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为
目的:观察和探析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手术室使用后的2938件眼科器械的处理方式,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室使用后的3473件眼科器械的处理情况,设为观察组。两组器械的类型、使用情况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使用优化摆放后进行清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清洗方式。结果: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7.33%,对照组为8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经五倍放大镜检测,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33%,对照组为81.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损耗率为0.24%,对照组的则为0.5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摆放后大大提升了对眼科器械的保护程度,又不影响清洗效率,进而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故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效果具有积极的价值。
作者:王爱民;郑筱芳;肖思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颅脑外伤并发呼吸功能不全中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80例颅脑外伤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选择SIMV、A/C或PSV通气模式,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结果:80例经鼻气管插管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平均(2.01±0.28)min;操作中无骨折、鼻窦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留管平均(8.45±3.45)d;发生肺部继发感染5例,声音嘶哑10例,鼻出血9例,导管不全阻5例,意外拔管4例;72例存活出院,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90.00%。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抢救颅脑外伤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简便、迅速、创伤小、可反复应用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贡换龙;陆茸;马莹;尹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完全依从与部分及不依从患者相关指标上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4例患者完全依从44.77%,部分及不依从55.23%;单因素检验9个研究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包括年龄大、初中以下文化、经济收入低、缺乏疾病知识、病情重、慢性患者、药物种类多、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自费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依从性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低、缺乏溃疡性结肠炎知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收入少(OR分别为3.40、3.23、2.97、2.6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对文化程度低患者反复讲述加强家庭支持、实施健康教育、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及药物剂型、根据患者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具有成本/效果比值高药物以提高其依从性。
作者:范文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在职医护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的现状。方法:对某医院在职医护人员发放VDT视疲劳调查问卷,收集个人资料、屈光状态、VDT使用时间、VDT使用类型、眼部症状及缓解方式等信息。结果:在职医护人员VDT视疲劳的发病率达52.3%,视疲劳组在21~50岁、有屈光不正、每天使用VDT的时间总和在5h以上、每次连续使用时间在3h以上方面的人数均多于非视疲劳组,而两组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另外,电脑和手机是经常被使用的VDT类型,眼部症状以视物模糊、眼皮沉重感、眼痛居多,闭目休息为主要缓解方式。结论:有过半的在职医护人员被VDT视疲劳所困扰,需引起医护人员自身与医院管理层面的高度重视。
作者:金茹娜;吴丹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脊柱外伤结核手术前后入路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外伤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患者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内固定组和后路内固定组,每组各50例。前路内固定组经前路进行病灶清除,并行植骨融合术和前路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组行经前路进行病灶清除,并行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行椎弓根后外侧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和矫形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畸形矫正率、植融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治疗脊柱外伤结核安全有效,内固定的前后入路应综合患者病变部位、术前Cobb角、患者体质等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郝应文;蔡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心力衰竭(HF)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护理方式。方法:108例HF患者,男65例,女43例,年龄41~85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在65%~90%者,遵医嘱给予药物和无创呼吸机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精心护理,护理方式包括: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指导和观察、上机前的解释沟通和告知、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结果:108例HF患者经药物和无创呼吸机治疗3~9d,平均(7.2±2.7)d,好转脱机99例,3例死于心律失常(室颤),4例病情加重,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好转,2例死于多个脏器衰竭,主要并发症是胃肠胀气和排痰不畅。结论:重度HF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应用时要注意原发病的有效控制,监测电解质;对患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保障此项治疗顺利进行的的关键。
作者:郑宝玲;吴美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日本TOSOH 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对TOSOH公司HLC-723G7糖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LAC)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生物参考区间及携带污染率进行了验证,并与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CV批内<1/4Tea(CLIA’88),CV批间<1/3Tea(CLIA’88);实验结果准确度平均偏倚(SE%)在1.114%,符合卫生部允许的偏差范围;各项目可报告范围试验测定值结果与预测值接近,重复试验各项目结果相关性好( r 2=0.9986),线性理想(斜率接近1);生物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的性能指标相符;携带污染率低于1%。结论:TOSOH G7糖化分析仪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LAC)的检测,在精密度、准确度、生物参考区间、线性范围和污染携带率等五个方面均达到了临床检验的要求。
作者:姜明建;黄珍珍;翁镔;车思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选择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8.6%,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7.3%)和健康对照组(2.5%)。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7.3±15.5)大于自身抗体阴性组(38.1±14.9)(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肝纤维化发生率(68.6%)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48.1%)(P<0.05)。但两组间性别构成和HCV R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治和病情评估。
