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张血管药物治疗60例心肌梗的效果分析

黄江新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 扩张血管药物, 心肌梗死, 效果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治愈,占总数的63.3%;12例患者为显效,占总数的20%;8例患者为有效,占总数的13.3%;2例患者为无效,占总数的3.3%,达到了96.6%的总有效率。结论: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垂体后叶素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大咯血的药效评估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2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了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7%)。结论:垂体后叶素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大咯血具有较佳的疗效,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桂菊;李玉亮;孙正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治疗高血压的依从性。方法:选自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社区里面健康存档的高血压患者,从其中选出自愿者80位,随机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位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来治疗40位高血压患者,治疗组采用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采用在基础护理上进行社区干预,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干预方法治疗40位高血压患者,制定一定的治疗周期,治疗期过后,将2组高血压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由数据可知,治疗组的患者采用在基础护理上进行社区干预治疗高血压患者,显效25例,占该组临床数的62.5%,有效1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0%,无效3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5%。治疗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来治疗40位高血压患者,显效15例,占该组临床数的37.5%,有效13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2.5%,无效1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0%,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结论: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高血压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其中88例患者中65例实施胆囊切除术、10例实施胆囊造瘘术、13例进行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经过治疗,2例患者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其治愈率率为97.7%。结论:在进行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梁寒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损伤控制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70岁以上由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60例,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内镜及介入治疗组(简称非手术组)(n=30),手术治疗组(n=30).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是(6.7%vs40%),P<0.05,死亡率是3.3%vs10%),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胆管炎患者,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应用内镜及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是其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院存珍;丁伟健;樊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原发纵膈性B细胞型淋巴瘤的治疗方案

    目的:观察原发纵膈性B细胞型淋巴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R-CHOP组予6疗程R-CHOP(美罗华+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后评估疗效选择是否放疗,DA-EPOCH-R组予6疗程DA-EPOCH-R(美罗华+依托泊甙+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后评估疗效选择是否放疗。结果:R-CHOP组患者73%接受放疗,48个月的EFS为78%,DA-EPOCH-R组7.7%接受放疗,48个月的EFS为95%(P值均<0.05)。结论:DA-EPOCH-R方案对多数PMBL患者来说排除了放疗的需要,继而减少了放疗的长期毒性。

    作者:杨晨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可行性。方法:63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33例)和开胸手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胸管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血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与开胸手术组比较,VATS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止痛药用量小、胸管引流量少、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P<0.01、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以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第3天及第5天逐渐下降,但VATS组各时间点血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胸手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治疗创伤性血气胸能达到与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但采用VATS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孙振宇;孟祥宽;范伟;尹行;叶广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甘露聚糖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甘露聚糖肽胶囊,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地榆升白片,1个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见效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效果满意。

    作者:程华西;游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游离脂肪酸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与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关系以及血清游离脂肪酸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5月在我院体检的患者随机抽取200例分析FFA和血脂水平;选择在我院心脏科治疗的50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FFA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FA与TG(r=-0.22,P>0.05)、Chol(r=0.11,P>0.05)、HDL-C(r=0.18,P>0.05)、LDL-C(r=0.29,P>0.05)、ApoA(r=0.39,P>0.05)、ApoB(r=0.12,P>0.05)、Lp(a)(r=0.09,P>0.05),冠心病组FFA为(0.65±0.31)mmol/L,健康对照组FFA为(0.52±0.30)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1)。结论:血清游离脂肪酸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敏;任方;魏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扩张血管药物治疗60例心肌梗的效果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治愈,占总数的63.3%;12例患者为显效,占总数的20%;8例患者为有效,占总数的13.3%;2例患者为无效,占总数的3.3%,达到了96.6%的总有效率。结论: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江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螺旋CT在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98例不明原因引起胸背痛的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和CT检查,重点观察胸椎三种小关节间隙改变情况、局部硬化情况和周围软组织变化情况。找出胸背痛的真正原因。同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结果:98例患者有88例因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CT对小关节间隙改变和局部硬化情况检查率为100%,X线平片因经验和误差造成检查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能检查出周围软组织病变,但X线平片无法完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胸背痛患者并无胸椎小关节病变,而是由于其他系统疾病诱发。结论:16排CT在胸椎小关节紊乱诊断中具有高检测率,对软组织病变检查优于X线平片。

    作者:谭承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病理学分级的关系

    目的:通过观察记录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程度水肿、有无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下的表达情况,分析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膜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程度水肿、有无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钙黏附素表达明显的部位是胞膜和胞浆。所有患者中E-钙黏附阴性表达的有24例。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脑膜瘤分级有关,脑膜瘤级数越高,其阴性表达率增加;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水肿程度有关,水肿越严重的患者其阴性表达率越高。E-钙黏附素的表达非浸润组和浸润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水肿、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

