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张武昌;谭龙君;黄娟;沈志云;吴朝霞;江旺祥;郭宏伟;皇甫留杰;刘涛生;郑明;冯琼;尹红卫;曾荣;汪文莉;涂明义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NGF), 胞磷胆碱注射液, 蛛网膜下腔性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予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注,1次/天,4周为1疗程,对照组12例,予胞磷胆碱注射液0.5静点,4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ADL、QO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MMSE、ADL、QOL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手术结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治疗胸腰段外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58例胸腰椎外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病例均为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脊柱后路复位椎板切除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疗程为4周~3个月,对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24个月,并通过ADL评分系统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作为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常规治疗方案,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作用。

    作者:赵冰;黄玉国;卢占斌;徐丽;张军军;王立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心脉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应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以本院本科2012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即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2例,对照组患者38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方法治疗,予以实验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前提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8.95%(30/38),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心电图、肝肾功能、生化常规等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心脉通胶囊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项万林;衡向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Raf激酶抑制蛋白和上皮钙黏蛋白在结肠癌旁黏膜及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究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结肠癌旁正常黏膜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取肿瘤组织黏膜为实验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f激酶抑制蛋白及上皮型钙黏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中结肠癌旁正常黏膜与结肠癌组织黏膜中的Raf激酶抑制蛋白及上皮型钙黏蛋白阳性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对照组Raf激酶抑制蛋白阳性率高达96.0%,而实验组阳性率仅为38.0%(χ2=38.03);实验组中的上皮型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率仅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0%(χ2=67.48),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af激酶抑制蛋白及上皮型钙黏蛋白在结肠癌患处黏膜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结肠癌旁黏膜,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两种蛋白质分子低表达水平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张广超;刘细平;何峰;戈伟;朱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9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ROU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并用蒲地蓝口服液含服,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观察1至7天疗效(观察患者平均溃疡天数,疼痛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37<0.05),治疗第三天溃疡疼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5)。实验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停药及不良黏膜着色现象。结论: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ROU效果显著,能缩短溃疡愈合时间,缓解局部症状,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穆颖;吴宾;闫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和分析检测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在小儿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2013年~2014年作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的水平,比较不同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患儿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的变。结果: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铁蛋白浓度(62.25±17.28)μg/L,血清铁浓度(32.56±12.48)μg/L;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铁蛋白浓度(208.42±79.82)μg/L,血清铁浓度(35.49±15.52)μg/L,两组比较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血清铁蛋白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P<0.05),血清铁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血清铁蛋白诊断界值为104.52μg/L,敏感性为0.674,特异性为0.949。结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儿童颅内感染早期辅助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刘迪军;夏艳;张丹;姜习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术中超强电刺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评估正中神经松解术结合术中超强电刺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纳入2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仅行正中神经松解术;研究组患者给予正中神经松解术结合术中超强电刺激治疗(80mA,2Hz,5min)。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大鱼际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外膜松解加超强电刺激后大鱼际肌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7.2±0.5)ms和(2.4±0.3)mV,对照组正中神经外膜松解后大鱼际肌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8.3±0.4)ms和(1.9±0.4)mV,两组数据均较术前明显恢复,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超强电刺激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蒋毅;张航;田通;赵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研究和探讨临床有效治疗急性脊髓炎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研究和相关实践报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全部患者共计172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86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同时对照组加用丙种球蛋白,观察组加用神经节苷脂。观察并比较本次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措施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肢体肌力恢复二级以上时间、括约肌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下地行走时间等。结果:(1)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且数据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212,P=0.0224);(2)在肢体肌力恢复二级以上时间、括约肌功能恢复时间和下地行走时间等三项指标上,组间比较,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三项指标水平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数据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脊髓炎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是临床治疗急性脊髓炎的可靠选择。

    作者:王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层医院孕妇学校对不同文化层次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健康教育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孕妇学校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选择阴道分娩影响的调查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150名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其中对照组75名未参加孕妇学校,观察组75名按照文化层次不同分为4组;分别参加孕妇学校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观察不同文化层次的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妊娠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妊娠合并症的发病率。结果:文化层次不同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授课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孕妇学校的教育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阴道试产率大幅度提升、妊娠合并症减少。结论:在基层医院孕妇学校应该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孕妇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孕妇试产率,降低再次剖宫产率,减少妊娠合并症,提高产科质量,保证母婴健康。

    作者:闫敬梅;陈淑红;韩新贞;张秋萍;李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予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注,1次/天,4周为1疗程,对照组12例,予胞磷胆碱注射液0.5静点,4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ADL、QO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MMSE、ADL、QOL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

    作者:张武昌;谭龙君;黄娟;沈志云;吴朝霞;江旺祥;郭宏伟;皇甫留杰;刘涛生;郑明;冯琼;尹红卫;曾荣;汪文莉;涂明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用胶处理面部创口与传统缝合法效果的对比

    目的:探讨头面部常见创口采用医用胶治疗与传统缝合效果的比较。方法:将头面部裂伤患者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3例),两组均经常规创口消毒后,观察组采用医用胶处理创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法处理创口。记录医师处理创口所需时间,医疗费用,愈合时间,随访并统计创口愈合评分与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减少了外科医师处理创口所需时间(P<0.01),并获得了更好的创口愈合评分与患者满意度(P<0.01),同时减轻患者负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伤口愈合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711)。结论:采用医用胶能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急诊科医师工作强度,达到更好的创口美容效果。