作者:王方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根据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将SAP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平均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于SAP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李鸿;姚晶;罗德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NP方案化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随访2年。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趋势上高于对照组,两组近期疗效相近。但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庄凌云;梅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与常规治疗药物对比,观察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1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钠1.0g,,静点,每日1次,红花注射液100mg静点,1/日,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4.0g,静点,每日1次,疗效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显著高于对照组72.5%,P<0.01。结论: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具有活化脑细胞、改善脑供血,促进智力和瘫痪肢体恢复功效。
作者:王辉;韩玉明;张笑雨;张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静脉溶栓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的比较。方法:随机分组选用114例ASTEMI用重组链激酶(r-sk)及124例ASTEMI用尿激酶(UK)分别做全身静脉溶栓,比较疗效及副反应。结果:r-sk与UK在治疗ASTEMI的再通率分别为81.6%、69.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副反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r-sk血管再通率高,是治疗ASTEMI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
作者:王忠明;马艳艳;姜嫱芝;王淑萍;王东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疏风润燥法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感冒后咳嗽患者,男55例,女30例,年龄20~70岁,病程3~8周,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5~70岁,采用口服强力枇杷露治疗,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5岁,服用美敏伪麻溶液,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5%;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中10例患者分别出现嗜睡、头晕、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无相应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风润燥法是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晓荣;安化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改良后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项指标。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80%,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7.2±1.2)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133.4±4.4)ml;改良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96%,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6.1±0.9)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5.6±1.3)ml;改良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要好,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手术以及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王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唐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15例患儿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受伤程度与临床体征不成比例,均于伤后24h内出现迟发性偏瘫,48h内CT扫描发现脑实质内梗死病灶。15例患儿除1例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外,其余14例均采用保守治疗。结果:9例患儿住院20~35天后痊愈出院,6例有肢体运动不适的患儿继续在门诊康复治疗1~3个月,出院后对患儿继续随访6个月,15例恢复良好,未出现残疾、智力障碍等并发症,有1例患儿由于梗死灶范围较大,而遗留下右手手指精细运动稍差。15例患儿6个月后复查颅脑CT,12例恢复正常,3例原病变区遗留有软化灶。结论: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疗效关键在于早期针对性治疗,而及时CT检查与复查是早期明确诊断从而早期治疗的有效的手段。
作者:尚杰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MR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比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MR与CT在该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研究表明,采用MR与CT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MR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采用MR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而且相比较CT技术而言,优势对比明显。
作者:桂凯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隐裂、劈裂牙保存治疗的方法。方法:2006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的磨牙横隐裂、纵隐裂,斜行劈裂38例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共38颗隐裂、劈裂牙,劈裂线可累及髓腔,髓底未分裂,部分累及根上3mm未根折,牙髓治疗采用局部麻醉下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再做全冠修复,治疗4周以上;隐裂牙直接进行冠部修复。结果:38例隐裂、劈裂牙患者的38颗牙经修复治疗和1~3年定期复诊及随访显示,1年有效病例(成功与有效)35例,有效率92.1%;2年有效病例33例,有效率86.8%;3年有效病例30例,有效率78.9%。有7例失败。结论:选择正确适应证和方法,对隐裂、劈裂牙采用牙髓治疗,根管填充治疗和全冠修复的保存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毛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原因及手术适应证,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子宫切除术治疗产科出血病例资料。结果:产科子宫切除术占分娩总数0.58%,其中剖宫产子宫切除占剖宫产手术的0.28%,阴道分娩子宫切除占阴道分娩的0.017%,胎盘因素是子宫切除的首要原因。结论:产科子宫切除术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有效措施,但要从严掌握手术指征,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盘因素孕产妇应警惕产后子宫出血。降低剖宫产率有利于防止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岚;刘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例胃间质瘤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去我院同期收治的6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腹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管拔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级较少的术中出血量,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伟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导致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开展血流感染预防提供可靠地相关资料。方法:362例外周静脉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数据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能引起患者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血流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置管时间、外周血象、穿刺次数、化疗的次数以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等6种情况在有无血流感染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外周血象、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管置时间、糖尿病是PICC置管引起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本项研究认为导管PICC置管导致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临床患者的年龄、化疗次数、外周血象、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患者是否伴有糖尿病疾病,临床应加强以上因素的预防,从而降低导管PICC置管患者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王春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