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荣;安化捷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睡眠打鼾并发作性心悸患者测量血压、血脂、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各种心律失常,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OSAS组及非OSAS组,将两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与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相比,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对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影响更大。
作者:孙琪;刘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人工硬脑膜减张修复硬膜去骨瓣减压术减张修复硬膜所需人工硬膜面积大小对降低脑静脉回流障碍及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影响,探讨减张修复硬膜所需人工硬膜合理面积。方法:回顾性分析德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B、C三组,减张减压术中人工硬膜修补面积为减压窗硬膜面积的40%~60%病例为A组;修补面积大于减压窗面积60%病例为B组;修补面积小于减压窗硬膜面积的40%病例为C组。比较三组病例术后出现脑静脉回流障碍及硬膜下积液、减压是否充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间术前GCS评分、平均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A组、B组,及A组、C组进行统计学比较,A组在术后并发症及减压不充分方面分别优于B、C两组。结论:在减张减压术中人工硬膜修补面积为减压窗硬膜面积的40%~60%大小情况下有效降低脑静脉回流障碍及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疗效显著,对于临床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明辉;侯保辉;季泰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牙科的65例老年楔状缺损患者共计430颗患牙,分别使用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进行修复,6个月及12个月后进行随访和复查,使用改良型USPHS评价体系对楔状缺损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复失败的原因。结果:修复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χ2=13.323,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χ2=0.360,P=0.548);12个月后再进行随访发现,三组患者的成功率仍有显著的差异(χ2=18.814,P<0.001),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χ2=5.202,P=0.023);三组患者固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χ2=30.795,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明显(χ2=0.005,P=0.942);边缘密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82.142,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显著(χ2=2.225,P=0.329);边缘着色方面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39.799,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的边缘着色问题也明显高于复合体Dyract组(χ2=9.728,P=0.008);表面形态缺损方面三组则并无明显的差异(χ2=4.867,P=0.301);结论:复合体Dyract是修复老年人楔状缺损的较理想材料。
作者:程汇;王红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治疗的63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西药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硫酸吗啡,治疗组口服华蟾素胶囊,对比两组治疗癌性疼痛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起效时间、生活质量以及KPS和NRS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西药组为8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1.4±4.7) min,西药组为(29.6±5.61)min,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体重相比,治疗组体重增加率为87.9%,高于西药组60.0%(P<0.05)。两组KPS评分和NR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对癌性疼痛效果明显,起效快,不良反应低。
作者:杨新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研究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腰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术式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行经后路一期手术治疗的腰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诊治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完全切除,均经手术证实确诊为腰椎管哑铃型肿瘤,其中神经鞘瘤20例,5例神经纤维瘤。手术时间1.5~4.5h,出血量80~350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年,行MRI复查,腰椎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病例,基本都能生活自理。结论:经后路一期手术切除是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熊健;许永涛;佘远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240例T2DM患者经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分为血管病变组与血管非病变组,血管病变组142例,男性76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59.70±11.12)岁,病程4~12年,平均9年。血管非病变组98例,男性56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1.48±12.53)岁,病程0.9~10年,平均4年。比较血管病变组与血管非病变组抑郁症发生率;同时按抑郁症分为糖尿病(DM)抑郁症组和DM非抑郁症组, DM抑郁症组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8.48±11.53)岁,病程3~12年,平均8年。DM非抑郁症组164例,男性92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52.70±10.12)岁,病程0.9~11年,平均5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病变严重程度情况。结果:DM下肢血管病变组抑郁症患者55例,发生率38.7%;非血管病变组抑郁症患者21例,发生率21.4%;血管病变组抑郁症发生率较非病变组显著增高(P<0.05);DM抑郁症组下肢血管病变患者55例,发生率72.4%;DM非抑郁症组下肢血管病变患者87例,发生率53.0%;DM抑郁症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与DM非抑郁症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症与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是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许金秀;耿凤芹;王光亚;付冬霞;苏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收录的11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并按照其体重分为观察1组(非肥胖)和观察2组(肥胖),并选取同期到我院体检的12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并按照其体重分为对照1组(非肥胖)和对照2组(肥胖),分别测定4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变化。结果:通过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测定分析,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与BMI、腰围、TC、LDL-C和总睾酮呈现正相关性,与HDL-C和M120-180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的高于正常人,并且含量与患者的BMI、腰围、TC、LDL-C和总睾酮呈现正相关性,而与HDL-C和M120-180呈现负相关性。
作者:郭媛;陈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NA干扰53BP1、MDC1蛋白表达对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HK2-T6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Eca109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的低表达53BP1或MDC1的稳定转染Eca109细胞、及空质粒转染Eca109细胞分别接种至六孔板内,待细胞贴壁生长后,给予5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0~12h收集细胞。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细胞在照射后各时间点CHK2-T68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上述4组细胞CHK2-T68蛋白的表达在照射后1h内上升,之后逐渐下降,至照射后12h降至基础水平。空质粒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3BP1或MDC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阳性表达细胞数下降较为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变化趋势同正常组,53BP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表达峰值低于MDC1转染组(P<0.05)。结论:低表达53BP1或MDC1,使照射后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杨洁;祝淑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慢性肾脏病(CKD)是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包括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性疾病及继发于高血压、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等的肾脏病的临床统称,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美国约有8百万CKD患者[1],欧洲人群肾脏病的发病率则更高[2]。我国近10年也有相关研究,“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群中CKD患病率为10.83%[3]。CKD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近些年关于他汀类药在CKD及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将对血脂异常的CKD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赵森;秦明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胸片和临床症状对肺TB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对象经症状问卷筛查、胸片(CXR)、和(或)痰涂片或培养。结果:存在CXR异常者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73%。症状筛查结合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32%。涂片显微镜检查未能增加可疑病人,联合症状和CXR筛查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65%。结论:仅用CXR筛查即呈现较单纯症状筛查高的准确度,联合CXR和症状筛查有高的敏感性。
