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凡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6例临床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A组(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23例和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3例,将两组患者中不同休克程度者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24h输血量及治疗前后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进行比较。结果:B组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治愈率高于A组,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低于A组,24h输血量小于A组,治疗后4h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均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谭志永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急性进展的正常颅压脑积水(NPH)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表现为急性进展NPH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7~74岁,平均65.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脑积水,6例被诊断为NPH,2例治疗过程中诊断为NPH。患者入院前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6例放置可调压抗虹吸分流管,2例放置可调压分流管。分析诊断其要点及治疗经过。结果:8例急性进展NPH患者,行全麻下分流管调整术治疗,均成功救治,术后随访3~30月,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7例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院时候偶有尿失禁,随访3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进展的NPH患者,分流管调整到低压力症状缓解不理想,行脑脊液分流装置调整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李雄;赵奇煌;李锦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胸片和临床症状对肺TB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对象经症状问卷筛查、胸片(CXR)、和(或)痰涂片或培养。结果:存在CXR异常者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73%。症状筛查结合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32%。涂片显微镜检查未能增加可疑病人,联合症状和CXR筛查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65%。结论:仅用CXR筛查即呈现较单纯症状筛查高的准确度,联合CXR和症状筛查有高的敏感性。
作者:张延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确诊的通过手术治疗的7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1.7%,开腹组总有效率77.8%,腹腔镜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手术后排气时间、术中患者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很多特点,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杨跃涛;谷丽新;王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75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接受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用药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发现,B组患者TG、TC等指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现,B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均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在调节血脂水平的基础上逆转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对减少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俊沛;黄剑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了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和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严重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及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2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发现,患者骨折均达到愈合标准,且无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现象。膝关节HSS评分手术治疗后12个月优良率达到了90%,效果显著。结论: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大大的改善了骨折端的血运情况,同时还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让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能尽早的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骨质愈合,临床效果更加确实、可靠。
作者:廖腾;王众;王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护肝作用。方法:将乳腺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化疗首日开始每日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护肝,对照组30例单用化疗。观察比较化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化疗前两组ALT、TBI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治疗组ALT、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显著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
作者:苏渊金;邹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完全依从与部分及不依从患者相关指标上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4例患者完全依从44.77%,部分及不依从55.23%;单因素检验9个研究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包括年龄大、初中以下文化、经济收入低、缺乏疾病知识、病情重、慢性患者、药物种类多、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自费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依从性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低、缺乏溃疡性结肠炎知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收入少(OR分别为3.40、3.23、2.97、2.6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对文化程度低患者反复讲述加强家庭支持、实施健康教育、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及药物剂型、根据患者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具有成本/效果比值高药物以提高其依从性。
作者:范文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牙科的65例老年楔状缺损患者共计430颗患牙,分别使用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进行修复,6个月及12个月后进行随访和复查,使用改良型USPHS评价体系对楔状缺损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复失败的原因。结果:修复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χ2=13.323,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χ2=0.360,P=0.548);12个月后再进行随访发现,三组患者的成功率仍有显著的差异(χ2=18.814,P<0.001),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χ2=5.202,P=0.023);三组患者固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χ2=30.795,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明显(χ2=0.005,P=0.942);边缘密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82.142,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显著(χ2=2.225,P=0.329);边缘着色方面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39.799,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的边缘着色问题也明显高于复合体Dyract组(χ2=9.728,P=0.008);表面形态缺损方面三组则并无明显的差异(χ2=4.867,P=0.301);结论:复合体Dyract是修复老年人楔状缺损的较理想材料。
