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腾;王众;王益平
目的:研究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分为宫颈炎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检测HPV阳性例数、含量及HPV阳性患者中HPV DNA亚型的构成情况。结果:HPV阳性例数和含量均呈现宫颈炎组<宫颈癌前病变组<宫颈癌组;HPV阳性患者中HPV-DNA-16阳性率80.68%、HPV-DNA-18阳性率71.59%。结论:高危HPV DNA类型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爱红;周霞平;周凤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出血(ICH)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急性ICH患者329例,根据预后情况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为65例和264例,采用回归模型研究急性ICH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脑疝(χ2=62.753,P=0.001)、入院时的GCS评分<8分(χ2=46.569,P=0.001)、入院时意识状态差(χ2=74.241,P=0.001)、入院心电图异常(χ2=6.223,P=0.013)、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χ2=34.391,P=0.001)是急性ICH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脑疝(OR=3.692,95%CI:1.691~7.953)、入院时的GCS评分<8分(OR=2.586,95%CI:1.583~6.438)、入院时意识状态差(OR=4.218,95%CI:1.853~8.337)、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OR=1.984,95%CI:1.297~5.290)是急性ICH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脑疝、入院GCS评分<8分入院患者意识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ICH患者进行重点关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敖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所做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从其中选出80例进入研究,其中麻醉方式为全麻的患者进入单纯全麻组40例,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进入复合麻醉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和24h的疼痛程度评分,重度痛发生率及术后患者的24h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重度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1),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重度痛发生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作者:高翔;陈彪;吴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到2012年9月在我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4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46例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为5~18d,平均为(6.2±1.4)d;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31d,平均为(19.3±3.5)d;患者出院随访6~12个月,其优良率为97.8%。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显著的提高。
作者:卜波;陈桂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唐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15例患儿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受伤程度与临床体征不成比例,均于伤后24h内出现迟发性偏瘫,48h内CT扫描发现脑实质内梗死病灶。15例患儿除1例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外,其余14例均采用保守治疗。结果:9例患儿住院20~35天后痊愈出院,6例有肢体运动不适的患儿继续在门诊康复治疗1~3个月,出院后对患儿继续随访6个月,15例恢复良好,未出现残疾、智力障碍等并发症,有1例患儿由于梗死灶范围较大,而遗留下右手手指精细运动稍差。15例患儿6个月后复查颅脑CT,12例恢复正常,3例原病变区遗留有软化灶。结论: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疗效关键在于早期针对性治疗,而及时CT检查与复查是早期明确诊断从而早期治疗的有效的手段。
作者:尚杰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护肝作用。方法:将乳腺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化疗首日开始每日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护肝,对照组30例单用化疗。观察比较化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化疗前两组ALT、TBI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治疗组ALT、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显著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
作者:苏渊金;邹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血及利水中药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AQP4和PAR-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组和利水组,每组40只,采用免疫组法测定AQP4和PAR-1蛋白表达。结果:APQ4和PAR-1表达假手术组较低,模型组表达1d明显提高,3d为高点,5d仍具有较高水平;活血组和利水组大鼠各时间点PAR-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4和PAR-1蛋白表达具有显著性正相关性。结论:活血及利水中药能改善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水肿。
作者:曾侠林;艾华;张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人工硬脑膜减张修复硬膜去骨瓣减压术减张修复硬膜所需人工硬膜面积大小对降低脑静脉回流障碍及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影响,探讨减张修复硬膜所需人工硬膜合理面积。方法:回顾性分析德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B、C三组,减张减压术中人工硬膜修补面积为减压窗硬膜面积的40%~60%病例为A组;修补面积大于减压窗面积60%病例为B组;修补面积小于减压窗硬膜面积的40%病例为C组。比较三组病例术后出现脑静脉回流障碍及硬膜下积液、减压是否充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间术前GCS评分、平均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A组、B组,及A组、C组进行统计学比较,A组在术后并发症及减压不充分方面分别优于B、C两组。结论:在减张减压术中人工硬膜修补面积为减压窗硬膜面积的40%~60%大小情况下有效降低脑静脉回流障碍及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疗效显著,对于临床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明辉;侯保辉;季泰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疏风润燥法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感冒后咳嗽患者,男55例,女30例,年龄20~70岁,病程3~8周,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5~70岁,采用口服强力枇杷露治疗,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5岁,服用美敏伪麻溶液,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5%;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中10例患者分别出现嗜睡、头晕、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无相应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风润燥法是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晓荣;安化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增敏组(放射治疗+CMNa)20例,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两组放射治疗方法和剂量相同。对照组病例进行常规放疗治疗,增敏组采取常规放疗同时使用CMNa。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增敏组治疗结束时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CR率)或部分消退率(PR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增敏组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达到CR和PR时所需要的放疗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MNa合并放疗治疗鼻咽癌有增敏作用,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陆小军;张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华蟾素胶囊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治疗的63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西药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硫酸吗啡,治疗组口服华蟾素胶囊,对比两组治疗癌性疼痛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起效时间、生活质量以及KPS和NRS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西药组为8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1.4±4.7) min,西药组为(29.6±5.61)min,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体重相比,治疗组体重增加率为87.9%,高于西药组60.0%(P<0.05)。两组KPS评分和NR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对癌性疼痛效果明显,起效快,不良反应低。
