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许永涛;佘远举
目的:探讨影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完全依从与部分及不依从患者相关指标上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4例患者完全依从44.77%,部分及不依从55.23%;单因素检验9个研究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包括年龄大、初中以下文化、经济收入低、缺乏疾病知识、病情重、慢性患者、药物种类多、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自费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依从性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低、缺乏溃疡性结肠炎知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收入少(OR分别为3.40、3.23、2.97、2.6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对文化程度低患者反复讲述加强家庭支持、实施健康教育、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及药物剂型、根据患者实际经济状况选择具有成本/效果比值高药物以提高其依从性。
作者:范文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相关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期选择12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总结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排痰不畅及误吸、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激素和抗生素长期使用、营养不良和患有肺部原发病均为引起神经外科NCU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各项有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NCU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慧;吴琼娅;黄琴;向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在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作用。方法:入选临床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0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组)5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44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C组)5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评价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稳定性,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A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浓度显著高于B组及C组(均P<0.05),IVUS显示A组病变血管的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斑块面积脂核大小(P均<0.05)、斑块负荷(P<0.01)均明显大于B组,纤维帽厚度(P<0.01)及管腔面积(P<0.05)明显小于B组,血清PAPP-A水平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86, P<0.01),与偏心指数(r=0.251,P<0.05)、重构指数(r=0.287,P<0.05)、脂核大小(r=0.310,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与IVUS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指标成显著性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血液学指标。
作者:费玲;张军;王长厚;付金国;马晓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患者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两种方法比较脑梗死后出血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到2011年收治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均采用CT和MRI检测脑内梗塞灶的数量,部位以及大小,MRI和CT均进行头部横断面扫描,厚度均为8mm,并进行拍照观察,每个截面10~12张影像,后综合进行分析诊断。结果:MRI对于脑基底层和脑干等部位的检查更敏感,MRI检测出的脑梗死后出血性的例数也多余CT,MRI检测出25例脑梗死后出血转变的患者,占到78.1%,远远多于CT诊断患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7例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患者,两种手段检测出的病灶、形态均有差异,但MRI成像更易观察。结论:临床上MRI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变的诊断价值远高于CT。
作者:寻正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严重交通事故致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严重交通事故致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措施,分析治愈情况。结果:临床特点:①闭合性肝损伤比例82.56%明显高于开放性损伤比例17.44%,差异显著(P<0.05);②伴发伤中肋骨骨折、胰腺及脾脏受损比例高于其他损伤部位;③AAST分类中,76.53%的患者属于Ⅰ级、Ⅱ级,其中Ⅰ级损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级别,差异显著(P<0.05)。经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82例痊愈,治愈率95.35%,术后6例(6.98%)发生血肿、感染、胆瘘等并发症,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交通事故伤者外伤性肝破裂要及时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作者:许喜崇;赵象文;张建东;赖智权;许宇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探析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手术室使用后的2938件眼科器械的处理方式,设为对照组;另选取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室使用后的3473件眼科器械的处理情况,设为观察组。两组器械的类型、使用情况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使用优化摆放后进行清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清洗方式。结果: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7.33%,对照组为8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经五倍放大镜检测,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33%,对照组为81.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损耗率为0.24%,对照组的则为0.5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摆放后大大提升了对眼科器械的保护程度,又不影响清洗效率,进而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故优化摆放方式对眼科器械清洗效果具有积极的价值。
作者:王爱民;郑筱芳;肖思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在职医护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的现状。方法:对某医院在职医护人员发放VDT视疲劳调查问卷,收集个人资料、屈光状态、VDT使用时间、VDT使用类型、眼部症状及缓解方式等信息。结果:在职医护人员VDT视疲劳的发病率达52.3%,视疲劳组在21~50岁、有屈光不正、每天使用VDT的时间总和在5h以上、每次连续使用时间在3h以上方面的人数均多于非视疲劳组,而两组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另外,电脑和手机是经常被使用的VDT类型,眼部症状以视物模糊、眼皮沉重感、眼痛居多,闭目休息为主要缓解方式。结论:有过半的在职医护人员被VDT视疲劳所困扰,需引起医护人员自身与医院管理层面的高度重视。
作者:金茹娜;吴丹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9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轻度:30例,中度:28例,重度:32例)和3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和乳酸脱氢酶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和乳酸脱氢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和乳酸脱氢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而轻、中度患者两种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清CRP和乳酸脱氢酶是急性颅脑损伤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胡晓敏;刘坤;谭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技术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共纳入50例入住我院确诊为食管中下段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处理后,观察组患者给予胸部小切口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切除术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12.7±60.2) ml、术后引流量(174.4±121.3)ml、术后引流时间(112.4±60.2)min、住院时间(8.9±1.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90.4±120.5)ml、术后引流量(318.6±132.6)ml、术后引流时间(290.6±120.5)min、住院时间(12.9±4.2)d,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肺部感染是患者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其中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占8.0%,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8例,占32.0%,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小切口技术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疗效均较传统治疗好。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的方法。方法:以现有的胆囊结石治疗的诊疗规范、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依据,针对特定临床决策问题“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筛选决策条件、行动(治疗方案),提取决策规则,建立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果:共筛选出7项决策条件和7种治疗方法,建立了包含19组规则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结论:所建立的临床决策流程方案基本上能够涵盖胆囊结石治疗方法选择的常见的临床情况。
