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建立的探讨

刘春涛;王悦华

关键词:胆囊结石, 临床决策流程, 多方案择优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的方法。方法:以现有的胆囊结石治疗的诊疗规范、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依据,针对特定临床决策问题“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筛选决策条件、行动(治疗方案),提取决策规则,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果:共筛选出7项决策条件和7种治疗方法,建立了包含19组规则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论:所建立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基本上能够涵盖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常见的临床情况。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采用分流管调整术治疗急性进展的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急性进展的正常颅压脑积水(NPH)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表现为急性进展NPH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7~74岁,平均65.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脑积水,6例被诊断为NPH,2例治疗过程中诊断为NPH。患者入院前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6例放置可调压抗虹吸分流管,2例放置可调压分流管。分析诊断其要点及治疗经过。结果:8例急性进展NPH患者,行全麻下分流管调整术治疗,均成功救治,术后随访3~30月,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7例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院时候偶有尿失禁,随访3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进展的NPH患者,分流管调整到低压力症状缓解不理想,行脑脊液分流装置调整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李雄;赵奇煌;李锦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度得到临床证明

    近日,《英国放射学杂志》全文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徐亚伟教授牵头的中国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上市后监测研究临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是一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对比剂。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证实。更为重要的是,该项临床试验入组人群为常规进行各项需要对比剂注射的患者,并且患者来自95个不同的中心,这也保证了该试验应用于临床的适用性、可靠性极高,发生偏倚的可能性降至了低。因此,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工作者从选择性使用碘克沙醇转变为常规使用碘克沙醇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广泛使用的是以碘克沙醇为代表的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等渗的双体含碘造影剂,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减小细胞形态和血管舒缩改变,减轻病人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由于缺少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有必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研究进行收集。在徐亚伟和吕滨教授的协同组织下,在95个研究中心共入组了20185例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成为目前全球大规模的对比剂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无症状颈动脉斑块患者75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接受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用药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发现,B组患者TG、TC等指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现,B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均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在调节血脂水平的基础上逆转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对减少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俊沛;黄剑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作用#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增敏组(放射治疗+CMNa)20例,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两组放射治疗方法和剂量相同。对照组病例进行常规放疗治疗,增敏组采取常规放疗同时使用CMNa。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增敏组治疗结束时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CR率)或部分消退率(PR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增敏组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达到CR和PR时所需要的放疗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MNa合并放疗治疗鼻咽癌有增敏作用,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陆小军;张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川穹嗪改善Aβ1-42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川穹嗪对于Aβ1-42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避暗实验、跳台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通过胞内钙影像测定胞内钙浓度变化。结果:避暗实验和跳台实验均表明,高中低剂量组的川穹嗪与模型组相比,能显著增加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P<0.05);胞内钙影像结果表明,在有钙或无钙外液两种情况下,川穹嗪均降低海马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结论:川穹嗪可显著改善Aβ1-42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川穹嗪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可塑性和信号传递有关。

    作者:付晖;肖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和腹部X射线平片在诊断儿童急性肠梗阻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和腹部X线平片对于诊断儿童急性肠梗阻的实用价值进行分析,以便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方法:选取收入我院的120例患有急性肠梗阻的儿童,均在进行手术前行超声检查和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两种检查方法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的确诊率为97%,腹部X线平片的确诊率为85%,腹部X线平片检查明显低于超声检查,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超声对于儿童急性肠梗阻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的确诊率。结论:传统腹部平片诊断儿童急性肠梗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超声确诊儿童急性肠梗阻的正确率接近于100%,与X线等其他检查相比超声对于梗阻的原因诊断准确性也极高,是否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超声检查比X线平片显示更有价值。

    作者:方慧;刘国伟;徐庆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分析

    目的:研究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分为宫颈炎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检测HPV阳性例数、含量及HPV阳性患者中HPV DNA亚型的构成情况。结果:HPV阳性例数和含量均呈现宫颈炎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HPV阳性患者中HPV-DNA-16阳性率80.68%、HPV-DNA-18阳性率71.59%。结论:高危HPV DNA类型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爱红;周霞平;周凤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三种不同牙体材料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对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牙科的65例老年楔状缺损患者共计430颗患牙,分别使用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进行修复,6个月及12个月后进行随访和复查,使用改良型USPHS评价体系对楔状缺损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复失败的原因。结果:修复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χ2=13.323,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χ2=0.360,P=0.548);12个月后再进行随访发现,三组患者的成功率仍有显著的差异(χ2=18.814,P<0.001),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χ2=5.202,P=0.023);三组患者固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χ2=30.795,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明显(χ2=0.005,P=0.942);边缘密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82.142,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显著(χ2=2.225,P=0.329);边缘着色方面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39.799,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的边缘着色问题也明显高于复合体Dyract组(χ2=9.728,P=0.008);表面形态缺损方面三组则并无明显的差异(χ2=4.867,P=0.301);结论:复合体Dyract是修复老年人楔状缺损的较理想材料。

    作者:程汇;王红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人痰液细菌培养及耐药性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人痰液细菌培养及耐药性情况,将科学合理的依据提供给诊断、治疗临床疾病和运用抗菌药物方面,从而促进临床疗效的显著提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的痰夜标本的痰夜培养和耐药结果资料。结果:老年人痰液细菌培养结果表明,耐药率高的为铜绿假单胞杆菌,其次为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在痰液耐药性方面,耐药率高的为青霉素类,其次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结论:临床有效检测致病菌的耐药性并将其向临床医务工作人员通报有利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对临床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作者:杨安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效果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确诊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一周为一个疗程。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如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心率(HR)、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率及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及对比。结果:两组病患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病患在WBC、HR、PLT及病死率方面与对照组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后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病患而言,采用常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国春;勇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改良后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项指标。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80%,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7.2±1.2)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133.4±4.4)ml;改良组患者的总治愈率为96%,手术时间为(54.5±6.3)h,住院时间为(6.1±0.9)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5.6±1.3)ml;改良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要好,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手术以及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王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他汀类药物干预