作者:程汇;王红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隐裂、劈裂牙保存治疗的方法。方法:2006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的磨牙横隐裂、纵隐裂,斜行劈裂38例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共38颗隐裂、劈裂牙,劈裂线可累及髓腔,髓底未分裂,部分累及根上3mm未根折,牙髓治疗采用局部麻醉下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再做全冠修复,治疗4周以上;隐裂牙直接进行冠部修复。结果:38例隐裂、劈裂牙患者的38颗牙经修复治疗和1~3年定期复诊及随访显示,1年有效病例(成功与有效)35例,有效率92.1%;2年有效病例33例,有效率86.8%;3年有效病例30例,有效率78.9%。有7例失败。结论:选择正确适应证和方法,对隐裂、劈裂牙采用牙髓治疗,根管填充治疗和全冠修复的保存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毛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静脉溶栓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的比较。方法:随机分组选用114例ASTEMI用重组链激酶(r-sk)及124例ASTEMI用尿激酶(UK)分别做全身静脉溶栓,比较疗效及副反应。结果:r-sk与UK在治疗ASTEMI的再通率分别为81.6%、69.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副反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r-sk血管再通率高,是治疗ASTEMI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
作者:王忠明;马艳艳;姜嫱芝;王淑萍;王东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日本TOSOH HLC-723 G7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对TOSOH公司HLC-723G7糖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LAC)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生物参考区间及携带污染率进行了验证,并与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CV批内<1/4Tea(CLIA’88),CV批间<1/3Tea(CLIA’88);实验结果准确度平均偏倚(SE%)在1.114%,符合卫生部允许的偏差范围;各项目可报告范围试验测定值结果与预测值接近,重复试验各项目结果相关性好( r 2=0.9986),线性理想(斜率接近1);生物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的性能指标相符;携带污染率低于1%。结论:TOSOH G7糖化分析仪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LAC)的检测,在精密度、准确度、生物参考区间、线性范围和污染携带率等五个方面均达到了临床检验的要求。
作者:姜明建;黄珍珍;翁镔;车思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将7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术中配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Ⅱ组38例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残石率及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与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结果:Ⅰ组术后有3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7.9%,Ⅱ组术后有5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1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为85.7%,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为5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术中或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有助于降低残石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赵铁彦;赵华;樊晨;陈文斌;院存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相关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期选择12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总结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排痰不畅及误吸、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激素和抗生素长期使用、营养不良和患有肺部原发病均为引起神经外科NCU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各项有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NCU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慧;吴琼娅;黄琴;向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NA干扰53BP1、MDC1蛋白表达对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HK2-T6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Eca109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的低表达53BP1或MDC1的稳定转染Eca109细胞、及空质粒转染Eca109细胞分别接种至六孔板内,待细胞贴壁生长后,给予5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0~12h收集细胞。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细胞在照射后各时间点CHK2-T68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上述4组细胞CHK2-T68蛋白的表达在照射后1h内上升,之后逐渐下降,至照射后12h降至基础水平。空质粒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3BP1或MDC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阳性表达细胞数下降较为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变化趋势同正常组,53BP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表达峰值低于MDC1转染组(P<0.05)。结论:低表达53BP1或MDC1,使照射后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杨洁;祝淑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在冠心病(CHD)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05例CHD患者行DCG监测,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同时观察心肌缺血阀值(MIT)及变异性(IV)。结果:105例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63.8%(67/105),ST段缺血性改变902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36.2%(38/105),ST段缺血性改变282阵次,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作持续时间与ST段压低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白天发作阵次高于夜间,但发作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及MIT变异性(IV)则低于夜间,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G监测能显著提高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作者:吴超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的方法。方法:以现有的胆囊结石治疗的诊疗规范、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依据,针对特定临床决策问题“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筛选决策条件、行动(治疗方案),提取决策规则,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果:共筛选出7项决策条件和7种治疗方法,建立了包含19组规则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论:所建立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基本上能够涵盖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常见的临床情况。
作者:刘春涛;王悦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NP方案化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随访2年。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趋势上高于对照组,两组近期疗效相近。但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庄凌云;梅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共81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伴有子宫肌瘤相关症状者62例,无临床症状19例。进行手术治疗后,总体恢复良好。结论:早期发现、治疗,能够避免子宫肌瘤增大而增加手术难度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罗砚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选择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8.6%,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7.3%)和健康对照组(2.5%)。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7.3±15.5)大于自身抗体阴性组(38.1±14.9)(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肝纤维化发生率(68.6%)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48.1%)(P<0.05)。但两组间性别构成和HCV R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治和病情评估。
作者:王方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