作者:杨新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可吸收界面螺钉在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对照组采用金属钉,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1%,略高于对照组的8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界面螺钉在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附着点断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况,且安全性更佳。
作者:贾树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改正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方法,尽量地扩大咽腔,减少手术的并发症,以提高因咽腔阻塞造成的OSAH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适当标准选择适合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为对象,并随机分为A、B二组,A组为实验组,行新改正的UPPP术;B组为对照组,行普通的H-UPPP术。再比较两组之间手术前后咽腔截面积的改变情况以及远期疗效,以观察改良手术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左右径:术前为(1.63±0.41)cm,术后为(3.09±0.15)cm,远期为(2.98±0.33)cm;前后径:术前为(0.72±0.2)cm,术后为(1.71±0.16)cm,远期为(1.58±0.25)cm;对照组左右径为:术前为(1.69±0.37)cm,术后为(3.02±0.2)cm,远期为(2.71±0.4)cm;前后径:术前为(0.69±0.24)cm,术后为(1.49±0.18)cm,远期为(1.12±0.15)cm。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结果相差非常显著。远期有效率:A组为94%,B组为87.5%,A组优于B组,但经卡方检验,χ2=1.09,P>0.05,相差不显著。结论:新改正的UPPP术式,在改善咽腔截面积方面优于传统的H-UPPP术式,尤其是改变竖径方面更加明显;对OSAHS远期疗效上也稍优于传统的H-UPPP术。
作者:陈德禄;胡志强;黄洁;范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心力衰竭(HF)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护理方式。方法:108例HF患者,男65例,女43例,年龄41~85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在65%~90%者,遵医嘱给予药物和无创呼吸机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精心护理,护理方式包括: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指导和观察、上机前的解释沟通和告知、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结果:108例HF患者经药物和无创呼吸机治疗3~9d,平均(7.2±2.7)d,好转脱机99例,3例死于心律失常(室颤),4例病情加重,给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好转,2例死于多个脏器衰竭,主要并发症是胃肠胀气和排痰不畅。结论:重度HF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应用时要注意原发病的有效控制,监测电解质;对患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保障此项治疗顺利进行的的关键。
作者:郑宝玲;吴美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达克宁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复发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的总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效率5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8.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带增多、黏膜充血、疼痛、涂片结果阳性等临床体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体征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性也较高,为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指导。
作者:雷钟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超声和腹部X线平片对于诊断儿童急性肠梗阻的实用价值进行分析,以便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方法:选取收入我院的120例患有急性肠梗阻的儿童,均在进行手术前行超声检查和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两种检查方法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的确诊率为97%,腹部X线平片的确诊率为85%,腹部X线平片检查明显低于超声检查,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超声对于儿童急性肠梗阻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的确诊率。结论:传统腹部平片诊断儿童急性肠梗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超声确诊儿童急性肠梗阻的正确率接近于100%,与X线等其他检查相比超声对于梗阻的原因诊断准确性也极高,是否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超声检查比X线平片显示更有价值。
作者:方慧;刘国伟;徐庆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NA干扰53BP1、MDC1蛋白表达对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HK2-T6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Eca109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的低表达53BP1或MDC1的稳定转染Eca109细胞、及空质粒转染Eca109细胞分别接种至六孔板内,待细胞贴壁生长后,给予5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0~12h收集细胞。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细胞在照射后各时间点CHK2-T68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上述4组细胞CHK2-T68蛋白的表达在照射后1h内上升,之后逐渐下降,至照射后12h降至基础水平。空质粒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3BP1或MDC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阳性表达细胞数下降较为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变化趋势同正常组,53BP1转染组CHK2-T68蛋白的表达峰值低于MDC1转染组(P<0.05)。结论:低表达53BP1或MDC1,使照射后体外食管癌Eca109细胞中CHK2-T68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作者:杨洁;祝淑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血液稀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TIA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250ml静滴,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2次/d,连用10d;对照组按医嘱常规治疗。治疗10d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化验指标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稀释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更有利于阻止TIA患者病情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且安全、可靠。
作者:崔守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在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作用。方法:入选临床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0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组)5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44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C组)5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评价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稳定性,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A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显著高于B组及C组(均P<0.05),IVUS显示A组病变血管的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斑块面积脂核大小(P均<0.05)、斑块负荷(P<0.01)均明显大于B组,纤维帽厚度(P<0.01)及管腔面积(P<0.05)明显小于B组,血清PAPP-A水平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86, P<0.01),与偏心指数(r=0.251,P<0.05)、重构指数(r=0.287,P<0.05)、脂核大小(r=0.310,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与IVUS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指标成显著性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血液学指标。
作者:费玲;张军;王长厚;付金国;马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将7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术中配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Ⅱ组38例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残石率及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与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结果:Ⅰ组术后有3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7.9%,Ⅱ组术后有5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1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为85.7%,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为5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术中或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有助于降低残石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赵铁彦;赵华;樊晨;陈文斌;院存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