝郁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A组)和中药治疗组(B组),B组以化瘀调冲任汤治疗,A组予以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随月经周期间断服药。运用组间和治疗前后自身疼痛VAS评分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变化对照来评定疗效,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结果:B组运用化瘀调冲汤治疗后腹部疼痛程度和其他伴随症状服药前相比明显改善,效果优于A组,服药时间越长越明显,停药后3个月效果稳定。两组的组间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服药12周总有效率达91.11%,痊愈率53.33%,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化瘀调冲任汤可起到良好的疏通肝络、理气活血、调理冲任之功效,完全或部分减缓解经腹痛的症状,除行经腹痛的减轻,其他伴随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是中医药干预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钟家芳;余小夏;傅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rhBNP)治疗高龄女性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的有效性。方法:96例NSTEMI女性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和RT组(常规治疗组),rhBN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rhBNP治疗,观察两组尿量、CTNI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肾功能变化等。结果:rhBNP组患者比RT组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均尿量(1315±355)ml比(2014±518)ml,P<0.01]。rhBNP组CTNI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NI恢复时间(6.7±2.7)比(4.4±1.3)天,住院时间(25.6±7.8)比(20.9±6.5)天,P<0.01];两组肾功能情况治疗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女性NSTEMI患者rhBNP虽不能改善住院期间死亡率,但能更好的缓解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急诊PCI治疗的有效补充。
作者:陆锐;张文超;李欣;田颖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γ-干扰素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急性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1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氧疗、解痉等对症治疗,并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γ-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7d后肺通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IL-4、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支气管哮喘联合采用布地奈德与γ-干扰素混悬液雾化吸入能辅助调控细胞炎性因子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肺通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那静;刘鹏;夏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效果。方法:188例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88例。两组均给予鼻渊通窍颗粒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再另外加用孟鲁司特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咳嗽改善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咳嗽对睡眠的影响天数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疗效明显。
作者:张静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HBO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高压氧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其后期疗效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后HBOT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7天,HBOT组脑血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HBOT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总有效率看,HBOT组在伤后6月的治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的治疗措施,能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氧摄取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罗泽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办公室人群血脂水平变化情况,为血脂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366名25~54岁办公室人员根据年龄每10岁1段共分为6组(A、B、C、D、E、F组),分析2010~2012年血脂水平变化趋势、比较2012年男女间血脂水平、血脂与年龄调整均值(YZ)差异,分析血脂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⑴6组TG、TC、LDL-C、non-HDL-C在2010~2012年呈上升趋势,HDL-C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组时间效应趋势均为线性结果(P<0.05)。⑵2012年,A、B组TG、TC、LDL-C、non-HDL-C分别高于D、E组,HDL-C分别低于D、E组;C组TG高于F组,TC、HDL-C低于F组(P均<0.05)。⑶2012年,B、C、F组TC高于YZ,A、B、C、E、F组LDL-C高于YZ,A、B、C、D、E组HDL-C低于YZ,A、B、C、F组non-HDL-C高于YZ(P均<0.05)。⑷男女性TC、TG、LDL-C、non-HDL-C值各年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2010~2012年办公室人群的血脂逐年增高,与年龄相关;男性、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增加。
作者:梁大伟;秦明照;刘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根据骨折部位随机分成4组(椎体组、四肢组、康复组、其他组)。四肢组和其他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椎体组和康复组使用康复护理方法。对比4组并发症以及有关情况并分析。结果:椎体组和其他组发生并发症比四肢组和康复组更多,康复组比四肢组并发症更少(P<0.05)。4组患者出院半年后的Barthel指数比出院时高得多(P<0.05)。康复组出院后的Barthel指数比四肢组更高(P<0.05)。康复组的住院时间比四肢组更短(P<0.05)。康复组患者满意度比四肢组更高(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康复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效果明显。
作者:冉娟;瑶小梅;唐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276例分为131I治疗组(146例)与ATD治疗组(130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年龄、性别、甲功水平、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甲功水平、血浆(NT-ProBNP)、心室率、LVEF等指标。结果:两组入院时年龄、性别、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LVEF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12个月,ATD治疗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与住院期间比较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131I治疗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与住院期间比较明显降低(P<0.05),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明显升高(P<0.05)。131I组甲功水平、NT-ProBNP、心室率较ATD治疗组明显减低(P<0.05),LVEF较ATD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31I治疗组能及时、有效降低老年甲亢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减慢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作者:蒙艳;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用药中追踪方法学理论指导个案追踪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120例患者临床资料。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行常规管理),观察组64例(行个案追踪管理)。比较两种管理方法用药差错、配药时间及药物利用指数(DUI),观察个案追踪管理前后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及患者对我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用药差错发生率、平均配药时间及DU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1年后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和对照组管理后(P<0.05)。结论:追踪方法学指导下的个案追踪管理能显著降低急诊科室用药差错发生率,对改进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作者:黄强;莫巧莉;郭宇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我院2012~2013年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利用销售金额与DDDs排序比分析用药同步性。