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测定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郭媛;陈晖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 游离脂肪酸,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收录的11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并按照其体重分为观察1组(非肥胖)和观察2组(肥胖),并选取同期到我院体检的12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并按照其体重分为对照1组(非肥胖)和对照2组(肥胖),分别测定4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变化。结果:通过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测定分析,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与BMI、腰围、TC、LDL-C和总睾酮呈现正相关性,与HDL-C和M120-180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的高于正常人,并且含量与患者的BMI、腰围、TC、LDL-C和总睾酮呈现正相关性,而与HDL-C和M120-180呈现负相关性。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疏风润燥法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疏风润燥法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感冒后咳嗽患者,男55例,女30例,年龄20~70岁,病程3~8周,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5~70岁,采用口服强力枇杷露治疗,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5岁,服用美敏伪麻溶液,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5%;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中10例患者分别出现嗜睡、头晕、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无相应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风润燥法是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晓荣;安化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胸部小切口技术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技术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共纳入50例入住我院确诊为食管中下段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处理后,观察组患者给予胸部小切口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切除术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12.7±60.2) ml、术后引流量(174.4±121.3)ml、术后引流时间(112.4±60.2)min、住院时间(8.9±1.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90.4±120.5)ml、术后引流量(318.6±132.6)ml、术后引流时间(290.6±120.5)min、住院时间(12.9±4.2)d,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肺部感染是患者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其中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占8.0%,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8例,占32.0%,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小切口技术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疗效均较传统治疗好。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出血(ICH)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急性ICH患者329例,根据预后情况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为65例和264例,采用回归模型研究急性IC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脑疝(χ2=62.753,P=0.001)、入院时的GCS评分<8分(χ2=46.569,P=0.001)、入院时意识状态差(χ2=74.241,P=0.001)、入院心电图异常(χ2=6.223,P=0.013)、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χ2=34.391,P=0.001)是急性ICH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脑疝(OR=3.692,95%CI:1.691~7.953)、入院时的GCS评分<8分(OR=2.586,95%CI:1.583~6.438)、入院时意识状态差(OR=4.218,95%CI:1.853~8.337)、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OR=1.984,95%CI:1.297~5.290)是急性ICH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脑疝、入院GCS评分<8分入院患者意识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ICH患者进行重点关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敖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所做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从其中选出80例进入研究,其中麻醉方式为全麻的患者进入单纯全麻组40例,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进入复合麻醉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的疼痛程度评分,重度痛发生率及术后患者的24h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重度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1),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重度痛发生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作者:高翔;陈彪;吴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TOSOH 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日本TOSOH 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对TOSOH公司HLC-723G7糖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LAC)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生物参考区间及携带污染率进行了验证,并与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CV批内<1/4Tea(CLIA’88),CV批间<1/3Tea(CLIA’88);实验结果准确度平均偏倚(SE%)在1.114%,符合卫生部允许的偏差范围;各项目可报告范围试验测定值结果与预测值接近,重复试验各项目结果相关性好( r 2=0.9986),线性理想(斜率接近1);生物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的性能指标相符;携带污染率低于1%。结论:TOSOH G7糖化分析仪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LAC)的检测,在精密度、准确度、生物参考区间、线性范围和污染携带率等五个方面均达到了临床检验的要求。

    作者:姜明建;黄珍珍;翁镔;车思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探讨血必净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治疗中血必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诊断为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130例,按其诊治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芬必得口服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血必净注射液静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89.23%,对照组治疗显效23例、有效22例、无效20例,治疗有效率为69.23%,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5.38%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8%,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治疗中,血必净临床治疗疗效确切、显著,不良反应少,退热效果稳定。

    作者:钱美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NP方案化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随访2年。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趋势上高于对照组,两组近期疗效相近。但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庄凌云;梅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和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了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和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严重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及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2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患者骨折均达到愈合标准,且无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现象。膝关节HSS评分手术治疗后12个月优良率达到了90%,效果显著。结论: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大大的改善了骨折端的血运情况,同时还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让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能尽早的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骨质愈合,临床效果更加确实、可靠。