作者:张延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6例临床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A组(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23例和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3例,将两组患者中不同休克程度者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24h输血量及治疗前后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进行比较。结果:B组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治愈率高于A组,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低于A组,24h输血量小于A组,治疗后4h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均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谭志永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到2012年9月在我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4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46例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为5~18d,平均为(6.2±1.4)d;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31d,平均为(19.3±3.5)d;患者出院随访6~12个月,其优良率为97.8%。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显著的提高。
作者:卜波;陈桂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蛋白饮食联合复方α酮酸片(开同)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我院肾病科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尿毒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实验组应用低蛋白饮食联合开同治疗,对照组用普通蛋白质饮食,于治疗前、1月、3月后检测血钙(Ca2+)、血磷(P3-)、甲状旁腺激素(iPTH)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1、3月P3-分别为(1.87±0.13) mmol/L、(1.76±0.12)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30±0.09)mmol/L、(2.29±0.11) mmol/L;iPTH治疗1月、3月检测为(316.2±91.3) pg/ml、(145.3±87.7)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380.3±83.8) pg/ml、(376.5±87.6)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蛋白饮食联合开同可以有效降低血磷,纠正低钙血症,改善尿毒症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
作者:王松;王琴;姜丹;李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日,《英国放射学杂志》全文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徐亚伟教授牵头的中国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上市后监测研究临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是一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对比剂。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证实。更为重要的是,该项临床试验入组人群为常规进行各项需要对比剂注射的患者,并且患者来自95个不同的中心,这也保证了该试验应用于临床的适用性、可靠性极高,发生偏倚的可能性降至了低。因此,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工作者从选择性使用碘克沙醇转变为常规使用碘克沙醇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广泛使用的是以碘克沙醇为代表的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等渗的双体含碘造影剂,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减小细胞形态和血管舒缩改变,减轻病人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由于缺少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有必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研究进行收集。在徐亚伟和吕滨教授的协同组织下,在95个研究中心共入组了20185例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成为目前全球大规模的对比剂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NP方案化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随访2年。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趋势上高于对照组,两组近期疗效相近。但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庄凌云;梅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和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颌骨骨折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把所有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1),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颌骨牵引钉和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和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能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胡超;王建华;张纲;谭颖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了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和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严重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及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2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患者骨折均达到愈合标准,且无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现象。膝关节HSS评分手术治疗后12个月优良率达到了90%,效果显著。结论: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大大的改善了骨折端的血运情况,同时还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让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能尽早的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骨质愈合,临床效果更加确实、可靠。
作者:廖腾;王众;王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完全依从与部分及不依从患者相关指标上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4例患者完全依从44.77%,部分及不依从55.23%;单因素检验9个研究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包括年龄大、初中以下文化、经济收入低、缺乏疾病知识、病情重、慢性患者、药物种类多、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自费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依从性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低、缺乏溃疡性结肠炎知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收入少(OR分别为3.40、3.23、2.97、2.6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对文化程度低患者反复讲述加强家庭支持、实施健康教育、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及药物剂型、根据患者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具有成本/效果比值高药物以提高其依从性。
作者:范文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治疗中血必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诊断为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130例,按其诊治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芬必得口服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血必净注射液静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89.23%,对照组治疗显效23例、有效22例、无效20例,治疗有效率为69.23%,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5.38%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8%,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治疗中,血必净临床治疗疗效确切、显著,不良反应少,退热效果稳定。
作者:钱美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改良后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项指标。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80%,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7.2±1.2)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133.4±4.4)ml;改良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96%,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6.1±0.9)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5.6±1.3)ml;改良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要好,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手术以及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王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