    作者:杨武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术前手法闭合复位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前麻醉状态下的手法闭合复位在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PKP手术治疗101例老年单纯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选出46例压缩程度在2度以上的单节段脊柱胸腰段单纯性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按是否接受术前手法闭合复位进行随机分组,并从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行分组对比性研究。结果:其中术前经手法闭合复位组,椎体高度压缩率的恢复和椎体后凸角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术前麻醉状态下的手法闭合复位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中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及术后椎体双凹形的生理结构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预防术后邻近椎体的骨折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探讨[1]。

    作者:徐立;黄莉;程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5例再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发生的卒中类型将所有患者分成缺血组(92例)及出血组(33例),再将缺血组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组(68例)与后循环组(24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卒中时高龄(β=1.623, OR=5.068,95%CI1.652-15.551, P<0.05),合并高脂血症(β=1.479, OR=4.389,95%CI2.219-8.681, P<0.05)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房颤(β=1.426, OR=4.162,95%CI1.878-9.224, P<0.05)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与合并高脂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房颤的患者易发生后循环梗死,临床医师应基于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甘露聚糖肽治疗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9月期间脑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静脉点滴,10mg/次,1次/天,连用2周;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选用常规方法对症治疗,用法用量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合并感染发生率,以及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和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结果:(1)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并发感染发生率也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能降低脑出血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能改善预后,有助于患者康复。

    作者:陈捷;刘万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肾血管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相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肾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肾血管狭窄组(RVH)34例,原发性高血压组(PH)组38例,完成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心脏彩超、动态血压监测,并获取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各项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24h平均舒张压及24h收缩压标准差比较,RVH组显著高于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H组患者中出现非勺型血压节律比例显著高于HP组(70.5%比42.1%,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H组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PH组(70.5%比394%,P=0.00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血压本身又反过来加重肾脏本身病变,更容易引发靶器官的损害,临床医师应给予重点关注。

    作者:王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评价其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 PDS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以及与之相关的调查量表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的睡眠情况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PDSS总评分,帕金森病(PD)组(113.00±14.96)明显低于对照组(130.79±11.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帕金森病(PD)组患者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中烦躁、夜尿症、肢体痉挛性疼痛、震颤、恶梦、早醒、幻觉及其日间过度思睡等临床特征。结论:帕金森病(PD)患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明显的睡眠障碍,应该对患者加强临床护理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田治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金胶囊治疗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小金胶囊对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顺序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肾内科及泌尿外科诊疗的男性尿道炎后综合症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75例患者采用抗菌药物以及α-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治疗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金胶囊,均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采取经尿道微波热疗、尿道药物灌注、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结果:150例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患者前列腺液检查以及病原体分析,59例磷脂小体减少的患者,占39.33%;65例白细胞阳性患者,占43.33%;细菌学检测阳性患者15例,占10.00%;支原体抗原阳性患者例4例,占2.66%;7例支原体培养阳性患者,占4.67%,所选患者前列腺检测结果中,慢性无菌前列腺炎患者70例(46.67%);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32例(21.33%);前列腺痛18例(12.00%);性病神经症患者30例(20.00%),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男性尿道炎后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且临床的表现较多。通过前列腺液的检查,并根据细菌学标准进行检测,采取小金胶囊及尿道微波热疗,尿道药物灌注,抗菌消炎药以及α-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其治疗的效果较佳,具有推广的意义。

    作者:杨蓉;胥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50例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资料总结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150例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住院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50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150例中有29例发展成为手足口病,1例为重症;全部进行心肌酶检查,异常率85.33%(128/150),其中CKMB异常者67例占52.34%;经过营养心肌治疗7~10天后复查心肌酶24例正常,继续治疗至20天后再次复查32例恢复正常。全部进行肝功能检测,26例转氨酶升高,占32.0%(68/150);部分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占28.21%(22/78)异常,主要表现在心率改变。89例检查胸片23例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或者支气管肺炎。治疗后除9例好转出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转手足口病区的29例患儿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疱疹性咽峡炎部分可发展至手足口病,需临床多观察以便早期隔离治疗,以疱疹性咽峡炎为早期表现的手足口病预后良好。疱疹性咽峡炎易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尤以心肌损害为多发,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取得满意疗效,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牛伟红;杨丽萍;秦明月;马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105例随机分组,均接受LEEP刀手术治疗。术后A组接受常规消炎止血治疗,B组接受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发现,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阴道排液时间、出血时间发现,B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罗永芳;黄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同时期收治的120例非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颅多普勒检测颅内血管狭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用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具有比较好的检查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作者:王京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