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军
目的:为了分析对子宫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我们对比研究了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抽取72例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36例对照组的患者通过常规的开腹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方案治疗,而36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腹腔镜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方案治疗,探讨和研究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住院天数)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恶性肿瘤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文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刀口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和口服曲马多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4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根据随机化分组表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脉给予舒芬太尼加曲马多镇痛泵。B组多模式镇痛组采用术前局部注射0.5%罗哌卡因加术后口服曲马多。记录术后6,12,24小时疼痛VAS评分以及其它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6小时镇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术后12小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恶心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镇痛加口服曲马多可满足腹腔镜阑尾切术后镇痛需要,并有较少的并发症,利于患者早期下床和排气。
作者:孙逊;吴振茹;程庆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8例,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每组各36例;另选对照组30例,为笔者所在医院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各组受检者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血清抗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清抗肺炎衣原体IgG抗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患者血清抗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患者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肺炎衣原体抗体的高阳性率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也提示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邓艳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维持化学治疗(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60.0%(24/40)、85.0%(34/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16/40)、60.0%(24/40)(P<0.05),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1年、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耐受性、延长生存期。
作者:黄印强;吴清艺;朱英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259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肿瘤直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经胸腹联合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前合并症、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术中输血、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老年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包括联合脏器切除、经胸腹联合手术、术前合并症、白蛋白水平、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临床应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到低。
作者:林卫华;吉峰;顾学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基底核靶向注射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25例痉挛性脑瘫病人中四肢瘫6例,双下肢瘫16例(既往行SPR手术,症状反弹5例),偏瘫3例。采用立体定向基底核靶向注射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术后随访1年,应用Barry-Aldright肌张力障碍量表来评估手术的疗效。结果:双下肢瘫组改善率为12%~25%,平均19%,既往SPR手术者,平均改善率为16%;四肢瘫组改善率为7.1%~17.4%,平均11.5%;偏瘫组改善率为6.9%~10.7%,平均8.3%。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可选择手段,对于已经行SPR手术,症状反弹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立体定向手术依然有效。
作者:徐博;王莉;李彦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8.95%(30/38)明显比对照组57.89%(22/38)高(P<0.05),手足皮肤反应、皮疹/溃疡发生率18.42%(7/38)、10.53%(4/38)均明显比对照组(0、0)高(P<0.05),发热、恶心发生率7.89%(3/38)、2.63%(1/38)均明显比对照组26.32%(10/38)、15.79%(6/38)低(P<0.05),PF、RF、EF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1、3、5年生存率68.4%(26/38)、31.6%(12/38)、21.1%(8/38)均明显比对照组52.6%(20/38)、15.8%(6/38)、5.3%(2/38)高(P<0.05)。结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显著。
作者:丁素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白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4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03例)和死亡组(51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并对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经检测和比较,死亡组在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方面分别为(105.32±28.15)g/L和(30.55±5.21)g/L,均显著低于存活组的(125.12±25.13)g/L和(38.12±5.25)g/L,均P<0.05。经检测和评定,存活组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9.42%和30.98%,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的50.98%和62.75%,均P<0.05。结论: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白蛋白的表达水平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并对其预后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胡江乔;皮林;宋丽芬;贾博;赵晓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我国药品抽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路,为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药品抽验数据共享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平台建设的优势、劣势、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结果与结论: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要从拓展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作者:朱嘉亮;朱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减轻小儿耳鼻喉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身麻醉耳鼻喉手术的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相同的治疗,使用东莨菪碱、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微量泵入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观察组静脉滴注地佐辛,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结果:两组小儿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5min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79.0±6.9) mmHg和心率(98.0±15.5)次/min均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94.2±8.3)mmHg和心率(115.1±17.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儿患者躁动情况控制率显著(80.0%)高于对照组(26.7%),且观察组平均躁得分(0.67±0.11)低于对照组(1.96±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对减轻小儿耳鼻喉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效果显著。
