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张美娟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9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ROU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并用蒲地蓝口服液含服,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观察1至7天疗效(观察患者平均溃疡天数,疼痛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37<0.05),治疗第三天溃疡疼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5)。实验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停药及不良黏膜着色现象。结论: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ROU效果显著,能缩短溃疡愈合时间,缓解局部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穆颖;吴宾;闫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扁桃体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双侧扁桃体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入院后即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术后常规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第2天至第6天咽喉部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2天体温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伪膜恢复更为快速(P<0.05)。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小儿扁桃体术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可作为扁桃体切除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药物。
作者:张勇;朱红;吴明海;陈伟;江满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随机分组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3个月内肺功能指标FEV1/FVC有改善(P<0.05),一年后再入院治疗的复发率下降(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复发率,有应用推广意义。
作者:刘佳美;李春;徐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降低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方法:分析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宣教和训练、术后进行心理疏导和技巧指导。结果:36例手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例中,除了2例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病人外,其余均有效解除了尿潴留。结论:应将降低病人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列入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重点之一,只要重视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干预,就可明显降低病人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钱妍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小儿纤支镜病例资料,总结不同疾病的镜下表现;对纤支镜术中的操作难点提出解决办法。结果:420例患儿中,335例大叶性肺炎病例以气道黏膜表面炎症为主要表现,51例喘息性疾病除炎症改变外还有普遍的气管软化,3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呈粟粒结节、肉芽组织形成等特征性表现;患儿在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掌握操作技巧术中出血术后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纤支镜检查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有一定临床价值,掌握操作技巧能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并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月娥;武怡;张冲林;甄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估正中神经松解术结合术中超强电刺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纳入2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仅行正中神经松解术;研究组患者给予正中神经松解术结合术中超强电刺激治疗(80mA,2Hz,5min)。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大鱼际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外膜松解加超强电刺激后大鱼际肌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7.2±0.5)ms和(2.4±0.3)mV,对照组正中神经外膜松解后大鱼际肌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8.3±0.4)ms和(1.9±0.4)mV,两组数据均较术前明显恢复,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超强电刺激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蒋毅;张航;田通;赵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疗效。方法:选择68例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用18μg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以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等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的认知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DR、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可明显改善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精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皇甫留杰;张武昌;吴朝霞;江旺祥;郭宏伟;冯琼;刘涛生;郑明;谭龙君;尹红卫;曾荣;黄娟;汪文莉;涂明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骨科患者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骨科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提高医护人员对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认知,完善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考核评估等,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骨科患者骨科患者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有原先的50.7%下降到29.2%,医护人员对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认知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同时参加该品管圈人员在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中学会应用品管手法自下而上的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升医院医疗管理质量,并在活动中对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脑力开发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曹莺;高嵘;黄云中;黄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逆行髓内钉与钢板螺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逆行髓内钉固定33例,钢板螺钉固定18例,随访5个月~4年5个月(平均2年6个月),均在4~8周临床愈合,6~9个月骨性愈合(平均8个月),并取除内固定装置,均未发生明显肢体短缩、增长、旋转、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髋、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两种术式均疗效可靠,逆行髓内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适用于大部分非粉碎性骨折及易复位的粉碎性骨折,钢板螺钉适用于复杂粉碎性骨折。
作者:李磊;阳波;叶永杰;米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予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注,1次/天,4周为1疗程,对照组12例,予胞磷胆碱注射液0.5静点,4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ADL、QO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MMSE、ADL、QOL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