结果:我院口服降糖药物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2013年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DDDs前三位分别是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喹酮,符合临床用药趋势和治疗原则。结论:我院2012~2013年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马静;沈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使用超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40例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尿量<100ml/日,透析3次/周,4h/次,用透析用水及透析液透析1~8年。改用超纯透析液行血液透析6~7月,连续2月,记录透析前后尿素、脱水量、透析后体重、透析时间;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对比两组数据。结果:40例改用超纯透析液前患者,平均kt/v值为(1.34±0.15),改用超纯透析液后,平均kt/v值为(1.46±0.13),透析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超纯透析液能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武剑;贾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佛山市南海区孕产妇死亡特点及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收集上报孕产妇个案调查表,结合十二表格评审法,对2003~2013年61例开展死因分析。结果:我区产妇死亡率特点可分为2007年(含,下同)前及2007年以后两阶段,前5年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上升,后6年较前5年大幅度下降,平均孕产妇死亡率:17.38/10万。前5年死亡原因以直接产科因素为主,包括产科宫缩乏力、羊水栓塞、胎盘滞留、异位妊娠等,后5年以间接产科因素为主,包括:妊娠合并内科疾病、腹部血管破裂等。结论:全区产科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高度监管是现阶段降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林惠巧;林青梅;陈雪梅;黎敏;梅晓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临床各科室常见疾病。因为疾病谱广,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变化大,有时还前后互相矛盾,是临床医师公认的难点。1993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住院医师必需进行规范化培训(规培)。由于年轻医师经验欠缺,加之近年来医疗人文环境的变迁,医患关系的紧张,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目标的规培任务,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法的改革中,我科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并根据规培住院医师的特点加以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医学PBL教学法[1]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内科规培住院医师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能够调动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文探讨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住院医师规培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邓可武;史旭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一使用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抛掷硬币的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B组给予氯吡格雷,C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A途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AA途径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A组患者和C组患者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作用。
作者:谢燕贤;娄卫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抗菌用药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清洁切口手术患者,调查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比较干预前后药品种选择及用药疗程。结果:干预前共使用11种抗生素。干预后患者主要使用一代头孢、三代头孢及头霉素类为清洁切口预防用药。干预后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48h的患者明显提高,预防性抗菌药物>48h的患者降低(P<0.05)。结论:对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抗菌用药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合理用药,减少用药疗程,促使用药规范化。
作者:邓惠萍;罗红;刑世江;国泽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8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替卡松雾化吸入,43例);观察组(沙美特罗替卡松雾化吸入,46例)。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分析可能的机制。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FVC、FEV1及PEF均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TNF-α、5-HT、LC-4及IgE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12个月累积哮喘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可提高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近远期疗效。
作者:秦晓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治疗中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与输液质量密切相关,我国每年有超过39万人的死亡原因为注射不安全[1]。临床上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常需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而同一品种抗生素有多种规格,相同剂量下,小规格产品用的数量更多,增加液体污染机率和不溶性微粒,极大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郝瑞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抑郁症患者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53例单纯给予氟西汀治疗,观察组53例给予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治疗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的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4、6、8周时 HAMD与HAMA评分,两组均明显比基线值降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疾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起效快、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于单用氟西汀。
作者:凤燕琼;何怡发;张红霞;汤姿瑛;代龙;李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左心房容积(LAV)指数(LAVI)与心房颤动(AF)间的关系,筛选早期预测AF的指标。方法:108例非瓣膜性阵发性AF的患者为AF组和84例无AF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体格检查和超声心动图影像学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分析了RBC、RDW、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平均红细胞体积。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和超声心动图的资料。结果:AF组LAV、LAVI、RDW和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L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升高的LAVI、RDW和hs-CRP是非瓣膜性A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升高的RDW水平和升高的LAVI可能是独立的非瓣膜性AF发生的预测危险因素。
作者:杨青苗;王国宏;周自强;路亚枫;邓可武;孙洁静;于海荣;马长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及相关的康复训练,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率、治疗后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总体生理功能、健康水平、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指数、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均低于观察组,神经功能分数评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同时在Barthel指数评比中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行早期针灸治疗,可大幅度的提高患者康复率,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力指数显著提升,神经功能恢复较快。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