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忠;曾裕培;胡任重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和p16进行检测.结果:CyclinD1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为36/70(51.4%)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的阳性率为7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为44.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CyclinD1与p16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CyclinD1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涉及CyclinD1和p16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
作者:陈小贺;孟文格;张国军;袁权利;翟新容;钱娟娟;周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血铅水平与血液中锌、铁、钙、镁、铜5种微量元素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随机整群分层选取我县8个不同区域的4897例3~12岁儿童的血样进行(博晖BH5100T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监测血液中铅、锌、铁、钙、镁、铜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儿童血铅水平与其他5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4897例受检儿童的血铅水平在0.024~0.267mg/L之间,几何均值为0.105mg/L,铅中毒的发生率为28.7%;线性回归分析,锌、铁的标准回归系数大,分别为0.073和0.054,与儿童的血铅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1);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血铅与血锌、血铁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儿童血铅水平高可导致血锌、血铁水平下降,铅中毒时可用锌和铁解铅毒.
作者:陈惠文;陈燕妮;陈建华;何贝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重症婴幼儿哮喘发病迅速,甚至威胁生命.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和雾化吸入是目前治疗重症婴幼儿哮喘的首选治疗方法和给药方式.我科对重症婴幼儿哮喘患儿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启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的特点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CABG病人184例,分为80岁以上组(A组)31例,80岁以下组(B组)153例,对比两组病人术前危险因素、术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患者术前危险因素:糖尿病、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功能III/IV级、急诊手术A组明显少于B组;肌酐>120μmol/L、脑血管病A组明显多于B组.高血压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病患者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结果:A组死亡率明显B组(P<0.001).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房纤颤比例A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高于A组明显长于B组.结论:根据高龄病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案和术后管理,80岁以上患者行CABG的临床结果可以接受.
作者:王东文;张永;姚建民;肖志斌;赵向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厄贝沙坦150mg治疗组,B组为厄贝沙坦300mg治疗组,每组2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压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B组下降更为显著,其降尿蛋白效果显著优于A组(P<0.05).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具有血压依赖和非血压依赖性的肾脏保护作用,安全性较好,厄贝沙坦300mg治疗早期DN具有更为显著降尿蛋白作用.
作者:王玉华;刘群娣;苏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2139例老年病人门诊输液临床护理的体会.方法:对2139例老年门诊输液患者的一般资料,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139例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满意率为98.2%.结论:针对老年病人心理、生理的特点,实行正规、熟练、温馨、舒适的护理理念,能够较好的促进门诊输液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庆玲;高照渝;李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在临床广泛开展,是胆系和胰腺疾病诊断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在ERCP基础上了解胆道的形态及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1],再视情况,选择内镜治疗方法.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并取石、鼻胆管引流(ENBD)、支架置入(ERBD)等十二指肠镜下微创治疗日益受到重视[2].我院完成ERCP及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458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手术配合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向海燕;徐红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脊麻剖宫产时缩宫素对健康产妇QTc间期、MAP和HR的影响.方法:全组40例ASAⅠ级,年龄22~35岁,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缩宫素静推组和缩宫素微泵组,每组20例.静推组:55~60秒内静脉单次推注0.9%氯化钠溶液5ml含5IU缩宫素.微泵组:以5分钟内静脉匀速泵注完0.9%氯化钠溶液20ml含5IU缩宫素.监测和描记术前QT间期、MAP和HR,以及脊麻后和催1min、3min和5min的 QT间期、MAP和HR.结果: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1min时HR明显增快,MAP显著降低和QTc间期明显延长(平均延长21±20ms)P<0.01.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3min左右有2例病人诉有胸闷,胸痛、不适感觉(ECG显示HR48~51次/分,QTc>440ms,伴有S-T段压低.结论:单次较大剂量缩宫素(5IU)静脉快速推注可激发健康产妇的QTc延长和血液动力学较大波动;在处理长QT综合征或心肌缺血的产妇剖宫产时,缩宫素的使用方式值得更加慎重考虑.
作者:房宁宁;张兆平;顾美蓉;高宏;孙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病人78例,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40例,安慰剂组38例,基础用药均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使患者血压达标.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后遗症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改善病人远期生存质量方面疗效确切.