作者:张武昌;谭龙君;黄娟;沈志云;吴朝霞;江旺祥;郭宏伟;皇甫留杰;刘涛生;郑明;冯琼;尹红卫;曾荣;汪文莉;涂明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头面部常见创口采用医用胶治疗与传统缝合效果的比较。方法:将头面部裂伤患者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3例),两组均经常规创口消毒后,观察组采用医用胶处理创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法处理创口。记录医师处理创口所需时间,医疗费用,愈合时间,随访并统计创口愈合评分与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减少了外科医师处理创口所需时间(P<0.01),并获得了更好的创口愈合评分与患者满意度(P<0.01),同时减轻患者负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伤口愈合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711)。结论:采用医用胶能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急诊科医师工作强度,达到更好的创口美容效果。
作者:贾慧林;李大鹏;周开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创伤病理特点和下胫腓韧带损伤处理。方法:1998年至2012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79例,女34例;年龄17~78岁,平均3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单个或双螺钉固定107例,手术后用石膏外固定6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5年(6月~8年),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按Baird和Jack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91~100分)101例,可(81~90分)10例,差(0~80分)2例,平均85.5分(20~100分)。结论:骨折的解剖复位,胫距之间正常的对合关系,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修复,应依据不同骨折类型处理下胫腓韧带损伤,是取得优良结果的关键。
作者:张文远;史立强;陈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 RUNX3、PCNA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膀胱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标本RUNX3,PCNA蛋白质水平,分析RUNX3,PCNA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学分级的关系。结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实验方法得到RUNX3蛋白的低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分期呈明显的相关性(P<0.001)。PCNA 表达从正常黏膜到浸润癌呈渐进性增高,临床病理学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RUNX3,PCNA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膀胱癌组织中RUNX3、PCNA基因的表达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迟宁;云志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对复杂伤口的疗效。方法:对一例临床腰部烫伤合并感染的伤口进行藻酸盐银离子换药处置,观察藻酸盐银离子敷料的疗效。结果:经久不愈的伤口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的作用下,逐渐愈合。结论:藻酸盐银离子敷料能有效的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徐志华;高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肋骨环抱器和肋骨接骨板在创伤后肋骨内固定手术中使用的优缺点。方法:通过总结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实施的182例肋骨内固定手术,在应用指证、操作简易度、手术切口、固定效果、愈合效果等多方面比较两者的优缺点。结果:肋骨环抱器适用范围大,操作更简单,但影响血供和骨质愈合;肋骨接骨板可用于肋骨骨质破碎或缺失,不影响血供和骨质愈合,但手术需要特殊器械,价格较贵。结论:合理选择不同的固定材料,或者联合应用两种材料,可以达到佳手术效果。
作者:池浩;葛文;徐建俊;吴瑶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复杂踝关节骨折手术的方法,进而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不同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45例,在手术后4~48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在手术后大约4~12个月,所有患者踝关节骨折处均愈合完好。根据AOFAS对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评分,45例患者评分为95~100分,均值为98.3分。结论:对于不同踝关节骨折需及时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另外,做好复位和固定是进行踝关节手术的关键环节。
作者:李晓彬;郭建邦;刘展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治疗对孕前肥胖孕妇孕期健康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孕前肥胖孕妇178名根据知情同意自愿原则进入医学营养治疗(MNT)组,即研究组88例与未接受医学营养治疗组即对照组90例,定期孕检随访至妊娠晚期分娩前。比较2组孕妇孕期健康状况。结果:实验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性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医学营养治疗治疗可以改善孕前肥胖孕妇的孕期健康状况。
作者:张玥红;李楠;孟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早期干预降低低血糖脑损伤及相关随访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足月小样儿73例及早产儿91例。其中足月小样儿组有17例发生低血糖,早产儿组41例发生低血糖。比较两组在出生时间、出生体重及胎龄等方面对血糖影响。结果:164例出生低体重儿中共有58例患有低血糖。其两组在出生时间、出生体重、血糖无显著差异,胎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低血糖的出现与出生体重有相关性,出现低血糖的新生儿与血糖水平正常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经过早期干预在核磁和脑电图未发现脑损伤情况。随访发现足月儿小样儿组有2例发生脑损伤。早产儿组有1例发生脑损伤。结论:影像学上的阴性结果并不意味着患儿的远期预后不受影响。
作者:刘英丽;张继英;尚云非;林珍;亢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参附组和对照组。参附组(n=80)在接受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10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对照组(n=70)给予早期集束化治疗的同时给与0.9%氯化钠10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通过脉搏指示的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和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结果:在感染性休克治疗后的24h,参附治疗组CI、ITBVI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 SVR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24h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相比较,参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4h血乳酸水平相比较,参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血乳酸的清除,可以减轻MODS的严重程度。
作者:龙鼎;喻莉;张远超;杨军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兰索拉唑胶囊联合胶体果胶铋颗粒和盐酸伊托比利胶囊治疗残胃吻合口溃疡的疗效。方法:将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镜发现吻合口溃疡的患者82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予以兰索拉唑胶囊30mg,每日1次,盐酸伊托比利50mg,每日3次,胶体果胶铋颗粒150mg,每日4次,疗程4~8周,4周后复查胃镜,溃疡未愈合者治疗8周后再次复查胃镜。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和8周症状积分改变。结果:以兰索拉唑胶囊为主的三联疗法可明显改善吻合口溃疡的腹痛、腹胀症状,治疗2周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4周后溃疡能有效缩小,但4周和8周溃疡愈合率仅为9.76%和13.41%。结论:兰索拉唑胶囊联合胶体果胶铋颗粒和盐酸伊托比利胶囊治疗吻合口溃疡明显有效。
作者:谢正元;杜芳腾;郭武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