    作者:贾慧林;李大鹏;周开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呼吸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小儿纤支镜病例资料,总结不同疾病的镜下表现;对纤支镜术中的操作难点提出解决办法。结果:420例患儿中,335例大叶性肺炎病例以气道黏膜表面炎症为主要表现,51例喘息性疾病除炎症改变外还有普遍的气管软化,3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呈粟粒结节、肉芽组织形成等特征性表现;患儿在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掌握操作技巧术中出血术后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纤支镜检查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有一定临床价值,掌握操作技巧能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并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月娥;武怡;张冲林;甄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疗效。方法:选择68例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用18μg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以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等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的认知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DR、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可明显改善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精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皇甫留杰;张武昌;吴朝霞;江旺祥;郭宏伟;冯琼;刘涛生;郑明;谭龙君;尹红卫;曾荣;黄娟;汪文莉;涂明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股骨干骨折不同术式的分析探讨

    目的:探讨逆行髓内钉与钢板螺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逆行髓内钉固定33例,钢板螺钉固定18例,随访5个月~4年5个月(平均2年6个月),均在4~8周临床愈合,6~9个月骨性愈合(平均8个月),并取除内固定装置,均未发生明显肢体短缩、增长、旋转、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髋、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两种术式均疗效可靠,逆行髓内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适用于大部分非粉碎性骨折及易复位的粉碎性骨折,钢板螺钉适用于复杂粉碎性骨折。

    作者:李磊;阳波;叶永杰;米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尿毒症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提高诊疗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神经系统症状突出的4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首发就诊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分析其产生病因,并辅助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及时救治,同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就诊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尿毒症患者中失衡综合征12例(30.0%),高血压脑病4例(10.0%),狼疮脑病1例(2.5%),肝性脑病1例(2.5%),中枢神经血管炎1例(2.5%),肺性脑病3例(7.5%),脑出血1例(2.5%),脑梗塞8例(20.0%),低钠血症2例(5.0%),高钠血症1例(2.5%),抗生素脑病3例(7.5%),铝中毒1例(2.5%),抑郁症2例(5.0%)。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大多可获临床缓解。结论:尿毒症患者基础疾病明确,但仍可见多种多样其它临床症状及相关病因,往往引起漏诊或误诊,随着诊疗水平提高,要注意防止少见原因的鉴别诊断,提高认识,早期识别,及时归纳总结。

    作者:许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行起搏器治疗的102例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间隔起搏组(RVS组,n=4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n=59例),分别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left ventricular 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IVRT),二尖瓣舒张早期速度(the blood now velocitv of mitralannulus during early diastole,E)与舒张晚期速度(the blood now velocity of mitralannulus during atrial contraction,A)的比值即E/A比值,以及Em/Am比值进行检测以评估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评价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的心脏舒张功能评价RVS组优于RVA组。结论:右室间隔起搏对于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能为起搏器植入患者理想的起搏部位。

    作者:赵磊;郑晔;盛吉章;王云飞;曹绪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356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分布特点、感染部位及病原菌耐药性特征,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3年内356例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U病房、NICU病房及神经外科病房MRSA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MRSA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耐唑胺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MRSA易分布于有危重病患者的病房,在这些科室应加强监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并避免MRSA的医院内传播。

    作者:王文灏;曹银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随机分组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3个月内肺功能指标FEV1/FVC有改善(P<0.05),一年后再入院治疗的复发率下降(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复发率,有应用推广意义。

    作者:刘佳美;李春;徐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早期干预及后期随访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早期干预降低低血糖脑损伤及相关随访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足月小样儿73例及早产儿91例。其中足月小样儿组有17例发生低血糖,早产儿组41例发生低血糖。比较两组在出生时间、出生体重及胎龄等方面对血糖影响。结果:164例出生低体重儿中共有58例患有低血糖。其两组在出生时间、出生体重、血糖无显著差异,胎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低血糖的出现与出生体重有相关性,出现低血糖的新生儿与血糖水平正常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经过早期干预在核磁和脑电图未发现脑损伤情况。随访发现足月儿小样儿组有2例发生脑损伤。早产儿组有1例发生脑损伤。结论:影像学上的阴性结果并不意味着患儿的远期预后不受影响。

    作者:刘英丽;张继英;尚云非;林珍;亢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ICCO监测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技术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监测、治疗及评估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PICCO监测指导的治疗组与采用传统治疗措施的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min、2h、4h和12h时GED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CI(心脏指数)、SVR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EVLWI(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入ICU后第1个24小时,治疗后36小时、2天、5天APACHE II评分;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72h血清中BNP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与60天死亡率差异;统计两组患者实施治疗以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压、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例数。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0min,GEDI、SVRI和CI即出现改善,2 h后上述指标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VLWI在治疗后12h明显改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入住ICU后5天的APACHE I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血浆BNP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2h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治疗72h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ICU住院天数、60天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直接并有效地指导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吴业新;孙军祥;张素花;赵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中的应用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骨科患者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骨科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提高医护人员对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认知,完善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考核评估等,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骨科患者骨科患者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有原先的50.7%下降到29.2%,医护人员对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认知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同时参加该品管圈人员在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中学会应用品管手法自下而上的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升医院医疗管理质量,并在活动中对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脑力开发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曹莺;高嵘;黄云中;黄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