作者:刘春涛;王悦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6例临床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A组(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23例和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3例,将两组患者中不同休克程度者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24h输血量及治疗前后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进行比较。结果:B组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治愈率高于A组,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低于A组,24h输血量小于A组,治疗后4h的血乳酸、凝血指标、血细胞比容均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谭志永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达克宁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复发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的总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效率5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8.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白带增多、黏膜充血、疼痛、涂片结果阳性等临床体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体征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性也较高,为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指导。
作者:雷钟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疏风润燥法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感冒后咳嗽患者,男55例,女30例,年龄20~70岁,病程3~8周,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5~70岁,采用口服强力枇杷露治疗,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5岁,服用美敏伪麻溶液,7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5%;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中10例患者分别出现嗜睡、头晕、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无相应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风润燥法是治疗风燥犯肺证的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晓荣;安化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近日,《英国放射学杂志》全文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徐亚伟教授牵头的中国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的上市后监测研究临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中国人群中是一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对比剂。碘克沙醇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证实。更为重要的是,该项临床试验入组人群为常规进行各项需要对比剂注射的患者,并且患者来自95个不同的中心,这也保证了该试验应用于临床的适用性、可靠性极高,发生偏倚的可能性降至了低。因此,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工作者从选择性使用碘克沙醇转变为常规使用碘克沙醇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广泛使用的是以碘克沙醇为代表的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等渗的双体含碘造影剂,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减小细胞形态和血管舒缩改变,减轻病人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由于缺少中国人群的安全性数据,有必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研究进行收集。在徐亚伟和吕滨教授的协同组织下,在95个研究中心共入组了20185例中国患者使用碘克沙醇,成为目前全球大规模的对比剂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治疗老年人楔状缺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牙科的65例老年楔状缺损患者共计430颗患牙,分别使用银汞合金、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体Dyract进行修复,6个月及12个月后进行随访和复查,使用改良型USPHS评价体系对楔状缺损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复失败的原因。结果:修复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差异(χ2=13.323,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χ2=0.360,P=0.548);12个月后再进行随访发现,三组患者的成功率仍有显著的差异(χ2=18.814,P<0.001),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χ2=5.202,P=0.023);三组患者固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χ2=30.795,P<0.001),但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明显(χ2=0.005,P=0.942);边缘密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82.142,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与复合体Dyract组之间差异不显著(χ2=2.225,P=0.329);边缘着色方面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39.799,P<0.001),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组的边缘着色问题也明显高于复合体Dyract组(χ2=9.728,P=0.008);表面形态缺损方面三组则并无明显的差异(χ2=4.867,P=0.301);结论:复合体Dyract是修复老年人楔状缺损的较理想材料。
作者:程汇;王红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中和术后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将7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术中配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Ⅱ组38例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残石率及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与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结果:Ⅰ组术后有3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7.9%,Ⅱ组术后有5例患者残余结石,残石率为1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纤维胆道镜结石取净率为85.7%,Ⅱ组术后纤维胆道镜取净率为5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术中或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有助于降低残石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赵铁彦;赵华;樊晨;陈文斌;院存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行剖宫产手术的的760例产妇中30例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本院自然分娩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出血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P<0.05)。结论:造成孕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剖宫产手术、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切口裂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存在宫缩乏力或胎盘因素的患者提前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治疗措施。在治疗产后出血症中,可采取压迫止血、B-Lynch缝合术等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进行子宫切除手术,以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作者:刘桂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肺部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痰培养结果、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520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共60例;痰培养阳性共50例(革兰阴性杆菌26例、革兰阳性球菌15株、真菌9例)。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平均(60.56±12.40)岁、合并意识障碍38.33%、预防使用抗菌素66.67%、实施侵入性操作56.67%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44.23±15.80)岁、35.00%、35.00%、25.00%;白蛋白水平平均(32.87±2.98)g/L低于无肺部感染组的(35.97±2.44)g/L (P<0.05),是引起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平均(33.28±7.34)天,死亡率20.00%均高于同期无肺部感染患者(18.27±6.34)天,5.00%(P<0.05)。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其影响因素复杂,可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死亡率,应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减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陆茸;贡换龙;马莹;尹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行腹腔镜手术时其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为HIV病毒感染者手术治疗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手术的16例胆囊疾病患者做研究对象,将其根据HIV阳性与否分为观察组8例,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诊为HIV感染阳性;对照组8例,HIV检测感染为阴性。两组患者采用择期手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于术前1d、术后3d、7d检测血常规、白蛋白及CD3、CD4、CD8、CD4/CD8百分比情况。观察组采用bDNA方法检测HIV-RNA,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3天、7天外周白细胞总数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CD4差异显著。观察组术后3天CD4值显著低于术前1天、术后7天,差异显著。对照组术前后CD4无显著差异。两组CD4/CD8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HIV感染阳性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其主要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可被短暂轻度抑制,对手术安全影响轻微,术前检测CD4可作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评估指标。
作者:邓建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收录的11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并按照其体重分为观察1组(非肥胖)和观察2组(肥胖),并选取同期到我院体检的12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并按照其体重分为对照1组(非肥胖)和对照2组(肥胖),分别测定4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变化。结果:通过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测定分析,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与BMI、腰围、TC、LDL-C和总睾酮呈现正相关性,与HDL-C和M120-180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的高于正常人,并且含量与患者的BMI、腰围、TC、LDL-C和总睾酮呈现正相关性,而与HDL-C和M120-180呈现负相关性。
作者:郭媛;陈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