作者:曾春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医院为依托单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的经验,提出改进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的举措。方法:对国内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的规范和研究文章,借鉴国外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经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强化依托单位与重点实验室间的良性互动,拓宽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三个方面举措,加强以医院为依托单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增加区域卫生科研实力。
作者:张海燕;李晓晴;张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全身麻醉(全麻)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4例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均接受全麻,术后镇痛分别予以盐酸羟考酮注射液镇痛和硫酸吗啡注射液镇痛。观察两组镇痛后2、24、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情况以及补救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效果满意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镇痛后2h,两组VAS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24、48h,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过程中,观察组的补救镇痛率为12.77%(6/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04%(16/4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4%(5/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10/4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率为97.87%(4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进行镇痛的过程中,较之硫酸吗啡注射液镇痛,使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镇痛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苏亮;朱佳琦;薛洋;段立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辅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42)。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磷酸肌酸辅助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5%(38/42)显著高于对照组61.9%(26/42)(P<0.05),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距离显著较对照组(P<0.05)长,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SD、LVEDD均显著较对照组(P<0.05)短。结论:磷酸肌酸辅助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hs-CRP、NT-proBNP水平。
作者:车艳娟;马微;都星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L1CAM在Ⅰ期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Ⅰ期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组化试验对其病理标本中的L1CAM含量进行检测,对比分析50例研究对象的L1CAM检测结果情况以及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情况。结果:分别对50例患者实施检测后,阳性患者所占百分比(72.00%)与阴性患者所占百分比(28.00%)相比明显较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情况(83.33%)与阴性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情况(14.28%)相比明显较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CAM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不表达,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且L1CAM阳性的患者其术后的5年生存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可以用于对子宫内膜癌的检测与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鲍二臣;陆晓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博来霉素+环磷酰胺+长春地辛+阿糖胞苷+地塞米松(BACOD)方案静脉滴注与持续静脉输注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6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3例。给予研究组患者改良BACOD方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BACOD方案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位OS时间、3年和5年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63.5%)(P<0.05),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3年和5年OS率(47.6%)、(38.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9%)(P<0.05),Ⅲ~Ⅳ度血小板减少(61.9%)显著高于对照组(17.5%)(P<0.05),但两组患者各程度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发热、肝功能异常、肺间质改变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COD方案持续静脉输注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治疗效果较静脉滴注显著。
作者:高淑文;王彦;吴陈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与传统的正畸方法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正畸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观察组和采用传统强支抗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测量项目的差值、咀嚼功能以及牙龈情况。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时,两组患者A-RL、U6A-RL、U6S-RL、U1A-RL、U1E-RL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以及牙龈指数、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取得与传统强支抗相当的固定效果,且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咀嚼功能和牙龈情况,是口腔正畸治疗的理想方法。
作者:杨英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根据其临床疗效探讨普米可令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吸氧、止咳、镇静等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3次给予普米克令舒,采用雾化吸入方式进行给药,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患病体征持续时间、心率及呼吸频率、气道阻力参数变化,对临床治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喘憋缓解时间和肺部哮鸣音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观察组在全面改善肺部功能、降低气道阻力、缩短咳嗽时间有显著临床疗效;且患儿住院时间短。结论:普米克令舒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能有效缓解病情、显著改善肺功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治愈率高且安全方便,并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作者:高明;任章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P型空肠袢代胃术对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P型空肠袢代胃术组(P组,50例)和Lahey+Braun 吻合术组(L组,25例)。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不同手术方法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两组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和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别用率和(x±s)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用χ2和t检验组间比较。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检验水准α=0.05。结果: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45.5±18.9)min较对照组短(261.6±20.5)min,(t=4.303,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比L组少(t=3.182,P<0.05);疼痛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为8%(4/50)、2%(1/50)、6%(3/50)均明显比L组16%(4/25)、8%(2/50)、16%(4/25)低(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进食量>300g/d、进食次数<5次/d的发生率84.0%(42/50)、64.0%(32/50)均明显比L组60.0%(15/25)、28.0%(7/25)高(χ2=11.14,12.83,P<0.05),体质量增加幅度明显比L组大(t=2.776,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5/50)明显比L组20%(5/25)低(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健康感受、生活感受、日常生活评分及Spitzer 指数总分均明显比L组高(P<0.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家庭支持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型空肠袢代胃术能够显著提升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曰涛;陈秋楠;田洪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