    慢性肾脏病(CKD)是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包括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性疾病及继发于高血压、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等的肾脏病的临床统称,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美国约有8百万CKD患者[1],欧洲人群肾脏病的发病率则更高[2]。我国近10年也有相关研究,“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群中CKD患病率为10.83%[3]。CKD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近些年关于他汀类药在CKD及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将对血脂异常的CKD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赵森;秦明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食管癌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RNA干扰53BP1、MDC1蛋白表达对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HK2-T6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Eca109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的低表达53BP1或MDC1的稳定转染Eca109细胞、及空质粒转染Eca109细胞分别接种至六孔板内,待细胞贴壁生长后,给予5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0~12h收集细胞。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细胞在照射后各时间点CHK2-T68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上述4组细胞CHK2-T68蛋白的表达在照射后1h内上升,之后逐渐下降,至照射后12h降至基础水平。空质粒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3BP1或MDC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阳性表达细胞数下降较为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变化趋势同正常组,53BP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表达峰值低于MDC1转染组(P<0.05)。结论:低表达53BP1或MDC1,使照射后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杨洁;祝淑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与常规治疗药物对比,观察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1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钠1.0g,,静点,每日1次,红花注射液100mg静点,1/日,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4.0g,静点,每日1次,疗效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显著高于对照组72.5%,P<0.01。结论:奥拉西坦联合红花注射液具有活化脑细胞、改善脑供血,促进智力和瘫痪肢体恢复功效。

    作者:王辉;韩玉明;张笑雨;张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理护理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伴有焦虑抑郁的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80例CSF患者,经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阳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出院时再次行SAS和SDS测定,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CSF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颖;马博聪;张红斌;赵明;杨春洁;高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38颗隐裂、劈裂牙保存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隐裂、劈裂牙保存治疗的方法。方法:2006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的磨牙横隐裂、纵隐裂,斜行劈裂38例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共38颗隐裂、劈裂牙,劈裂线可累及髓腔,髓底未分裂,部分累及根上3mm未根折,牙髓治疗采用局部麻醉下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再做全冠修复,治疗4周以上;隐裂牙直接进行冠部修复。结果:38例隐裂、劈裂牙患者的38颗牙经修复治疗和1~3年定期复诊及随访显示,1年有效病例(成功与有效)35例,有效率92.1%;2年有效病例33例,有效率86.8%;3年有效病例30例,有效率78.9%。有7例失败。结论:选择正确适应证和方法,对隐裂、劈裂牙采用牙髓治疗,根管填充治疗和全冠修复的保存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毛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烧伤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2月本院烧伤科132例烧伤患儿,按烧伤程度分为轻度烧伤组、中度烧伤组和重度烧伤三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的43例正常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入院时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和对照组相比。然后动态检测三组患儿血浆内毒素水平,探索变化规律。结果:入院时检测血浆内毒素,轻度和中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检测中,入院8h时,中、重度组和轻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和中度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内毒素水平上升,第四天达到高峰,14天左右轻、中度恢复正常,重度稍高于正常值。结论:小儿烧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烧伤程度成正比。

    作者:陶宏军;汪洋;肖前华;廖燕来;刘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IV感染者行腹腔镜手术对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行腹腔镜手术时其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HIV病毒感染者手术治疗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手术的16例胆囊疾病患者做研究对象,将其根据HIV阳性与否分为观察组8例,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诊为HIV感染阳性;对照组8例,HIV检测感染为阴性。两组患者采用择期手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于术前1d、术后3d、7d检测血常规、白蛋白及CD3、CD4、CD8、CD4/CD8百分比情况。观察组采用bDNA方法检测HIV-RNA,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3天、7天外周白细胞总数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CD4差异显著。观察组术后3天CD4值显著低于术前1天、术后7天,差异显著。对照组术前后CD4无显著差异。两组CD4/CD8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HIV感染阳性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其主要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可被短暂轻度抑制,对手术安全影响轻微,术前检测CD4可作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评估指标。

    作者:邓建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导致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导致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开展血流感染预防提供可靠地相关资料。方法:362例外周静脉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数据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能引起患者导管PICC置管后出现血流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置管时间、外周血象、穿刺次数、化疗的次数以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等6种情况在有无血流感染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外周血象、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管置时间、糖尿病是PICC置管引起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本项研究认为导管PICC置管导致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临床患者的年龄、化疗次数、外周血象、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患者是否伴有糖尿病疾病,临床应加强以上因素的预防,从而降低导管PICC置管患者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王春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776例在职医护人员视频显示终端视疲劳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在职医护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的现状。方法:对某医院在职医护人员发放VDT视疲劳调查问卷,收集个人资料、屈光状态、VDT使用时间、VDT使用类型、眼部症状及缓解方式等信息。结果:在职医护人员VDT视疲劳的发病率达52.3%,视疲劳组在21~50岁、有屈光不正、每天使用VDT的时间总和在5h以上、每次连续使用时间在3h以上方面的人数均多于非视疲劳组,而两组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另外,电脑和手机是经常被使用的VDT类型,眼部症状以视物模糊、眼皮沉重感、眼痛居多,闭目休息为主要缓解方式。结论:有过半的在职医护人员被VDT视疲劳所困扰,需引起医护人员自身与医院管理层面的高度重视。

    作者:金茹娜;吴丹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