作者:易绍东;阮云军;龚志华;何建新;向定成;邱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痛诊疗技术的多学科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各临床科室住院,行有创性及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共5364例,平均分为传统组和无痛组.传统组给予传统方法麻醉,无痛组采用无痛注射术麻醉.结果:无痛组多项生理指标,并发症和Ramsay镇静评分等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虽然无痛诊疗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技术,但其技术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冯裕;伍良;吴雨基;刘庆龙;林佐光;陈丽平;杜志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根据病毒组抗原蛋白VP6抗原性的差异和病毒基因组R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的区带排列差异,RV可分A~G共7个血清组.7组病毒均能引起动物腹泻,但只有A、B、C组感染人,其中常见的A组,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幼儿.在世界范围内估计5岁以内的儿童95%至少经历过1次RV感染,其中有1/5需到医院就诊,1/65需住院治疗,1/293死亡[1],大多数死亡病例出现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作者:马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与临床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30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组)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同时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1)抑郁组治疗后WCST测查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Stroop测查治疗后有改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WCST测验正确数、完成分类数减分与HAMA精神性焦虑因子减分呈中等负相关(r=-0.571、-0.637,P<0.05);WCST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减分与HAMA精神性焦虑因子减分呈中等正相关(r=0.558、0.621,P<0.05),Stroop测验与HAMD-17、HAMA及其因子无明显相关.结论:抑郁障碍患者执行功能改善与焦虑症状改善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鞠海燕;江玉娟;杨怡;刘立静;宋京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率振荡(HRT)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并发室性早搏的AMI患者110例,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计算其早期振荡(TO)和振荡斜率(TS),观察住院后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根据不同LVEF水平及6min步行距离分两组,分析TO和TS水平与它们的关系.结果:LVEF水平正常组(A组)TO明显低于LVEF水平异常组(B组),6min步行距离>300m组(C组)TO明显低于6min步行距离<300m组(D组),两组间TS水平侧相反.结论:HRT与心功不全程度明显相关,HRT可能作为评价心力衰竭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作者:黄飞雄;赖木乔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022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为94.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HBcAb(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3%).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HBV-DNA病毒载量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恒锋;李文郎;陈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蛋白酶体是一种多亚单位组成的,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具有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及caspase样酶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复合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中性蛋白水解酶体系.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酶体能精确地和选择性降解细胞内目的靶蛋白,进而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转录调节、受体胞吞、抗原呈递、分化与凋亡,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
作者:王春玲;石宁;平小佳;刘艳琳;张宁;王明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45例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干预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同时进行家访,使用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QQL-100)、康复状态量表(MRSS)、简易智力量表(MMSE)、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IMCT)及患者1年内疾病控制情况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的PANSS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后的QQL-100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MRSS、MMSE以及IMCT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年内疾病总体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适用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智力以及记忆力水平,应该在社区中广泛开展.
作者:刘俊超;甘虎;王素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心脏性猝死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安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采取ICD起搏器安置术的方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9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穆丽萍;于娜;刘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明显相关.据报道: PU患者的Hp阳性率很高, 其中胃溃疡(GU) 多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DU)高达80%~100%,未根除Hp的溃疡病1~4年复发率为50%~90%,而Hp根除后复发率仅为0~10%.笔者认为,PU从发病开始就具有血瘀证得特征,故运用自拟健胃解毒汤结合西医疗法,取得明显效果.本文就我院对2008~2009年门诊接诊的96例PU疾病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伯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单重、双重、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探讨UAP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2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双重抗血小板组120例、单重抗血小板组114例,前两组治疗无效病例进入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观察UAP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71例(59.17%),有效23例(19.17%),无效26例(21.67%).单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56例(49.12%),有效19例(16.67%),无效39例(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21例(65.63%),有效5例(15.63%),无效6例(28.6%).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较单重抗血小板治疗有UAP治疗更好的疗效,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邓应忠;曹晨;郑兴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前在抗高血压药的选择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将其归类在循环系统用药之中,按药理作用分为9个亚类,其中各国指南中共有的降压药共有5类,即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通道阻滞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1].同一类药物有其共同的类似作用,而又有其不同点,所以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应在掌握类别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清品种之间个性特征的差别,并应根据各种临床指南,针对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个体化用药.现就其合理使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磊;朱萱萱;史淋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