    作者:廖腾;王众;王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导致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导致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开展血流感染预防提供可靠地相关资料。方法:362例外周静脉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数据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能引起患者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血流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置管时间、外周血象、穿刺次数、化疗的次数以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等6种情况在有无血流感染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外周血象、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管置时间、糖尿病是PICC置管引起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本项研究认为导管PICC置管导致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临床患者的年龄、化疗次数、外周血象、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患者是否伴有糖尿病疾病,临床应加强以上因素的预防,从而降低导管PICC置管患者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王春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疗效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将7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术中配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Ⅱ组38例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残石率及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与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结果:Ⅰ组术后有3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7.9%,Ⅱ组术后有5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1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为85.7%,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为5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术中或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有助于降低残石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赵铁彦;赵华;樊晨;陈文斌;院存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免费修复低保老年人全口义齿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免费修复低保老年人全口义齿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效果,为改进全口义齿修复提供借鉴。方法:对58例低保老年患者全口义齿修复的做法和临床实际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全口义齿修复成功53例,占91.4%,5例失败,占8.6%。结论:对无牙低保老年人进行全口义齿修复时,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合理调整患者就医焦虑情绪,指导患者积极配合。

    作者:杨柳;王力敏;李玉增;干春凤;沈银环;刘玉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400例,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母婴床分开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采用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作为评定产妇抑郁程度的工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抑郁评分(SDS)、焦虑评分(SAS)、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非别是(31.7±3.3)分、(32.2±3.9)分、(11.1±1.1)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及入院时的评分(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更适应现在产妇的需求,能有效减少产妇焦虑抑郁情况发生,并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服务的综合素质。

    作者:徐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建立的探讨

    目的:探讨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的方法。方法:以现有的胆囊结石治疗的诊疗规范、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依据,针对特定临床决策问题“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筛选决策条件、行动(治疗方案),提取决策规则,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果:共筛选出7项决策条件和7种治疗方法,建立了包含19组规则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论:所建立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基本上能够涵盖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常见的临床情况。

    作者:刘春涛;王悦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烯磷脂酰胆碱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致肝损害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护肝作用。方法:将乳腺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化疗首日开始每日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护肝,对照组30例单用化疗。观察比较化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化疗前两组ALT、TBI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治疗组ALT、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显著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

    作者:苏渊金;邹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分析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和佳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我院择期进行上肢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I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II组给予0.5%罗哌卡因,对比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0.375%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苏鹏涛;杨华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在冠心病(CHD)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05例CHD患者行DCG监测,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同时观察心肌缺血阀值(MIT)及变异性(IV)。结果:105例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63.8%(67/105),ST段缺血性改变902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36.2%(38/105),ST段缺血性改变282阵次,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作持续时间与ST段压低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白天发作阵次高于夜间,但发作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及MIT变异性(IV)则低于夜间,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G监测能显著提高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作者:吴超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恶性肿瘤化疗与联合放化疗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与联合放化疗后动态心电图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9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与联合放化疗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在患者的心律和动态心电图异常率方面比较,联合放化疗组、化疗组心律增加和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同时联合放化疗组心律增加和心电图异常率均化疗组比较,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与联合放化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是对患者心脏检测可靠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科学性。

    作者:兰翠娟;何翠玲;郑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采用分流管调整术治疗急性进展的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急性进展的正常颅压脑积水(NPH)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表现为急性进展NPH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7~74岁,平均65.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脑积水,6例被诊断为NPH,2例治疗过程中诊断为NPH。患者入院前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6例放置可调压抗虹吸分流管,2例放置可调压分流管。分析诊断其要点及治疗经过。结果:8例急性进展NPH患者,行全麻下分流管调整术治疗,均成功救治,术后随访3~30月,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7例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院时候偶有尿失禁,随访3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进展的NPH患者,分流管调整到低压力症状缓解不理想,行脑脊液分流装置调整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李雄;赵奇煌;李锦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护理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心力衰竭(HF)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护理方式。方法:108例HF患者,男65例,女43例,年龄41~85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在65%~90%者,遵医嘱给予药物和无创呼吸机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精心护理,护理方式包括: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指导和观察、上机前的解释沟通和告知、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结果:108例HF患者经药物和无创呼吸机治疗3~9d,平均(7.2±2.7)d,好转脱机99例,3例死于心律失常(室颤),4例病情加重,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好转,2例死于多个脏器衰竭,主要并发症是胃肠胀气和排痰不畅。结论:重度HF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应用时要注意原发病的有效控制,监测电解质;对患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保障此项治疗顺利进行的的关键。

    作者:郑宝玲;吴美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脊柱外伤结核手术前后入路选择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脊柱外伤结核手术前后入路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外伤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患者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内固定组和后路内固定组,每组各50例。前路内固定组经前路进行病灶清除,并行植骨融合术和前路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组行经前路进行病灶清除,并行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行椎弓根后外侧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和矫形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畸形矫正率、植融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治疗脊柱外伤结核安全有效,内固定的前后入路应综合患者病变部位、术前Cobb角、患者体质等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郝应文;蔡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